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小迪 方舟 +1 位作者 陈新军 李云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共13页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的重要摄食器官角质颚的形态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加拉帕戈斯群岛东、西部两个群体共244尾茎柔鱼的角质颚进行了形态学分析。采用传统形态方法测量了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参数,并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其上、下角质颚图像分别设置20个地标点并进行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茎柔鱼角质颚的11项外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几何形态分析显示,不同群体茎柔鱼角质颚的整体大小及形状均差异显著,并具有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形状差异主要体现在上颚的喙部与侧壁、下颚的喙部与翼部。不同群体的上、下角质颚均具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平均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9.61%和85.88%。加拉帕戈斯群岛以东海域的茎柔鱼具有较小的角质颚、较弯曲和尖锐的喙部、较大的侧壁及较短较宽的翼部,可能与该栖息地的环境及食物类型有关。这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茎柔鱼对于不同栖息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角质颚 环境 几何形态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下载PDF
赤道海域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2 位作者 陈芃 刘必林 申丰源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5-393,共9页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角质颚的各形态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选用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代表赤道茎柔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做为茎柔鱼个体大小的估算;对不同胴长和性腺成熟度与角质颚上脊突长(UCL)的生长关系进行分析,显示随着胴长的增大和性腺的发育,茎柔鱼雌、雄个体角质颚上脊突长(UCL)也逐渐增加,角质颚逐渐增大。因此,根据角质颚上脊突长(UCL)的长度对茎柔鱼的胴长及生长情况进行判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海域 茎柔鱼 角质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1986年El Ni■o发生初期的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海面水文气象某些变化特征
3
作者 蔡亲炳 张庆荣 林锡贵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6-44,共9页
根据198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海洋-大气考察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1986年El Nio事件发生初期的海面水文气象等要素新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El Nio事件发生初期前的情况作一对比。结果表明... 根据198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海洋-大气考察观测的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1986年El Nio事件发生初期的海面水文气象等要素新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El Nio事件发生初期前的情况作一对比。结果表明:考察期间(El Nio事件发生初期),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分布变化特征与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影响有关,可能是El Nio事件发生初期,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的暖水汇聚、迁移过程的一种特殊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赤道海域 水文 气象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征生长及生殖投入 被引量:17
4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1 位作者 林东明 宣思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11-2522,共12页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 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 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 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 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 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 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 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 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 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 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 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 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体征生长 生殖投入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下载PDF
赤道海域大气中CO2变化特征
5
作者 韩玺山 《环境科技(辽宁)》 1992年第1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赤道海域 大气污染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新军 李建华 +3 位作者 易倩 刘必林 杨铭霞 陆化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3-1238,共6页
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探捕期间采集的117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柔鱼胴长范围为201—421mm,平均胴长为290mm,优势胴长为260—320mm;体重范围为200—2650g,平均体重为1000g,优势体重为600—1... 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探捕期间采集的117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柔鱼胴长范围为201—421mm,平均胴长为290mm,优势胴长为260—320mm;体重范围为200—2650g,平均体重为1000g,优势体重为600—1000g;胴长与体重关系呈幂指数关系;雌、雄性比为2.59:1;性腺成熟度以I、Ⅱ期为主;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雌性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7.2mm;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与其它海域相比,该海域茎柔鱼个体差异明显,主要为小型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业生物学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下载PDF
1986年和1987年秋季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辐射状况 被引量:6
7
作者 姚兰昌 袁福茂 +1 位作者 陈有虞 刘俊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1-344,共14页
本文利用1986和1987年秋季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取得的短期辐射资料,分析了这一特定海域的辐射状况。揭示了所在海域太阳辐射的一些特征。这对了解该海域海气界面上的热状况以及它对所在海域天气气候的影响无疑都有帮助。
关键词 西太平洋 赤道海域 辐射平衡
全文增补中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韫沛 陈新军 +3 位作者 方舟 李建华 李志强 陈龙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生长规律及个体大小对耳石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茎柔鱼耳石整体狭长,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除翼区宽外,耳石形态学参数的均值雌性比雄性大且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总长、吻区长和侧区长可代表耳石长度特征,吻区宽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雌雄个体耳石总长与体重之间均呈对数函数关系。茎柔鱼胴长与其耳石的生长存在密切相关性,随个体增加其耳石总长、吻区长、侧区长和吻区宽这4个主要形态参数呈异速生长,胴长组350-400mm可能是赤道茎柔鱼耳石生长的拐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赤道海域 东太平洋
原文传递
赤道和秘鲁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水温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张艳婧 余为 方星楠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重要的捕捞对象。茎柔鱼渔场易受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依据2012—2018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对比分...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重要的捕捞对象。茎柔鱼渔场易受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依据2012—2018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对比分析水温对秘鲁和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内SST呈现明显的年际和月间变化,赤道海域SST明显高于秘鲁海域。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范围存在明显差异:1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24℃和20~21℃;1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和21~23℃;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4~25℃和23~24℃。同时,研究发现Ni1o 3.4指数与SST呈显著的正相关,但秘鲁海域SST的变化具有滞后性。此外,拉尼娜事件改变了茎柔鱼两个渔场内的SST分布范围,从而影响了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主要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会降低,适宜的水温面积会扩张;捕捞努力量在不同经纬度上会明显增加;渔场空间上相对正常气候年份更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海表面温度 渔场变动 拉尼娜事件 赤道和秘鲁海域
原文传递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2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9,共9页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00~4500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g和88.89%,雄性为160—220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mm,雄性个体为146.95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印度洋西北部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东太平洋赤道公海海域鱿钓渔业自主休渔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76,共7页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根据2016年12月—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根据2016年12月—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及作业渔场重心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休渔后(2020年12月—2021年8月)总体CPUE平均达6.34t/d,相比休渔前(2016年12月—2020年8月)增加显著(P<0.05),除渔汛初期12月外,休渔后1—8月各月CPUE均比休渔前同期有提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2017—2021年各年度在经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39、0.761、0.697、0.721和0.892,在纬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6、0.799、0.621、0.721和0.803,休渔后(2021年)CPUE状况较休渔前有所好转。休渔前后的作业渔场重心有明显差异,休渔后作业渔场的重心大幅向西偏移,高产海域由休渔前的114°W~118°W扩大为休渔后的95°W~118°W。研究表明,为期3个月的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为短生命周期种类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科学养护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公海自主休渔 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灰色关联分析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原文传递
4-6月东太平洋赤道公海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陆化杰 王从军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1-447,共7页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占样本总数的80.67%。不同月份鸢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优势胴长和优势体重逐渐增加。鸢乌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40.57%~87.76%之间,平均为59.43%;回归分析表明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76∶1,并且主要由性成熟个体组成,Ⅲ期及以上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68.83%;不同月份,鸢乌贼的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样本日渐成熟。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9.42%,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太平洋赤道公海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