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塔·米勒“恐惧”诗学观的多维结构
1
作者 刘春艳 巫沛霖 《海外英语》 2024年第8期199-202,共4页
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赫塔·米勒在散文集《镜中魔鬼》和《国王鞠躬,国王杀人》中提出其诗学核心概念为恐惧。基于文本细读,结合赫塔·米勒在系列作品中的恐惧书写,从源自外部的恐惧、自我指涉的恐惧、书写他者的恐... 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赫塔·米勒在散文集《镜中魔鬼》和《国王鞠躬,国王杀人》中提出其诗学核心概念为恐惧。基于文本细读,结合赫塔·米勒在系列作品中的恐惧书写,从源自外部的恐惧、自我指涉的恐惧、书写他者的恐惧和面对人类生存的恐惧等四个主要方面探讨恐惧与作家创作思维的关系,解析米勒“恐惧”诗学观的多维结构,进而使读者感知作品所折射出的细腻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诗学观 恐惧 创作思维 多维结构
下载PDF
赫塔·米勒作品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以《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为例
2
作者 王颖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6期30-32,共3页
赫塔·米勒早年的创伤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主题和风格,并渗透到她小说观念中,奠定了特有的悲凉基调。创伤在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本文以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为例,探讨了她早年的创伤经历,创伤的具体... 赫塔·米勒早年的创伤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主题和风格,并渗透到她小说观念中,奠定了特有的悲凉基调。创伤在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本文以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为例,探讨了她早年的创伤经历,创伤的具体文本实现方式以及创伤叙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创伤叙事
下载PDF
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8,共9页
创伤书写是赫塔·米勒作品的核心主题。文章以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例,探讨了她执着于描述创伤的缘由,分析了创伤记忆所具有的向死性、被动性、链式联想性等特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她如何在语言与形式即叙述层面上来精当地... 创伤书写是赫塔·米勒作品的核心主题。文章以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例,探讨了她执着于描述创伤的缘由,分析了创伤记忆所具有的向死性、被动性、链式联想性等特征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她如何在语言与形式即叙述层面上来精当地展现这一主题,如:自始至终沉降于细节,大量运用超现实主义画面,将死亡与诗意二律背反地并置,以及高频使用简单句与隐喻,借由语言的引导与暗示,言说不可言说之物,来理解创伤的不可理解性。书写创伤同时引发了米勒对写作与回忆二者之间密切关联的深层思考,加深了其对写作动因与本质的认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呼吸秋千》 创伤书写 回忆
下载PDF
乡土经验与世界文学——试论莫言与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的异同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双志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德国作家赫塔.米勒都以自己的乡土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大力开掘各自故土负载的历史创伤和苦难记忆,借助彼此迥异而强度相似的美学想象,构建出了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文学空间。他们的乡土叙事无...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德国作家赫塔.米勒都以自己的乡土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大力开掘各自故土负载的历史创伤和苦难记忆,借助彼此迥异而强度相似的美学想象,构建出了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文学空间。他们的乡土叙事无疑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批判,但其魅力所在却是对残酷历史境遇中人类存在体验的特殊美学表达,其中折射出了文学自身对现实压迫和精神困境的反抗力量。他们书写的乡土图景从内容到形式都瓦解了19、20世纪的浪漫想象和革命叙事,对立于以城市诗学为表征的现代文明及现代美学,表现出对文明与野蛮交错的复杂人性的重新探问。在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学中,两位作家恰恰依仗经他们美学改造而意蕴深厚的乡土经验占有了特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经验 世界文学 莫言 赫塔·米勒
下载PDF
赫塔·米勒诗选
5
作者 冯晓春 傅翀 杨梦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76-79,共4页
去年 鞋厂 为查拉兰博先生颁奖 原因 不详或许他 不得而知 或许 根本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赫塔·米勒诗选》
下载PDF
心兽的生成——赫塔·米勒小说《心兽》之德勒兹式解读
6
作者 周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4,共3页
赫塔·米勒以描写罗马尼亚专制时代底层人物的生活与情感著称,其自传色彩最为浓厚的《心兽》深刻揭露了专制体制对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本文采用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欲望生成"理论分析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为... 赫塔·米勒以描写罗马尼亚专制时代底层人物的生活与情感著称,其自传色彩最为浓厚的《心兽》深刻揭露了专制体制对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本文采用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欲望生成"理论分析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为解读赫塔·米勒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德勒兹 心兽 罗马尼亚
下载PDF
诗性的缘起:墨白与赫塔·米勒之比较
7
作者 张延文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7-51,共5页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和中国作家墨白在生活经历、创作方法、作品主题以及美学特质等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他们分别代表着当代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他们富于诗性的创造性思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 墨白 赫塔·米勒 语境 恐惧美学 记忆传播
下载PDF
创伤记忆与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
8
作者 胡冰霞 谷珵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8-121,共4页
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与她的创伤记忆密不可分。从集权统治下的乡村记忆、流亡异乡中的创伤心灵两个方面,阐释米勒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尊严的探索。她的作品根植于集权统治下的社会经历,展示出一幅在独裁政治笼罩下从乡... 赫塔·米勒的文学创作与她的创伤记忆密不可分。从集权统治下的乡村记忆、流亡异乡中的创伤心灵两个方面,阐释米勒的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尊严的探索。她的作品根植于集权统治下的社会经历,展示出一幅在独裁政治笼罩下从乡村到城市的贫瘠又恐怖的画卷。在离开创伤之地后,昔日的记忆与受创的心灵并未远离作家,并在新的环境中被触发和延伸开来。双重身份使米勒在德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体验到异化社会中人与人的陌生感,也促使她审视着德国的历史与现实,继续着对权力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创伤记忆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语言的艺术魅力——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语言“重复”现象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月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赫塔·米勒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作品《呼吸秋千》中的"重复"修辞手法极具文学性,词语重复和句子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小说主人公雷奥在劳动营的悲惨经历,也揭示了重... 赫塔·米勒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作品《呼吸秋千》中的"重复"修辞手法极具文学性,词语重复和句子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小说主人公雷奥在劳动营的悲惨经历,也揭示了重复背后隐藏的不可言说的真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呼吸秋千》 重复观 词语重复 句子重复
下载PDF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凌玮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学作品被普遍当作一种记忆的媒介,它既是个体记忆的媒介,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愁、饥饿和劳动营这三重个人记忆,指出小说将个体记忆纳入民... 文学作品被普遍当作一种记忆的媒介,它既是个体记忆的媒介,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愁、饥饿和劳动营这三重个人记忆,指出小说将个体记忆纳入民族文化记忆的框架之中,对构建集体记忆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呼吸秋千》 饥饿 劳动营 集体记忆
下载PDF
赫塔·米勒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心理描写研究——以《心兽》和《心经》为例
11
作者 虞子怡 戴玥 +1 位作者 李萍萍 钟佳毓 《求知导刊》 2017年第9期156-157,共2页
赫塔·米勒和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女作家,前者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颇具影响力;后者是中国知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学造诣深厚。她们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构思精妙,细腻动人,具有极高的文学研... 赫塔·米勒和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女作家,前者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颇具影响力;后者是中国知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学造诣深厚。她们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构思精妙,细腻动人,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文章将以《心兽》和《心经》为例,剖析其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段,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张爱玲 心理描写 《心兽》 《心经》
下载PDF
赫塔·米勒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及研究现状梳理
12
作者 高源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49-50,共2页
德裔作家赫塔·米勒通过《心兽》《呼吸秋千》等作品,创造出独特的“自我虚构的隐晦文学”,并荣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即便获奖之后,国内学界对米勒的探讨也非常有限。总的来说,米勒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呈现出滞后性、被动性特... 德裔作家赫塔·米勒通过《心兽》《呼吸秋千》等作品,创造出独特的“自我虚构的隐晦文学”,并荣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即便获奖之后,国内学界对米勒的探讨也非常有限。总的来说,米勒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呈现出滞后性、被动性特点。从读者到学者,对米勒的探索都相当小众,米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一直以来都十分冷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译介历程 研究现状
下载PDF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银波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45,共7页
中国学者普遍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感到陌生,对她获奖感到震惊。本文对米勒其人其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指出米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恐惧... 中国学者普遍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感到陌生,对她获奖感到震惊。本文对米勒其人其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指出米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恐惧感和流亡者们的异类感;认为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于其诗化的语言艺术,以及在文学形式上尤其是拼贴诗形式上的创新;分析了她的创作所具有的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 罗马尼亚
原文传递
为了抗拒遗忘的写作——赫塔·米勒《心兽》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乐萍 熊欣 《求索》 CSSCI 2013年第3期156-158,共3页
《心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近乎诗性独白的叙事模式,呈现给读者一种极权统治下的恐惧氛围,建构了一种个人化的时代记忆,传达出作者的反抗精神及对自由的追求。正是作者为了抗拒遗忘的创... 《心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近乎诗性独白的叙事模式,呈现给读者一种极权统治下的恐惧氛围,建构了一种个人化的时代记忆,传达出作者的反抗精神及对自由的追求。正是作者为了抗拒遗忘的创作,以及小说中所包含的强烈政治性和对社会异化的深刻反思,使得《心兽》成为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不朽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心兽》 抗拒遗忘 个人叙事
原文传递
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蔚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共5页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是一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的作家。在一个意义消解、价值解构的时代里,米勒的价值在于指出:"诗在世界里,不在语言里",认为作家的使命在于真实再现现实世界,而不是用语言符号...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是一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道德标准的作家。在一个意义消解、价值解构的时代里,米勒的价值在于指出:"诗在世界里,不在语言里",认为作家的使命在于真实再现现实世界,而不是用语言符号建构所谓的"能指的狂欢"。米勒的作品亦不同于历史见证,她以"陌生目光"(der Fremde Blick)浸润细节,考量世界,虚构感知(erfundene Wahrnehmung),以文字喻象游弋于能指与所指间的"空隙",以期展现世界的真实。无家可归不仅是米勒笔下的景观,也是她个人的宿命,而语言本身亦非家园,作品方是安身立命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赫塔·米勒 政治 语言 家园 文学观
原文传递
虚构的感知--赫塔·米勒诗学观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杨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在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三部集中探讨诗学问题的文集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其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本文以赫塔·米勒这三部文集为基础,以她的两个诗学核心理念"虚构感知"与"镜中魔鬼"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小说语... 在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三部集中探讨诗学问题的文集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其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本文以赫塔·米勒这三部文集为基础,以她的两个诗学核心理念"虚构感知"与"镜中魔鬼"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小说语境,探讨她对写作动因的认识、对文学和语言根本特征的理解以及对写作功用的阐释,揭示其作品题材与风格的特点及其诗学的政治与美学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虚构感知 镜中魔鬼
原文传递
赫塔·米勒:一个被“放逐者”的边缘写作与诗意抵抗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帆 《译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206,共5页
一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因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了被放逐者的生活图景"而荣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继奈丽·萨克斯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也是历... 一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因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了被放逐者的生活图景"而荣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继奈丽·萨克斯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也是历史上第12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获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罗马尼亚 边缘写作
原文传递
政治隐喻与历史重构:读赫塔·米勒的《心兽》
18
作者 刘积源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6-79,共4页
《心兽》是当代德语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冷峻、碎片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普通民众生活、抗争的图景。作品以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恐惧"为线,通过无处不在的隐喻展示特殊时代的人性与道德内涵。本文通过... 《心兽》是当代德语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冷峻、碎片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普通民众生活、抗争的图景。作品以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恐惧"为线,通过无处不在的隐喻展示特殊时代的人性与道德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诸多隐喻,揭示了叙述者的政治影射与历史想象。作家言说的不是个人体验,而是一种寓言式的历史性思考。这种以虚构再现历史,以隐喻拟写生活的创作既带给读者期待和焦虑,也带来了一种阅读的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心兽》 政治隐喻 历史 重构
原文传递
论赫塔·米勒作品中动物与女性异质同构的隐喻镜像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帆 张丽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8-134,共7页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以"肉"的性政治之维,剖析动物与女性同遭物化、肢解与吞食的异质同构性命运,为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作品敞开了新颖的阐释理据和解析视域。米勒纠缠于"描写屠杀动物的细节"和&qu...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以"肉"的性政治之维,剖析动物与女性同遭物化、肢解与吞食的异质同构性命运,为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作品敞开了新颖的阐释理据和解析视域。米勒纠缠于"描写屠杀动物的细节"和"摹写性别暴力的场景",揭示性别压迫与动物屠戮的互渗性;受"缺席的指称对象"结构的宰制,动物和女性被强行纳入"食肉"的暴力循环,互为隐喻镜像,在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双重身份转换下,权利压迫机制悄然实现了暴力的"日常化"、"无罪化",甚至"合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异质同构 “缺席的指称对象”结构 暴力循环 隐喻镜像
原文传递
以语言之钥开启真相的大门——赫塔·米勒访谈
20
作者 翁世瑶 《译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6,共4页
2009年8月,赫塔·米勒的新作<呼吸钟摆>(Atemschaukel)出版,小说讲述的是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流亡经历.这本该是一部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长篇小说,但由于奥斯卡·帕斯提奥于2006年离开了人世,... 2009年8月,赫塔·米勒的新作<呼吸钟摆>(Atemschaukel)出版,小说讲述的是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流亡经历.这本该是一部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长篇小说,但由于奥斯卡·帕斯提奥于2006年离开了人世,该书的剩余部分只得由赫塔·米勒一个人完成.这部被誉为"回忆宣言"的小说入围了2009年度德国图书奖,这位56岁的女作家也因此获得了海因里希·海涅协会授予她的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奥斯卡 战俘营 内心感受 罗马尼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