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注建筑表皮——托马斯.赫尔佐格与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建筑表皮设计手法比较 |
孙喆
|
《南方建筑》
|
2004 |
1
|
|
2
|
托马斯·赫尔佐格的整合设计 |
宋晔皓
|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
2004 |
12
|
|
3
|
感受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的建筑创作 |
杨雪蕾
李佳艺
|
《华中建筑》
|
2007 |
3
|
|
4
|
旧工业区中的水晶城堡——赫尔佐格-德梅隆新作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图书馆解读 |
曲静
赵宇
|
《建筑师》
|
2007 |
5
|
|
5
|
赫尔佐格+德默隆——德国慕尼黑戈兹美术收藏馆 |
张洁
|
《室内设计》
|
2008 |
1
|
|
6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作品的时装艺术性研究 |
初妍
王润生
李超
|
《华中建筑》
|
2014 |
0 |
|
7
|
建筑与技术——托马斯·赫尔佐格评述 |
秦佑国
|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8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作品表皮特征分析 |
杨雪蕾
李超
|
《四川建材》
|
2018 |
0 |
|
9
|
自然主义语境下高迪与赫尔佐格建筑设计风格的比较 |
郭剑
富露
|
《城市建筑》
|
2014 |
0 |
|
10
|
从泰特改造到泰特扩建——解读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在大型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建构手法 |
于矛
冯天舒
|
《新建筑》
|
2011 |
2
|
|
11
|
材料的创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建筑创作手法探析 |
袁欣亚
卢朗
|
《设计》
|
2013 |
1
|
|
12
|
“人类,自然,技术”——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人居建筑 |
马西莫·佩里乔利
项琳斐(译)
|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3
|
托马斯·赫尔佐格访谈 |
弗朗西斯卡·萨尔托戈
张婷(译)
|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典范——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展观感 |
刘丽萍
|
《太阳能》
|
2003 |
9
|
|
15
|
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让建筑回归理性与本质 |
方天纵
陈曦
江滨曦
|
《中国勘察设计》
|
2014 |
0 |
|
16
|
技术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21世纪作品立面创作手法解析 |
贾阅
刘莹
|
《建筑与文化》
|
2020 |
0 |
|
17
|
城市作为一种形式逻辑——浅析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作品中建筑形式与城市的关系 |
陈永乐
|
《华中建筑》
|
2008 |
0 |
|
18
|
国王的新衣——论赫尔佐格与德穆隆对建筑表皮态度的转变 |
吴铁流
|
《城市建筑》
|
2016 |
2
|
|
19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石屋——在人文与非人文之间 |
张峰(译)
于洋(校)
|
《建筑师》
|
2021 |
1
|
|
20
|
谈赫尔佐格与德莫隆事务所的材料观 |
周卓艳
|
《山西建筑》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