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杨经绥 戚学祥 P.Tapponnier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88-1298,共11页
通过变形构造几何学、岩石学和区域构造对比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西北侧的阿尔金山北缘、南缘近EW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与阿尔金断裂东南侧的北祁连山、柴北缘NW—SE/NWW—SEE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 通过变形构造几何学、岩石学和区域构造对比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西北侧的阿尔金山北缘、南缘近EW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与阿尔金断裂东南侧的北祁连山、柴北缘NW—SE/NWW—SEE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相对应,并且,高压变质带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宽度和走向在断裂两侧存在较大的变化。这种在断裂带中宽度变窄、角度趋于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变化是韧性或韧脆性走滑过程中产生的拖曳构造。因此,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韧性变形,它的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应由韧性和脆性走滑位移量组成,至少大于500km,小于1000km。另外,拖曳构造的几何特征,以及西昆仑库地北蛇绿岩、阿尔金南缘蛇绿岩和柴北缘蛇绿岩在年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之处,暗示在早古生代时期西昆仑和阿尔金南缘、柴北缘很可能处于相同的构造背景之中,后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因此,综合得出了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左旋走滑位移量为900~1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拖曳构造 累积走滑位移量
下载PDF
基于地层厚度趋势相关性分析的走滑位移量计算——以渤海湾盆地辽东断裂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康琳 郭涛 +2 位作者 王伟 张参 王国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1期2-10,共9页
作为郯庐断裂带东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断裂穿越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部,属于晚期形成的经典平直型走滑断裂。近年来,沿其周围发现了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而缺少精细求取海域走滑断裂走滑位移量的方法一直是制约该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作为郯庐断裂带东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东断裂穿越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部,属于晚期形成的经典平直型走滑断裂。近年来,沿其周围发现了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而缺少精细求取海域走滑断裂走滑位移量的方法一直是制约该区域成藏条件分析的难点。基于最新的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依据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将辽东走滑断裂分为北、中、南3段,提出一种新方法--通过互相关系数对走滑断裂两盘地层厚度变化趋势进行相似性分析,结合被错动沉积体范围恢复进行验证,定量求取出各段不同时期的走滑位移量。结果表明,辽东走滑断裂从东营组至今走滑速率逐渐减弱,且由北至南走滑变形经历了"强-弱-强"的过程。结合钻井资料,辽东走滑断裂北段和南段由于较大的走滑位移量让其具有较强的侧向封闭能力,其控制形成的圈闭也更有利于油气运聚,具有良好的成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东断裂 走滑位移量 构造分段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地层对比在走滑断层位移量计算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皮家走滑断层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海彬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第4期531-534,共4页
走滑断层走滑前,断层两侧的地层处于同一沉积体系下,走滑后断层两侧地层沉积厚度、沉积相类型、岩性组合同样具有关联性。研究走滑断层位移量的方法有许多种,地质对比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走滑断层两侧已有钻井地层对比,绘制地层对比... 走滑断层走滑前,断层两侧的地层处于同一沉积体系下,走滑后断层两侧地层沉积厚度、沉积相类型、岩性组合同样具有关联性。研究走滑断层位移量的方法有许多种,地质对比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走滑断层两侧已有钻井地层对比,绘制地层对比图件,从而确定走滑断层位移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皮家走滑断层为例,利用断层两侧苏家屯油田和皮家气田营城组地层一致性的特点,通过精细对比,绘制地层厚度、砂层厚度等图件,可确定梨树断陷皮家走滑断层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地层对比 走滑位移量 梨树断陷
下载PDF
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位移量计算方法
4
作者 周红建 《低渗透油气田》 2010年第1期44-50,共7页
根据国内外走滑断层的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系统总结了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位移量的计算方法。走滑断层的剖面识别标志有断层断面陡直及直插基底、花状构造和断层两侧地层厚度、沉积相及产状不协调:平面识别标... 根据国内外走滑断层的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系统总结了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位移量的计算方法。走滑断层的剖面识别标志有断层断面陡直及直插基底、花状构造和断层两侧地层厚度、沉积相及产状不协调:平面识别标志有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和斜列的盖层褶皱;空间识别标志有丝带效应和海豚效应。对于走滑位移量计算方法主要介绍了常用的两盘地质参考点的对比法、古地磁学研究方法、地壳变形速度估算法和沉降速率与走滑速率关系法,分别指出了各方法适合应用的条件。以郯庐断裂为例,利用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及其位移量计算方法研究了郯庐断裂的走滑特征及最大走滑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形成机制 识别标志 走滑位移量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走滑量的估算 被引量:3
5
作者 房璐 吴智平 +3 位作者 李伟 张婧 肖瑶 张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9-466,共8页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刻画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三条主干走滑断裂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不同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不同,以及同一断裂也具有分段差异性。整体而言,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在平面上,由东到西、从南北两端向中间,走滑强度逐渐增...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刻画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三条主干走滑断裂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不同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不同,以及同一断裂也具有分段差异性。整体而言,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在平面上,由东到西、从南北两端向中间,走滑强度逐渐增大。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对辽东湾坳陷三条主干走滑断裂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中地区走滑断裂走滑量大于辽东地区;而三条断裂在渐新世时期的走滑位移量和平均走滑位移速率均是最大的,说明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在渐新世时期走滑活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走滑位移量 物理模拟实验 辽东湾坳陷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Discussion of rupture mechanisms on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2008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9
6
作者 DENG QiDong CHEN GuiHua ZHU AiL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9期1360-1377,共18页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the outcome of a recent movement of an active intra-continental thrust fault zone.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underwent oblique-slip faulting along the cen...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the outcome of a recent movement of an active intra-continental thrust fault zone.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underwent oblique-slip faulting along the central fault and pure thrust faulting along the range-front faul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former had a steep dip and larg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he latter had a gentle dip and little vertical displacement. The fault zone consisted of compressive double fault ramps rup turing with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components resulting from strain partitioning of a deep oblique slip fault in the brittle zone of the upper crust. The kinematic pattern and ruptur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for the seismogenic fault, as indicated by the geometric pattern of its surface ruptures,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and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s. As a tear fault, the NW-trend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Xiaoyudong fault zone has accommodated NE-trending displacements with different shortening amounts. However, because of intense compression on the sou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Xiaoyudong fault also carries a clear compression component. Normal faulting with a strike-slip component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a fault-trough along the central faul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rusting with a strike-slip component and strike-slip with thrusting. The fault-trough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slip and grav ity on the seismogenic fault under specific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Gravitational force exaggerated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fault displacement, which by no means represents the actual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ogenic fault rupture mechanism GRAVITATION tear fau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