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曼 杨天青 +1 位作者 郑通彦 陈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7-154,共8页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川滇...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动力学过程等有关,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烈度衰减 破裂方式 走滑型地震 川滇地区
下载PDF
走滑型地震震源孕育的三维组合模式
2
作者 刘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79-82,共4页
以走滑型地震为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三维组合模式.在以往的组合模式基础上增加了震源下部的应力调整单元.这一应力调整单元由流变介质组成,孕震时不积累应力,而是将应力转移至上部的应力积累单元;在发震时该单元以其特有的粘滞性可... 以走滑型地震为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三维组合模式.在以往的组合模式基础上增加了震源下部的应力调整单元.这一应力调整单元由流变介质组成,孕震时不积累应力,而是将应力转移至上部的应力积累单元;在发震时该单元以其特有的粘滞性可以止裂;震后以其变形的时间依赖性可以控制余震发生.该调整单元的作用可以由地震后断层的蠕动曲线得到部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模式 应力调整单元 走滑型地震 震源孕育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3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8-570,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活断层"避让带"宽度 门源M_(S)6.9地震 工程抗震设防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被推断为走滑型地震,什么是走滑型地震?
4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第9期95-95,共1页
走滑型地震,即发生在走滑型断裂上的地震。平移断层又称横移断层、走滑断层,亦称为扭转断层(WrenchFault)。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 走滑型地震,即发生在走滑型断裂上的地震。平移断层又称横移断层、走滑断层,亦称为扭转断层(WrenchFault)。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在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九寨沟 平移断层 垂直移动 滑断层 断层作用 相对位移 水平方向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环文林 汪素云 宋昭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5-462,共8页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的第一部分根据大地震调查结果和最新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的大量数据,讨论了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我国及邻区大陆内部不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分布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走滑型地震,进而强调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根据各种性质断层面解的应力特征编制的中国及邻区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断层、正断层、逆断层的分布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走滑型地震
下载PDF
2次门源地震前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特征研究
6
作者 赵玉红 李霞 +4 位作者 冯丽丽 刘磊 张朋涛 卢嘉沁 孙玺皓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99-202,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37.77°N,101.26°E),震源机制解显示为左旋走滑型地震。地震震中位于祁连地震带托莱山断裂、冷龙岭断裂的交会部位,构造较为复杂。
关键词 门源M_(S)6.4地震 门源M_(S)6.9地震 优势方位角 逆冲型地震 走滑型地震
下载PDF
走滑破裂型大地震中前震的发生
7
作者 yi cheng louis ngai +3 位作者 yuen wong 杨志高(译) 邹立晔(校) 朱玉萍(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6年第5期359-376,共18页
因为前震被看作是后续地震最可靠的前兆事件之一,它们在准确测定即将到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方面都很有用。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有些地震可以作为其他地震的前震,而有些则不行?哪些关键性因素控... 因为前震被看作是后续地震最可靠的前兆事件之一,它们在准确测定即将到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方面都很有用。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有些地震可以作为其他地震的前震,而有些则不行?哪些关键性因素控制着它们?在本项研究中,根据地震破裂形态,一组发生在中国和美国西部的走滑破裂型地震(MS≥6.0)被分成三种类型:1类,2类和3类。它们分别指的是包含张性岩桥、压性岩桥,以及张性与压性混合型岩桥的破裂的地震。前震更可能在1类和3类地震之前出现,而不大可能出现在2类地震之前。这些现象可能表明,对走滑型地震来说,张性连接的结构使得前震易于发生。与先前发表的一些成果不一致的是,前震的发生与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似乎并不相关;这意味着,对于不同震源机制和位置的地震,正应力增加可能对前震发生有不同的影响。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未发现前震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确定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破裂形态 地震 前震 前兆事件 后续地震 准确测定 美国西部
下载PDF
由宽频带辐射能量目录和地震矩目录给出的视应力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50
8
作者 吴忠良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5,共8页
对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矩心矩张量 (CMT)目录的比较 ,给出关于视应力的一些可能是有意义的结果。尽管目前的结果误差仍很大 ,可靠性也是有限的 ,但这种比较所提供的线索却颇值得注意。视应力的计算给出关于地震断层面上非... 对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和哈佛矩心矩张量 (CMT)目录的比较 ,给出关于视应力的一些可能是有意义的结果。尽管目前的结果误差仍很大 ,可靠性也是有限的 ,但这种比较所提供的线索却颇值得注意。视应力的计算给出关于地震断层面上非线性动摩擦函数的线索 ,能量 地震矩之比随地震大小的变化表明 ,在BK模型框架下 ,对于走滑型地震 ,依赖于滑动速度的摩擦似乎占主要地位 ;而对于非走滑型地震 ,依赖于位移的摩擦似乎占主要地位。主震和余震的能量 地震矩之比的比较表明 ,对于走滑型地震 ,余震的视应力平均地说来低于主震的视应力 ;而对于非走滑型地震 ,余震的视应力既有高于主震的也有低于主震的 ,这对于障碍体和凹凸体模式的讨论及模型中地震破裂停止条件的设置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带辐射能量 地震 视应力 地震 余震 走滑型地震
下载PDF
2012年北苏门答腊西海域M_W8.6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2012年4月11日在北苏门答腊的西部海域附近发生了MW8.6特大地震和2小时后的MW8.2强烈地震,这是到目前为止震级最大的板块内部走滑型地震。本文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及研究结果,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 2012年4月11日在北苏门答腊的西部海域附近发生了MW8.6特大地震和2小时后的MW8.2强烈地震,这是到目前为止震级最大的板块内部走滑型地震。本文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及研究结果,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尽管发生于印度洋板块的沃顿海盆内(巽它海沟西南),但该地区断层发育、中强地震活跃、变形情况复杂,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在向NW方向运动时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这种差异运动导致在板块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因此在板块内部近SN向的断层及附近区域不断积累弹性应变能;同时2004年的MW9.2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该次地震造成了应力加载,起到了触发作用,最终导致了本次特大左旋走滑型地震的发生。此外库仑应力变化计算表明,MW8.6地震在MW8.2地震的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大,增加值超过0.05MPa,因此对MW8.2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计算结果进一步显示,该次地震对其周围陆地影响较小,苏门答腊岛处于地震影响区中,库仑应力降低了0.03MPa,发生强余震的风险下降。主震后的余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增加区一致。本次MW8.6特大地震后,全球范围内的M≥5.5地震活动性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而该现象在本世纪以来其他5次M≥8.5的强震之后并未出现;同样,该次特大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震后中国大陆地区M>4.5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2苏门答腊MW8 6地震 走滑型地震 孕震机理 地震触发 地震活动性 中国大陆
下载PDF
日本熊本M_W7.0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明培 黎朕灵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9-830,共12页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该地震57个GPS同震位移结果的比较显示,两种完全不同资料、不同解算方法给出的水平同震位移场的最大幅值均为100cm左右,均呈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部分正断分量的震源机制.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104.5cm和58.0cm,分别出现在震中东北侧的KMMH162台和KMM005台.两种资料单独以及联合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均表明,此次地震为北东侧破裂为主并呈双事件特征,且主要滑动均不在初始破裂点附近,而是集中于第二次事件周围,即距离初始破裂点东北侧约20km处的走向长约40km、倾向宽约20km的范围内.基于强震和GPS模型所得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5.10m和5.87m,量级一致,反演矩震级均为MW7.1左右;主破裂区近地表滑动量比野外调查结果略微偏大,可能与数值效应有关.此外,还利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解算结果比较了熊本地震特有的12组台间距在3km以内的GPS-强震台站对各自的三分量同震位移,其结果表明对于M7左右的地震而言,SMBLOC方法解算同震位移时方向和幅值的可靠性下限约为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走滑型地震 自动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6年4月16日熊本MW7.0地震
下载PDF
海地地震彰显更好地利用地震信息的必要性
11
作者 左玉玲 《国际地震动态》 2010年第3期8-10,共3页
关键词 地震信息 海地 利用 走滑型地震 物理学教授 ERIC 大气科学 断裂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滑型滑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中大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
13
作者 Bettina P. Allmann Peter M. Shearer +1 位作者 李万金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 2015年第3期219-246,共28页
使用1990年至2007年期间约2000个mb≥5.5地震来研究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根据卷积模型使用迭代最小二乘法从传播路径和检波器的贡献中分离出震源位移谱。用全球平均经验校正谱和近源衰减的估计值来校正所观测到的P波震源谱。假定为Br... 使用1990年至2007年期间约2000个mb≥5.5地震来研究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根据卷积模型使用迭代最小二乘法从传播路径和检波器的贡献中分离出震源位移谱。用全球平均经验校正谱和近源衰减的估计值来校正所观测到的P波震源谱。假定为Brune型的震源模型,我们估计拐角频率并计算应力降。单个地震应力降估计的范围从0.3到50MPa,但约为4MPa的中值应力降不会随地震矩变化,意味着我们数据中Mw-5.2到8.3范围内的地震具有自相似性。我们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在大部分仪器可观测震级范围均证实了这种观测事实。虽然应力降估计的绝对值取决于假定的震源模型,但我们识别出应力降的相对区域变化,相对于处理参数和模拟假设来说是合理的,其中包括恒定破裂速度的固有假设。我们发现平均应力降对震源机制的依赖关系,走滑型地震的应力降是平均应力降的3—5倍,也发现板内地震的应力降比板间地震的应力降高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力降 全球变化 迭代最小二乘法 观测事实 震源模型 走滑型地震 估计值 传播路径
下载PDF
四川长宁地震你所不知道的……
14
作者 叶清 《厦门科技》 2019年第4期37-40,共4页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长宁县双河镇,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图1)。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截至7月4日11时整,长宁地震...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北京时间)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长宁县双河镇,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图1)。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截至7月4日11时整,长宁地震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225次,其中5.0-5.9级地震4次,4.0-4.9级地震6次,3.0-3.9级地震52次,2.0-2.9级地震16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四川 5.9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北京时间 震源深度 台网中心 余震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序列的破列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勤彩 薛经 +2 位作者 刁桂苓 孙彦雪 张家庆 《华北地震科学》 2001年第1期43-47,共5页
分析了伽师强震群序列中 1 3次 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其中有 8个走滑型地震、5个倾滑型地震。走滑型地震的北北西向节面与 MS≥ 5.0级地震震中分布的斜列线一致 。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序列 地震破裂 震源机制解 走滑型地震 断层
下载PDF
平面应变双轴压缩岩样剪应力异常及破坏过程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学滨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7-1424,共8页
利用FLAC,模拟了双轴压缩岩样的破坏过程及剪应力异常.在峰值强度之前及之后,岩石的本构模型分别取为线弹性及莫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本文仅分析了3个具有较大应力降的周期的剪应力异常及塑性区分布.在第1及第2周期... 利用FLAC,模拟了双轴压缩岩样的破坏过程及剪应力异常.在峰值强度之前及之后,岩石的本构模型分别取为线弹性及莫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本文仅分析了3个具有较大应力降的周期的剪应力异常及塑性区分布.在第1及第2周期,剪破坏分别发生在试样的两侧及背景空区内部,前兆明显,地震属于断错型.在第3周期,背景空区之外的新剪切破裂带引起断错型地震;空区内部的老破裂带引起走滑型地震,未观测到前兆.在塑性区边缘,剪应力梯度较高.破裂带位置剪应力值反而较低.尽管在应力-应变曲线的软化阶段之前,不同单元的剪应力表现出千姿百态的复杂形态,但尚有规律可循.若几个单元都位于某条破裂带上,则剪应力的变化可能是同步的,或演变规律类似.鉴于原地复发地震类型可能不同,前兆将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破裂带 剪应力 背景空区 周期性 断错型地震 走滑型地震
下载PDF
基于重力数据的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及四川泸定M_(S)6.8地震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5 位作者 隗寿春 郑兵 刘芳 杨雄 毛经伦 孙和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16-2123,共8页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化.结合此前多个典型地震前重力变化,该变化可能表明2021、2022年在青海门源、四川泸定及其附近地区会发生强震.两次地震实际震中与不同年度预测的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不超过55 km.这两次地震前地表重力正、负变化均围绕震中相间出现,重力变化总体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且震中破裂区处于重力无变化区域.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与震源机制对比表明:四象限重力变化分布的正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重力负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膨胀区.该发现有助于地震前兆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 6.9地震 泸定M_(S) 6.8地震 走滑型地震 地震预测 重力变化
原文传递
近场区地面旋转运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M.Stupazzini J.de la Puente +4 位作者 C.Smerzini M.Kser H.Igel A.Castellani 袁美巧 《世界地震译丛》 2010年第2期54-71,共18页
在19和20世纪,地震观测者主要记录地震引起的平移波场,而缺乏对旋转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地面旋转运动及其与平移波场的关系,着重研究离震源几个波长的近场,在那里可能需要考虑与旋转运动有关的破坏。通过收集大量... 在19和20世纪,地震观测者主要记录地震引起的平移波场,而缺乏对旋转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地面旋转运动及其与平移波场的关系,着重研究离震源几个波长的近场,在那里可能需要考虑与旋转运动有关的破坏。通过收集大量已公布的强旋转运动数据,得到了一幅包括可获得的旋转振幅及其变化值的基本图件。为了得到更加详细的图件,我们对在格勒诺布尔谷发生的一个走滑型地震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维数值研究,通过对那里的地形、震源和场地效应相结合,从而产生了逼真的波场。根据旋转和平移的峰值振幅,以及它们与土壤非线性和震源方向性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了合成数据集。在软土层上测得MW6.0级地震的峰值旋转运动量是1mrad,峰值旋转速率是10mrad/s。这些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震源位置、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这些因素会导致20km内的值发生几乎一个数量级的变化。最后,我们利用峰值地面速度(PGV)和峰值地面旋转量(PGω),对数值模拟的结果和类似条件下通过台阵技术得到的野外资料(帕克菲尔德)进行对比,以研究浅源中等大小地震在近场所预期的平移与旋转运动振幅的关系。我们的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过去研究中的观测值拟合良好。再有,PGV/PGω比值的空间变化呈现出一个趋势,而这个趋势与研究所选择模型的速度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运动 近场区 地面 走滑型地震 震源位置 地形特征 数值模拟 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