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走滑带内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进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26,共4页
在对走滑带同构造花岗岩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同构造花岗岩与构造前和构造后花岗岩的区别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它们的关键区分标志。
关键词 走滑带 同构造 花岗岩 判别标志
下载PDF
辽中凹陷中洼高陡走滑带油气富集新模式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如才 徐长贵 +2 位作者 吴奎 黄晓波 彭靖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辽中凹陷中洼高陡走滑带是多期、多种应力方式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多种沉积体系,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和浊积席状砂等多类型的砂体。该高陡走滑带呈现一种'... 辽中凹陷中洼高陡走滑带是多期、多种应力方式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等多种沉积体系,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和浊积席状砂等多类型的砂体。该高陡走滑带呈现一种'阶梯贯穿式'油气富集新模式,具有以下3大特征:一是油气呈阶梯式分布,具有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成藏特征;二是单个油藏油柱高为150~200 m,油水界面之外油气显示差,显示高陡走滑带油气快速运移的特征;三是'走滑增弯圈闭-活动调节断层-富砂沉积体系'三元耦合控制高陡走滑带的油气富集。辽中凹陷中洼高陡走滑带油气富集新模式的建立对围区及相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中洼 高陡走滑带 油气富集 阶梯贯穿式 复式成藏 快速运移 三元耦合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永利 武强 王应斌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5-7,共3页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大型伸展断层和走滑调节断层,这为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受垦东凸起古近纪末期大规模隆升的影响,莱州湾西走滑带也发生大规模南北向翘倾,这使得区带内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遭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西走滑带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渤海沙垒田凸起北部中央走滑带断裂对圈闭的控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慧勇 茆利 +1 位作者 王粤川 李新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4年第2期1-4,14,共5页
渤海海域沙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具有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展布特征,其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渤海东部以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的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沙北地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明确了构造变形对圈... 渤海海域沙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具有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展布特征,其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渤海东部以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的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沙北地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明确了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①古近纪时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拉张断层控制断陷格局及研究区内整体构造格架,圈闭类型主要为受古构造背景影响的断背斜、断鼻构造;②新近纪时期,断层活动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构造特征,圈闭受北西、北东两组走滑作用影响,浅层褶皱明显,主要发育挤压背斜、叠瓦状掀斜断块和断鼻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北地区 中央走滑带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北西向左旋
下载PDF
南海西缘走滑带中南段的热模拟研究
5
作者 方桂 张健 +2 位作者 王蓓羽 艾依飞 董淼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南海西缘以走滑断裂系统为特色,是南海各陆缘中结构构造最复杂、研究程度相对欠缺的海陆构造边界。针对南海西缘走滑带的热效应研究程度低、而该走滑带又对周缘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意义重大的现状,对西缘走滑带中南段进行了热模拟研... 南海西缘以走滑断裂系统为特色,是南海各陆缘中结构构造最复杂、研究程度相对欠缺的海陆构造边界。针对南海西缘走滑带的热效应研究程度低、而该走滑带又对周缘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意义重大的现状,对西缘走滑带中南段进行了热模拟研究。通过模拟软件Comsol计算西缘走滑带中南段在距今约30Ma时间尺度下因走滑摩擦生热而产生的温度和热流,结果表明,中南段越东-万安断裂在距今30Ma时间尺度下、70km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434℃,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55mW/m^2,而南段卢帕尔断裂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和深度范围内,由于走滑摩擦而产生的最高温度约为300℃,产生的最大热流约为40mW/m^2,与实测结果相比,误差控制在15%以内。该热模拟研究结果为研究西缘走滑带周缘新生代盆地中烃源岩的热史及成熟史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对走滑带周缘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缘走滑带 滑摩擦 热模拟 Comsol
下载PDF
两种结构类型的走滑相关剪断裂带
6
作者 陈书平 田作基 +3 位作者 徐世东 马中振 常少英 赵怀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里德尔剪切是走滑带的典型构造样式,但近年来发现的很多剪断裂带中的剪断裂组合样式与经典里德尔剪切不同。在这些剪断裂带中,剪断裂的排列方式与两盘位移方向性质相同,即左阶左行或右阶右行,被称为同阶行剪断裂,其叠合部位具有离散性... 里德尔剪切是走滑带的典型构造样式,但近年来发现的很多剪断裂带中的剪断裂组合样式与经典里德尔剪切不同。在这些剪断裂带中,剪断裂的排列方式与两盘位移方向性质相同,即左阶左行或右阶右行,被称为同阶行剪断裂,其叠合部位具有离散性质。基于库伦破裂准则,认为这些剪断裂带是在双剪切带夹持的断夹块上发育的。在双剪切作用下,最大主应力迹线方向上将产生2组共轭势剪破裂,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与最大剪应力(主走滑方向)成小锐夹角的剪破裂将优先得到发展,而与最大剪应力成大锐夹角的剪破裂将受到抑制而被限制在前者之间,形成一种不同于经典里德尔剪切组合样式的新型剪断裂带。这种类型的剪断裂带发育离散型叠合带,对成藏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带 剪断裂 里德尔剪切 同阶行 异阶行 双扭动 库伦破裂
下载PDF
弧形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邓宾 杨刚 +5 位作者 赖冬 何宇 周政 罗强 王兴建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状构造冲起带;但弧形带内侧和外侧具有明显不一致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弧形吕德尔剪切模型中弧形带内侧和外侧走滑断层与基底断层走向夹角范围分别为4°~23°、6°~23°,内外侧走滑断层端点与基底断层间距离分别为1~6mm、4~5mm;弧形弥散性剪切走滑变形过程中弧形带内侧、外侧走向角分别为4°~30°、11°~25°,断层间距分别为1.1~5.7mm、1.6~4.7mm,且弧形带内侧断层倾角主要为~45°,而弧形带外侧断裂倾角主要为65°和75°,总体上揭示出弧形剪切带内侧走滑上冲构造特征显著强于外侧。同时,砂箱浅表物质PIV监测揭示弧形基底断层带外侧冲起构造带的地质体走向上水平走滑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揭示了走滑断层构造属性逐渐转变的过程,即由走滑断裂逐渐转变为(走滑)上冲断裂,断层沿走向的倾角逐渐减小、断距增大,空间上呈现为螺旋状断面特征。四川盆地周缘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带,即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构造带和大巴山城口弧形走滑上冲构造带,它们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与弧形(走滑)结构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 吕德尔剪切 尔散性剪切 砂箱物理模型 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带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东北洼“走滑-伸展”复合断裂控藏机理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8
8
作者 石文龙 牛成民 +4 位作者 杨波 王利良 邓辉 王航 张德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6-1064,共9页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郯庐走滑带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两种构造体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红义 于建国 +1 位作者 王金铎 李力 《油气地球物理》 2008年第2期32-36,共5页
惠民凹陷构造复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本文在研究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和区域地质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构造特征,深化惠民凹陷南斜坡立体构造解释,发现并提出NWW基底剪切带和其伴生构造,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认为该区深、浅构造差异性明显。
关键词 深层 走滑带 地球物理 惠民凹陷
下载PDF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差异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新琦 李慧勇 +2 位作者 于海波 江涛 许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2,49,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简称沙北走滑带)的断裂几何学及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钻井资料,明确了沙北走滑带各区段在构造特征上的差异性,揭示其对油气差异性成藏的控制作用。根据构造...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简称沙北走滑带)的断裂几何学及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钻井资料,明确了沙北走滑带各区段在构造特征上的差异性,揭示其对油气差异性成藏的控制作用。根据构造特征的不同,沙北走滑带由西至东明显分为3段,西段表现为一条走向由北东向转为北西向并逐渐收敛相交的弧形走滑压扭断裂,呈左旋右阶帚状排列;中段由于受南北两大凸起的限制,发育北西向左旋、北东向右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东段在开阔的变形空间下受郯庐断裂的影响,以北东向右旋张扭断裂为主。沙北走滑带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或"Y"字型构造,表现出古近纪拉张和新近纪走滑的2期演化特征。沙北走滑带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构造运动改造后基本定型,受变形空间和区域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控制,由西向东逐渐由相对挤压应力背景过渡为相对拉张背景。沙北走滑带走滑断裂的各段差异性特征不仅控制了断裂带不同部位圈闭发育状况和古近纪各时期沉积相的展布,还控制着各段油气运移和输导的效率,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差异成藏。沙北走滑带石油地质条件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特征,东段和中段的油气富集程度明显高于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北东向右旋 北西向左旋 油气差异成藏 沙北走滑带
下载PDF
利用测井方法研究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段沉积相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5年第2期38-42,5-6,共5页
以常规测井与电成像测井信息为主,结合地质及录井资料,对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须二段沉积相以三角洲沉积相为主,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 以常规测井与电成像测井信息为主,结合地质及录井资料,对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须二段沉积相以三角洲沉积相为主,沉积亚相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分流间湾等。最终确定水下分流河道为川西地区新场须二段有利的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北地区 中央走滑带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北西向左旋
下载PDF
南非奥坦尼瓜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差异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逄林安 康洪全 +2 位作者 郝立华 程涛 孙鹏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3期27-32,共6页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漂移期下白垩统欧特里夫阶和巴雷姆—阿普特阶2套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偏生气。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凡兰吟阶浅海相砂岩,其次为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深水浊积砂岩。圈闭发育具有典型的两分特征,裂谷期以构造圈闭为主,漂移期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截至2014年,盆地已发现41个油气田/藏,石油可采储量2 042万m3,凝析油可采储量2 016万m3,天然气可采储量1 160亿m3。平面上,油气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垂向上,绝大多数油气发现集中在裂谷期顶部凡兰吟阶储层中。通过对盆地南部阿古拉斯走滑带的分析认为,阿古拉斯走滑带的活动是造成盆地东、西部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勘探前景区应聚焦盆地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坦尼瓜盆地 阿古拉斯走滑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巴布亚盆地构造研究新认识及勘探意义
13
作者 卢景美 闵才政 +3 位作者 于圣杰 张洋 陈景阳 袁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7,共8页
巴布亚盆地为低勘探程度盆地,前人研究认为巴布亚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东西前陆结构特征差异大,该盆地油气分布不均衡,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文基于新收集的地表地质图、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开展了全区地震解释、区域古构造恢复和古地理... 巴布亚盆地为低勘探程度盆地,前人研究认为巴布亚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东西前陆结构特征差异大,该盆地油气分布不均衡,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文基于新收集的地表地质图、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开展了全区地震解释、区域古构造恢复和古地理重建以及典型油气田解剖等工作。研究表明:巴布亚盆地为由赛皮克、东部高地等多个地块拼贴而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东西前陆的分界线是巴布亚湾走滑断裂带;巴布亚盆地具有“东西分块、中间走滑”的构造特征,中新生代西部巴布亚前陆经历弧后伸展、被动陆缘、周缘前陆和碰撞改造4个演化阶段,东部巴布亚前陆经历了陆内伸展、被动陆缘和周缘前陆3个演化阶段;“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控制了东、西前陆的沉积充填差异大,从而导致油气的成藏条件西好东差,巴布亚褶皱带西段为有利成藏区带,中间压扭走滑带为潜力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亚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巴布亚褶皱带西段 压扭走滑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