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北部潜山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规模性储层的控制
1
作者 惠冠洲 牛成民 +4 位作者 杨传超 张江涛 关超 王明春 赵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增压型走滑转换 释压型走滑转换 储层 渤海海域 辽东湾北部潜山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2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下载PDF
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贫化作用
3
作者 张明升 王德英 +2 位作者 王冰洁 杨传超 戴建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辽中北洼东陡坡走滑转换带在含油层系以及油气丰度上存在巨大差异,成藏认识不清晰,勘探层系不明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成果,将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及辽东凸起走滑转换带划分为“S”型...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辽中北洼东陡坡走滑转换带在含油层系以及油气丰度上存在巨大差异,成藏认识不清晰,勘探层系不明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成果,将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及辽东凸起走滑转换带划分为“S”型增压转换带、马尾型释压转换带、叠覆型增压及释压转换带4种类型。释压转换带与增压转换带依次交替发育,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的富集与贫化。走滑转换带是圈闭发育场所,受拉张和挤压应力场影响,相应发育大量的断块和断背斜圈闭。释压型转换带形成低势区,成为优势的汇水通道及汇水区,是富砂沉积体优势发育地带。释压转换带断层开启,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调节深层油气至浅层圈闭成藏,具有深层贫油-浅层富油的特征。增压型转换带断层闭合程度高,油气垂向及侧向封闭能力均优越,有利于油气保存,具有深层富油-浅层贫油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 发育特征 油气富集贫化 辽中北洼东部陡坡带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中8-4油田“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浅层油气侧封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黄志 杨海风 +4 位作者 江尚昆 张捷 赵昭 张震 于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新构造运动在渤海海域表现强烈,形成了渤中凹陷特有的走滑构造体系和浅层油气藏。前人研究集中在走滑运动论证和走滑转换带类型探讨上,缺乏对走滑构造带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实例,探讨了渤中8-4油田走滑转换带特... 新构造运动在渤海海域表现强烈,形成了渤中凹陷特有的走滑构造体系和浅层油气藏。前人研究集中在走滑运动论证和走滑转换带类型探讨上,缺乏对走滑构造带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实例,探讨了渤中8-4油田走滑转换带特征和对油气侧封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渤中8-4油田主断裂为“S”型走滑转换带,发育释压带和增压带两类转换带。释压带地层陡,圈闭不发育,是油气由深向浅的充注段;增压带地层缓,背形特征清晰,低幅断鼻、断块圈闭集中发育,为油气汇聚区。建立了走滑断裂封闭指数以定量表征走滑转换带的侧封能力,通过近20个油田的统计分析,认为可以把走滑断裂封闭指数4作为走滑断层侧封的临界值。该成果为富砂背景下的浅层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 构造 “S”型走滑转换 控封作用
下载PDF
渤海辽北地区走滑转换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对圈闭样式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张江涛 杨海风 +2 位作者 徐春强 郝鹏 关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3,共9页
基于渤海辽北地区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开展精细研究,并进一步完成对走滑转换构造的宏观判识和精细刻画,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圈闭样式的差异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北地区断裂体系整体表现出强烈的右... 基于渤海辽北地区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开展精细研究,并进一步完成对走滑转换构造的宏观判识和精细刻画,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圈闭样式的差异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北地区断裂体系整体表现出强烈的右旋走滑性质,在走滑断裂叠接带、弯曲、尾端等构造位置,因构造应力调整而发育大量走滑转换构造;②依据走滑转换带的力学性质划分为增压型和释压型2大类,每一大类依据断裂空间展布关系进一步细化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复型,其中,单支弯曲型表现为单条走滑断层平面呈现“S”型变形,双支叠复型则表现为右旋左阶或右旋右阶;③增压型和释压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发育的圈闭类型分别以断背斜和断块构造圈闭为主,增压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的圈闭相对于释压型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该研究丰富了走滑转换构造体系,填补了辽北地区走滑转换构造研究的空白,对渤海海域郯庐走滑断裂带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郯庐断裂带 辽北地区 断裂 走滑转换构造 圈闭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挤压型和拉张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朱文森 张江涛 宛良伟 樊建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0,共6页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种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挤压走滑转换带可形成规模较大的背斜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好,成藏深;拉张型走滑转换带油气运移条件好,成藏浅,可分为张—扭转换区、拉张调节区和走滑单控区,张—扭转换区和走滑单控区多形成背斜、半背斜圈闭,拉张调节区多形成断块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 油气藏 挤压型走滑转换 拉张型走滑转换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被引量:34
7
作者 朱秀香 吕修祥 +1 位作者 王德英 张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6-482,共7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换带内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指出转换带通过控制圈闭的发育、砂体的展布和油气的运移疏导体系的形成,控制了凹陷内中央隆起区的油气聚集。研究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 油气聚集 郯庐断裂带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和海原断裂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锁旺 甘家思 +1 位作者 姚运生 申重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3期73-83,共11页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XQLF)东段和海原断裂(HYF)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XQLF)东段和海原断裂(HYF)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F南段的陇县-宝鸡断裂(LBF)由4条断层组成70km的宽带,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XQLF和LBF在运动过程中均产生走滑挤压或走滑拉伸的转换变形。被上述断裂切割围限的陇山地块,从晚白垩世至早第四纪一直处于强烈的挤压变形状态。中晚第四纪以来,可能还具有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海原断裂 走滑转换变形 地块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 被引量:23
9
作者 宋鸿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38,共6页
斜向滑动是边界型断层或古断裂复活的一种常见型式,其译名不应该用转换挤压或转换拉张,而应该用斜压或斜张构造。走滑转换构造是指沿断层的走滑运动在断层末端或转变部位转换成张、压或斜向滑动的构造。断层的分段性是普遍现象,讨论... 斜向滑动是边界型断层或古断裂复活的一种常见型式,其译名不应该用转换挤压或转换拉张,而应该用斜压或斜张构造。走滑转换构造是指沿断层的走滑运动在断层末端或转变部位转换成张、压或斜向滑动的构造。断层的分段性是普遍现象,讨论了各分段、断层间叠接带的构造型式。花状构造是斜滑断层的一种重要表现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 斜张 走滑转换构造 叠接带 花状构造 斜向 断层
下载PDF
西藏山南泽当铜多金属矿田走滑转换构造特征及应力状态分析
10
作者 黄树峰 江善元 刘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9-50,共2页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陆缘走滑转换构造的成矿作用及铜多金属矿田构造的研究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新近发现的冈底斯东段则当铜多金属矿,既是一... 冈底斯成矿带以斑岩型铜矿(伴生钼矿)为主体,通常作为挤压型陆缘岩浆弧斑岩成矿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关注,但陆缘走滑转换构造的成矿作用及铜多金属矿田构造的研究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新近发现的冈底斯东段则当铜多金属矿,既是一处大型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构造 铜多金属矿 状态分析 剥离断层 冈底斯成矿带 断裂带 矿区 泽当 断裂构造带 层矽卡岩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控藏作用定量表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柳屿博 黄晓波 +4 位作者 徐长贵 李强 吴奎 余一欣 张如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9,共10页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指数 构造 S型走滑转换 辽西构造带 郯庐断裂带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大、中型油田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冰洁 王德英 +2 位作者 王鑫 惠冠洲 薛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7-1358,共12页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条件 运移条件 控砂 走滑转换 辽中凹陷南洼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走滑断层转换带砂体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邓津辉 徐长贵 +2 位作者 周心怀 姚长华 黄晓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3,共6页
金县地区勘探实践表明,储层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此,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并结合金县地区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在该地区识别出2种类型的走滑断层转换带:一种为同向型横向转换带,主要处于金县地区的东侧,控制金县地区东盘的... 金县地区勘探实践表明,储层发育程度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此,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并结合金县地区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在该地区识别出2种类型的走滑断层转换带:一种为同向型横向转换带,主要处于金县地区的东侧,控制金县地区东盘的砂岩储层分布 另一种为同向叠覆型走向转换带,主要处于金县地区的西侧,控制西盘的砂岩储层分布.另外,在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作用下,东营组砂体表现为由北向南从深到浅横向迁移叠置的特征,最终在该地区建立了"鱼跃式"砂体发育模式,找到油气富集部位,并确定金县地区"南富北贫"的油气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县地区 郯庐断裂 断层转换 砂体发育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西秦岭南部地形异常隆起与构造解释——兼论东昆仑断裂东段的走滑转换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波 田勤俭 +3 位作者 朱俊文 姚赟胜 王爱国 何文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4-716,共13页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应变转换区,关于该区宏观地形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仍较薄弱。文章基于分辨率为30 m的SRTM1-DEM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集(地表分析、水文分析等),提取西秦岭地区的...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应变转换区,关于该区宏观地形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仍较薄弱。文章基于分辨率为30 m的SRTM1-DEM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集(地表分析、水文分析等),提取西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参数(坡度、起伏度)、流域地貌参数(流域盆地不对称度)和3条地形条带剖面,据此分析西秦岭地区的宏观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的几何图像和走滑分解,探讨西秦岭地区宏观地形地貌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西秦岭南部为坡度和起伏度的高值区,呈帚状散开形态,以3像素×3像素为统计单元的坡度可达86°,起伏度可达694 m;当步长为0.54 km时,西秦岭南部白龙江流域的平均地形起伏度(862 m、1104 m、1200 m)显著高于西秦岭北部的洮河-渭河流域(489 m、594 m、526 m),白龙江流域的河谷横剖面呈窄“V”形,以上结果表明西秦岭南部为地形异常隆起区,受到了强烈的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第二,白龙江流域盆地不对称度为67.5,远离对称状态(流域盆地不对称度=50),白龙江南西侧的流域面积远大于北东侧,说明白龙江流域南西侧受到了更强的构造抬升,发生由南西向北东的构造掀斜;洮河流域盆地不对称度为48.7,接近对称状态(流域盆地不对称度=50),洮河上游南、北两侧的流域面积相当,未受到明显的差异抬升,洮河下游西侧的流域面积明显大于东侧,说明西侧受到了更强的构造抬升,发生由西向东的构造掀斜;第三,西秦岭南部的地形异常隆起区与活动断裂图像均呈帚状散开形态,空间分布近重合,说明西秦岭南部的地形隆起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由于活动断裂(塔藏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的走向顺时针旋转,部分走滑分量转换为北东向的挤压缩短和垂向抬升分量,促使西秦岭南部发生异常强烈的地形隆起和构造抬升,形成地形异常隆起区;塔藏断裂更大的走向旋转角(30°)和走滑速率,使更多的走滑分量转换为挤压缩短和垂向抬升分量,导致白龙江流域南西侧受到更强烈的构造抬升,形成西秦岭南部由南西向北东的构造掀斜。宏观地形地貌和区域构造特征支持塔藏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均是东昆仑断裂东段的组成部分,分配了东昆仑断裂东段的左旋走滑分量,东昆仑断裂东端表现为帚状散开的断裂系统,具有大型走滑断裂端部的典型构造形态,并控制了帚状的地形异常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南部 地形隆起 东昆仑断裂东段 走滑转换 白龙江流域 构造掀斜
原文传递
铅山—广丰晚中生代岩浆岩来源及与铀矿化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余达淦 王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768-778,共11页
本文研究了铅山—广丰晚中生代岩浆岩来源及与铀矿化关系。本区晚中生代处于由燕山早期的挤压造山向新生代的拉张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发育了一套过渡性的岩浆岩建造。早白垩世早期石溪组岩浆岩建造(130~120 Ma)为碱性流纹岩—英安岩—... 本文研究了铅山—广丰晚中生代岩浆岩来源及与铀矿化关系。本区晚中生代处于由燕山早期的挤压造山向新生代的拉张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发育了一套过渡性的岩浆岩建造。早白垩世早期石溪组岩浆岩建造(130~120 Ma)为碱性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系列;早白垩世晚期周家店组的岩石组合(100~90 Ma)为酸性岩(花岗斑岩)—玄武岩,构成双峰式的岩浆岩建造,均属于同熔岩浆岩体系。赣杭构造—火山岩带铀矿床与本区深源碱性、偏碱性的高钾岩浆岩体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铀成岩—成矿受伸展构造系统控制。火山活动与随后的浅成、超浅成斑岩体活动在铀成矿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型铀矿床 岩浆岩建造 过渡型岩浆岩体系 走滑转换构造 白垩纪 杭构造—火山岩带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复杂断裂带地质认识创新与油气重大发现 被引量:23
16
作者 夏庆龙 徐长贵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22-33,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海域在基础地质特征上与周围陆上坳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差异是其发育复杂的伸展与走滑断裂系统。这一复杂断裂系统主要受控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具有伸展-走滑双动力成因机制,在其构造形态... 渤海湾盆地海域在基础地质特征上与周围陆上坳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差异是其发育复杂的伸展与走滑断裂系统。这一复杂断裂系统主要受控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具有伸展-走滑双动力成因机制,在其构造形态和发育演化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平面和纵向差异性。断裂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区内油气聚集规律。"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针对渤海海域复杂断裂带的系统化持续研究获得了诸多创新性地质认识,诸如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控圈;断裂带活动性控制油气的主要富集层位;断裂带内"源-汇体系"控制优质储层;复杂断裂带晚期活动控制浅层优质储-盖组合;走滑调节断层控制油气运移等认识。这些认识直接指导了渤海油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同时也被勘探实践证实其实用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复杂断裂带 源-汇体系 走滑转换 成藏
下载PDF
渤海油田近10年地质认识创新与油气勘探发现 被引量:50
17
作者 夏庆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共9页
近10年渤海油田在潜山、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其中,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的提出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富砂沉积体系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0%,大大提高了中... 近10年渤海油田在潜山、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其中,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的提出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富砂沉积体系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0%,大大提高了中深层勘探成功率;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现证实了浅水湖盆中心优质储层的发育,指导了凹陷区浅层油气勘探;走滑转换带增压区为中深层大中型油气藏提供了良好保存条件,围绕郯庐断裂带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脊-断-砂耦合控制了凸起浅层油气运移路径和汇聚,使得石臼坨凸起浅层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混合沉积的存在有效改善了中深层储层物性条件,在秦南凹陷陡坡带发现了亿吨级油田;花岗岩潜山"似层状"油藏模式的提出为中国最大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藏评价提供了依据,落实了蓬莱9-1花岗岩潜山油藏的整体储量规模。这些地质新认识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油气勘探理论,指导了渤海油田"十一五"以来油气勘探持续发现,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源-汇耦合控砂 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走滑转换 脊-断-砂耦合控藏 混合沉积 花岗岩潜山油藏模式 油气勘探发现
下载PDF
中国典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赋存规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招君 柳蓉 +2 位作者 孙平昌 孟庆涛 胡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325,共13页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特征及赋存规律 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 转换盆地 汇聚型前陆盆地 板内型克拉通盆地
下载PDF
新疆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和前陆冲断褶皱带对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控制规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方维萱 王磊 +2 位作者 鲁佳 李天成 贾润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1-912,共32页
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 塔西地区是我国典型盆山原镶嵌构造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铜铅锌-石膏-天青石-铀-煤-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区。这种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因复杂构造形成演化史,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矿内在关系不明。在对塔西地区构造岩相学垂向相序结构研究基础上,经原型盆地恢复、盆地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与构造变形史等综合研究,将构造-岩石地层系统划分为元古宙中高级变质断块(下基底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上基底构造层),下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为盆地充填地层体,认为乌拉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早三叠世-早侏罗世山体隆升与山前断陷山盆转换、早-中侏罗世主成盆期、中-晚侏罗世构造反转期、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主成盆期、新近纪陆内周缘山间盆地等五个主要期次。其中早侏罗世康苏期和中侏罗世杨叶期为聚煤期,形成了半环状煤矿带和煤系烃源岩。燕山早期(J2-3)和燕山晚期(K1-E1a)两次前陆冲断作用导致盆地发生构造反转,构造沉降-沉积中心从NW向转为近EW向。白垩纪-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成为主成盆期,盆地动力学为受同生断裂带控制。挤压走滑抬升隆起形成乌拉根半岛;走滑拉分断陷的构造扩容空间形成了乌拉根局限海湾瀉湖盆地,为克孜勒苏群和古近系提供了沉积容纳空间。阿尔塔什组底部热卤水沉积交代-改造型天青石矿床和石膏矿床形成于古近纪初。石膏岩-含膏泥岩-含膏泥质白云岩不但为区域滑脱构造面,也是阿克莫木天然气田良好的盖层。始新世伊普里斯阶-普利亚本阶(55.8~33.9 Ma)为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早期三幕区域挤压构造环境和相关海退过程有显著的时间-空间耦合关系。中新世阿启坦阶-布尔迪加尔阶(23.03~15.97 Ma)形成天然气充注成藏事件。安居安组砂岩型铜矿床与该期天然气充注和西南天山隆升事件关系密切,主要与喜山中期区域挤压应力场、干旱气候环境下,在物质-时间-空间上耦合关系显著。综合研究认为,我国塔西盆山原耦合与转换的特色陆内成矿单元内,铜铅锌、石膏、天青石、煤、铀等矿床储矿层位和天然气田储集层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成盆动力学背景下。铅锌-铀-天然气成藏成矿高峰期与喜山期多幕次的陆内挤压收缩体制关系密切。挤压应力场驱动了煤系烃源岩发生生排烃事件、成矿流体大规模运移和聚集。冲断褶皱带和向斜构造为圈闭构造。帕米尔北缘南倾北向冲断褶皱岩片与西南天山南缘北倾南向冲断褶皱岩片组成了对称型薄皮式冲断褶皱带。南天山深部盲冲型冲断带为叠瓦状后展式基底卷入型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盆共存富集 原型盆地 盆地动力学 挤压-伸展转换作用 陆内转换盆地 超大型铅锌矿床 乌拉根
下载PDF
渤海复杂断块油藏油水界面差异成因探讨分析——以辽中凹陷W油田7井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华 李云鹏 +2 位作者 陈建波 程大勇 宋洪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5期23-28,41,共7页
经典油气成藏理论认为,油气总是聚集在圈闭的高部位,而油田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界面差异现象时有发生。渤海W油田位于渤海辽中凹陷中段的凹中反转带上,属于复杂断块油藏,针对该油田走滑转换带中部署的开发井,围绕该井钻后出现的高... 经典油气成藏理论认为,油气总是聚集在圈闭的高部位,而油田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界面差异现象时有发生。渤海W油田位于渤海辽中凹陷中段的凹中反转带上,属于复杂断块油藏,针对该油田走滑转换带中部署的开发井,围绕该井钻后出现的高部位未钻遇到油层而出现油水界面差异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重点从构造、成藏及储层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论证,认为油水界面差异是由于油气溢散成藏条件不佳以及砂体叠置不连通所造成,并且根据砂体刻画追踪及沉积规律研究,认为该井区东三段表现为退积现象,东二段表现为进积现象。经统计,东二段砂地比高于东三段,东三段泥岩较发育,纵向封隔性相比较好,而进积和退积模式对应着不同砂体的叠置关系,从而形成了油水界面差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复杂断块 走滑转换 油水界面差异 砂体叠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