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1,共7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 ,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 ,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 ,局部伴有岩浆活动 ;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 ,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 ,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式 充填序列 逆冲-挤压 走滑-拉分 早第三纪 盆地 青藏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2
2
作者 安慧婷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熊莉娟 程世秀 薛友辰 马云 王霄飞 赵淑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11,共17页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部的NE向断裂是受这些主控断层限制的次级控坳断裂。这些断裂位移有限,因而该盆地群不可能是印支地块700km位移的挤出构造或深部规则的地幔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断裂带于新生代有限位移背景下的拉分盆地,但通过事件对比,也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持续楔入欧亚板块有关,因此,该盆地群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与南海西侧动力学体系密切相关。总体上,右行右阶断裂带被晚期NWW向断裂左行错切,而这些NWW向断裂与吕宋岛弧一带的NWW向断裂具有连续性和走向一致性,因而,东部菲律宾板块沿岛弧地带楔入欧亚板块的动力学系统可能在晚期波及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走滑-拉分盆地 控盆断裂 新生代 南海西部
下载PDF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光亚 黄彤飞 +5 位作者 刘计国 李曰俊 杜业波 余朝华 张新顺 喻志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9-2553,共15页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基于近年来在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勘探开发中获得的有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多期叠合、改造类型、模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自冈瓦纳大陆裂解以来,受非洲大陆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及西北非陆块、东北非陆块和中南非陆块间相对运动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盆地大致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阶段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是裂谷盆地主干断裂形成时期,在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了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坳拉谷盆地三类原型盆地,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最大,地层沉积充填厚度大,沉积体系均为陆相碎屑沉积,奠定了裂谷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晚白垩世阶段,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继承发展,但盆地间裂谷发育程度差异性凸显,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变大,由早白垩世统一陆相沉积体系演变为海、陆相并存的沉积体系;古近纪-新近纪阶段,该裂谷系盆地发育变得更为复杂,差异性进一步加剧,裂谷作用、走滑作用和挤压反转作用在不同盆地同步发生,期间可持续发育裂谷盆地或发生挤压反转和构造变形。根据三个阶段原型盆地在盆地性质、沉积充填、垂向叠加、构造变形等方面的差异,将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划分为“继承叠合型”和“反转改造型”两类,进一步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叠加型”、“晚断Ⅰ型”、“晚断Ⅱ型”以及“裂谷盆地反转型”、“走滑-拉分盆地反转型”、“坳拉谷盆地反转型”八种,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叠合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这些成果对于深化裂谷盆地形成演化地质认识,指导在全球该类盆地中优选油气有利富集区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 构造演化 叠合盆地 裂谷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 反转构造
下载PDF
试论南中国海盆地新生代板块构造及盆地动力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功成 王良书 +5 位作者 唐显春 张开均 刘绍文 赵志刚 王鹏 钟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8-652,共15页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已有的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资料,本文从探讨南海外围的构造格架及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入手,分析了南海及外围板块构造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的板块演化序列及相应的沉积过程,以期对南海盆地的成盆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和启示。此外,还进一步概括了南海北、西和南部大陆边缘性质及其相应的盆地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拉分作用 伸展盆地 构造体制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