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大概念视角下高中语文“走近作者”设计理念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兴和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0年第12期35-38,共4页
"走近作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有效而得体的"走近作者"这一基本教学环节,是能否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解读文本的重要门径。基于学科大概念思维的"走近作者"设计理念认为,只有做... "走近作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有效而得体的"走近作者"这一基本教学环节,是能否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解读文本的重要门径。基于学科大概念思维的"走近作者"设计理念认为,只有做到取舍相宜、适逢其时、难易平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有效落实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概念思维 走近作者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设计 学科大概念
下载PDF
小标题 大智慧——肖培东标题教学艺术例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聪 《山东教育》 2020年第11期26-27,共2页
标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语文课文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它可能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能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可能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能含义深刻,意蕴悠... 标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语文课文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它可能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能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可能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能含义深刻,意蕴悠远等等。标题不仅是作者匠心独具的思考成果,也是读者走进文章、走近作者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兴趣 课文标题 小标题 标题教学 肖培东 生动形象 走近作者 语文
下载PDF
赠刘景文
3
作者 许建华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2年第1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秋末冬初 走近作者 苏轼 人民疾苦 挑战自我 卓越成就 生成熟 菊花 形成对比 眉山县
下载PDF
在故事中亲近古诗词
4
作者 许红丹 《师道(教研)》 2020年第4期79-79,共1页
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同时,诱发他们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一、在故事中走近作者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说过:“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 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同时,诱发他们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一、在故事中走近作者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说过:“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意思是说:文人处境越是穷困,就越能写出好诗文.杜甫的“文章憎命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作者的人生经历越丰富,他的作品内容越丰富,情感越真实,越能打动人.而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个富有魅力的故事.所以,学习古诗词,教师将作者所经历的故事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记住诗词背后的个性鲜明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文章憎命 个性鲜明 人生的思考 理解诗意 欧阳修 走近作者 异曲同工
下载PDF
爱这土地,爱着艾青
5
作者 李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22期154-155,共2页
一个经典的作品背后,必然有着一个伟大的作者。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必然是走近作者的过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避战桂林;11月17日,艾青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叫《我爱这土地》;同年12月发表于《十日... 一个经典的作品背后,必然有着一个伟大的作者。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必然是走近作者的过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避战桂林;11月17日,艾青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叫《我爱这土地》;同年12月发表于《十日文萃》。从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我爱这土地》 卢沟桥事变 阅读经典 走近作者 十日文萃
下载PDF
让初中语文课堂流淌“拓展”之美——以苏教版课文《幽径悲剧》教学为例
6
作者 朱晓华 《新课程学习》 2014年第3期42-43,共2页
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固守于那方"自留地",不应该拘囿于一时一隅。语文课堂应当是师生和文本、作者和世界的大面积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词释义、拓展想象、感悟意境、入境生情;要融进情感,师生与文本和作者不能仅仅是"相见... 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固守于那方"自留地",不应该拘囿于一时一隅。语文课堂应当是师生和文本、作者和世界的大面积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词释义、拓展想象、感悟意境、入境生情;要融进情感,师生与文本和作者不能仅仅是"相见",更要注重"相处";要与作者神交,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纵深,变得开阔,其心灵和情感也得到沐浴和眷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入文本 融进情感 走近作者
下载PDF
三步教学,感悟《故都的秋》别样的美
7
作者 魏振英 《中学课程资源》 2013年第2期40-41,共2页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7月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表现出的"清""静""悲凉"之意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通过三步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其悲凉的心境;反复朗诵,欣赏画面之美;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7月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表现出的"清""静""悲凉"之意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通过三步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其悲凉的心境;反复朗诵,欣赏画面之美;分析文本,感受意境之美,从而感悟《故都的秋》那别样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近作者 反复朗诵 分析文本
下载PDF
在四重比较中赏开故都的秋味
8
作者 曾秀 《读写月报》 2023年第36期22-25,共4页
王荣生教授主张散文教学要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1]。运用比较思维是走近作者、品出“独特”的重要方法。在赏析《故都的秋》时,将故都与南国进行比较,更晓故都生活的悠闲沧桑,将郁达夫与常人赏秋选景进行比较,更显故都秋味的清、... 王荣生教授主张散文教学要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1]。运用比较思维是走近作者、品出“独特”的重要方法。在赏析《故都的秋》时,将故都与南国进行比较,更晓故都生活的悠闲沧桑,将郁达夫与常人赏秋选景进行比较,更显故都秋味的清、静、悲凉,把秋季与其他季节比较,更增生命消亡的深邃感触,把郁达夫与传统赞秋文人学士进行比较,更明郁达夫爱秋之热烈。由这四重比较,赏开故都的独特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比较思维 文人学士 散文教学 故都的秋 走近作者
原文传递
理解类题型解题指导
9
作者 陈美姣 《初中生辅导》 2022年第32期23-25,共3页
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阅读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趟和作者隔空对话的旅途。”穿越时间和空间,我们与孔子、李白、鲁迅、朱自清、普希金等对话,与他们进行灵魂的交流,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智慧。这一过程的媒介就是文字,因此我们要想最准确地... 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阅读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趟和作者隔空对话的旅途。”穿越时间和空间,我们与孔子、李白、鲁迅、朱自清、普希金等对话,与他们进行灵魂的交流,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智慧。这一过程的媒介就是文字,因此我们要想最准确地理解他们当时的写作思想和情感,就应该深度阅读文字,尽可能走近作者了解其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阅读 写作思想 朱自清 解题指导 普希金 走近作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