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侵蚀沟谷及顶面形态识别 被引量:10
1
作者 邹新宁 孙卫 +1 位作者 张盟勃 万玉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0-614,共5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及顶面起伏形态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储层地质及地震波形特征,有效识别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利用基于沉积模型的地震反演处理和精细解释方法,高精度识别奥陶系风化壳顶面起伏形态。结果ZB...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及顶面起伏形态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储层地质及地震波形特征,有效识别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利用基于沉积模型的地震反演处理和精细解释方法,高精度识别奥陶系风化壳顶面起伏形态。结果ZB区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及顶面起伏形态的识别解释结果与地质综合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开发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符合程度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论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和顶面起伏形态的有效识别为马五1+2(O1m51+2)地层厚度、储层物性及含气性预测提供了可靠保证,为气田开发部署和井位优选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侵蚀沟谷 顶面起伏形态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张峰水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翔飞 《山西水利科技》 2003年第1期59-61,共3页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新型的勘探方法,它将电剖面与电测深法融为一体,一次测量可以完成纵横二维勘探过程,对地电结构具有一定的成像功能,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介绍了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并通...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新型的勘探方法,它将电剖面与电测深法融为一体,一次测量可以完成纵横二维勘探过程,对地电结构具有一定的成像功能,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介绍了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张峰水库勘察应用,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高密度电法所解释出的基岩面高程,经与钻孔资料对比,相对误差小于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张峰水库 勘察 基岩起伏形态
下载PDF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 被引量:189
3
作者 李炳元 潘保田 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543,共9页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划分及其指标 起伏高度形态 海拔高度分级
下载PDF
鄂霍次克海下间断面的起伏及俯冲带的穿透 被引量:5
4
作者 蒋志勇 臧绍先 周元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利用德国GRSN宽频带台网、GRF宽频带台阵和美国SCSN短周期台网记录到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的地震资料,采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研究了鄂霍次克海下间断面的存在情况、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形态和性质,并且探讨了俯冲板块在660 km间断面附近... 利用德国GRSN宽频带台网、GRF宽频带台阵和美国SCSN短周期台网记录到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的地震资料,采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研究了鄂霍次克海下间断面的存在情况、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形态和性质,并且探讨了俯冲板块在660 km间断面附近的穿透情况.结果表明,在鄂霍次克海地区410和660 km间断面比较清楚,同时在其他深度如150,220和520 km也可能存在间断面;发现在俯冲区域410和660 km间断面分别发生抬升和下凹,为相变界面提供了证据;在鄂霍次克海俯冲带的北部,俯冲板块可能穿透660 km间断面进入下地幔;而在南部,则更可能是在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霍次克海 间断面 俯冲带 N次根倾斜叠加法 起伏形态 地震层析成像
原文传递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定量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化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489-3497,共9页
为了满足工程实际对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测量要求,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以Barton标准粗糙度等级剖面曲线为基础,对大量结构面起伏曲线进行矢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工程现场结构面起伏形态的实际测量条件基础上,提出利用相对起伏... 为了满足工程实际对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测量要求,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以Barton标准粗糙度等级剖面曲线为基础,对大量结构面起伏曲线进行矢量化分析。在充分考虑工程现场结构面起伏形态的实际测量条件基础上,提出利用相对起伏度Ra和伸长率R共同反映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并将Barton标准粗糙度等级剖面曲线按其与Ra和R的相关性和其几何形态分为平直状、波浪状、锯齿状三类。最终,建立JRC与Ra,R两个因素的经验公式和其图形化表达,分析JRC相对于Ra,R变化的敏感性与R和Ra在各类剖面曲线上的组合范围,并用函数模拟出Barton标准粗糙度等级剖面曲线的起伏形态。为JRC的定量确定及采用JRC-JCS模型快速计算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提供充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结构面 粗糙度系数 相对起伏 伸长率 起伏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