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心房—高位右室间隔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
1
作者 傅向华 吴伟力 +6 位作者 李世强 马宁 李亮 王仓海 杨新毅 张斌 汪绍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年第4期165-165,共1页
目的:为探讨双心房-高位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为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三腔永久性起搏治疗:冠状窦电极固定于心大静脉中段起搏左房;"J"型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起搏右房;主动螺... 目的:为探讨双心房-高位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为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三腔永久性起搏治疗:冠状窦电极固定于心大静脉中段起搏左房;"J"型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起搏右房;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高位右室间隔超搏心室.应用 Swan-Ganz 导管和计算机-核素心室造影(ERNA)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计算机-核素心室造影(ERNA)相位分析显示,双心房起搏的最早激动点(EAS)分别同时出现在右心耳和左房下部,高位右室间隔起搏的 EAS 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相似并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VAS)和心室收缩同步性(VSS),三腔起搏 LVER,RVEF,CO 均优于传统的双腔.结论:双心房-高位右室间脯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可保持双心房同步收缩并维持正常的 VAS 和 VSS,有着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双心房-高位右室间隔 血流动力 心力衰竭 同步性
全文增补中
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治疗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世强 傅向华 +4 位作者 吴伟力 马宁 刘君 赵映 苗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BiA-RVUSP)与右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RA-RVUSP)对药物难治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6例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 目的:通过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BiA-RVUSP)与右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双腔起搏(RA-RVUSP)对药物难治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将26例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BiA-RVUSP组(A组)11例和RA-RVUSP组(B组)15例,另取同期基本情况相同的患者28例设常规药物治疗组(C组)。随访1年,全面比较起搏器A、B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起搏治疗组(A、B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房颤事件的发生情况,心功能变化情况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体表心电图P波时程A组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有显著缩短,而B组则有明显延长(P均<0.05)。超声心动图示A组起搏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减少12.9%(P<0.05),舒张早期二尖瓣流速(E峰)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流速(A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均<0.05);A组较B组治疗1年后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A峰峰值明显升高(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和B组治疗1年后均较C组显著改善(P均<0.05)。A组治疗后的第1年内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39.8%,较B组治疗前减少28.2%,有显著差异(P均<0.05);c组治疗后第1年房颤发作明显恶化,5/28例的患者转为永久性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功能不全 三腔起搏 治疗作用 阵发性房颤 左心室射血分数 6分钟步行试验 心房内径 生活质量 自评量表积分 治疗前 1年后 心电图P波 永久性房颤 难治性 治疗组 治疗后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明洲 魏大愚 +1 位作者 王文志 张慕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阵发性心房纤颤 -快综合征 心房-右室起搏
下载PDF
右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亚玲 张飞宇 +3 位作者 张杨 刘涛 饶明月 张晓丹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 目的:研究对比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将我院100例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1∶1的分配比例,将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每组50例。A组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B组于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proBNP)、心脏彩超监测指标、QRS波时限、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LVEF、LVEDD、LVESD、LA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LVEF、LAEF均高于A组(P<0.05),B组的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QRS波时限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内,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B组4.0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可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且心脏不良事件风险未增高,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 起搏部位 右室高位间隔 右室中位间隔 心功能
下载PDF
双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三腔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作用
5
作者 马宁 傅向华 +3 位作者 李世强 吴伟力 谷新顺 李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 三腔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阵发性心房颤动 治疗
原文传递
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再同步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王守力 荆全民 王祖禄 刘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1-833,共3页
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在单、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正在探讨右室的其他部位起搏(间隔部或流出道)是否可改变这种现象。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患者中,... 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在单、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正在探讨右室的其他部位起搏(间隔部或流出道)是否可改变这种现象。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RVS)是否比RVA优越,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RVA和RVS在CRT的疗效中是否不同,并探讨RVS是否适用于CR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 同步治疗 间隔 心室再同步 心房颤动 临床研究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