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起搏参数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海威 袁钟毓 +5 位作者 王泽峰 孙卫平 崔乃元 刘雨桐 张晓萍 吴永全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2期1783-1787,共5页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LBBP组心室感知、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RVS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RVSP与LBBP起搏参数均安全稳定,相比于RVSP,LBBP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脏收缩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起搏参数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心脏不同部位起搏的起搏参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吴友平 王梦洪 +3 位作者 吴印生 彭景添 章扬龙 张智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1期19-19,共1页
对 66例因不同类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行即刻起搏参数及 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测定。结果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感知比右心耳和KOCK三角起搏的感知高 (P <0 .0 1) ,右心耳起搏的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部... 对 66例因不同类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行即刻起搏参数及 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测定。结果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感知比右心耳和KOCK三角起搏的感知高 (P <0 .0 1) ,右心耳起搏的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电压阈值高 (P <0 .0 5 ) ,与KOCH三角及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电压阈值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的电压阈值与术中即刻的电压阈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KOCH三角与右心耳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 ,临床上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参数 心脏起搏部位 缓慢性心律失常 电压阈值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小卫 黄志文 +2 位作者 田丽红 吴铿 袁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中位室间隔部(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OTS起搏组和MIVS起搏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QRS波群宽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中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导线阻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起搏参数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自主和起搏QRS波宽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起搏QRS波群均较自主QRS波群明显增宽,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DD和LVEF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DD、LVEF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RVOTS和MIVS起搏参数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相似,二者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右室中位室间隔部 起搏参数 心功能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植入术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心肌损伤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冠状静脉球囊扩张后置入左室电极起搏参数长期观察一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臧红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4期372-372,共1页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发作胸闷、气短4年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造影示后侧静脉近中段狭窄80%,4193型左室电极不能通过狭窄处,狭窄段静脉经球囊扩张后,送入4193型左室电极导管至静脉远端成功,测起搏...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发作胸闷、气短4年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造影示后侧静脉近中段狭窄80%,4193型左室电极不能通过狭窄处,狭窄段静脉经球囊扩张后,送入4193型左室电极导管至静脉远端成功,测起搏参数为:阈值3.0~3.5V,阻抗842Ω,R波振幅8.5mV。术后一周左室电极阈值即降至1.5V,6个月降至1.0V,1年后左室电极阈值仍保持在1.0V,其它起搏参数亦无明显变化。结论:运用球囊扩张技术解决靶静脉狭窄后置入左室电极,长期观察其起搏参数是良好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冠状静脉狭窄 球囊扩张技术 左室电极导线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小卫 王景峰 +1 位作者 张燕 陈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271-274,共4页
为探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心室内电信号振幅 (简称A波、V波振幅 )、起搏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对 30例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 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 6个月在平卧位、平静... 为探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心室内电信号振幅 (简称A波、V波振幅 )、起搏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对 30例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 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 6个月在平卧位、平静呼吸状态下测定并比较以上起搏参数。结果 :16例应用MedtronicCAPSURE SP系列心房激素电极的患者A波振幅术后测定值均较术中升高 ,术后 1个月最高 ,与术中、术后 2周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4例应用MedtronicCAPSURE SP系列激素及 6例应用BIOTRONIKSYNOXSX系列非激素高阻抗心室起搏电极的患者术中、术后V波振幅测定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6条MedtronicCAPSURE SP系列激素心房电极和 2 4条MedtronicCAPSURE SP系列激素心室电极阻抗术后均较术中明显降低 (P <0 .0 1) ,术后 1周至 6个月电极阻抗非常稳定 ,未出现显著变化 (P >0 .0 5 ) ;9条BIOTRONIKSYNOX系列非激素高阻抗电极起搏阻抗术后测定值均较术中明显降低 (P <0 .0 1) ,同时术后 2周与 1,2 ,3个月比较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 1周~ 6个月 ,A波振幅于平卧位平静呼吸状态下偶尔出现较明显波动 ,但V波振幅相对稳定 ;起搏电极阻抗于 1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起搏 动态变化 起搏参数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参数变化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3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李春慧 江军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61例,根据电极类型分为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26例与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35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1周、...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61例,根据电极类型分为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26例与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35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测定起搏阈值、V波振幅及电极阻抗。结果术后被动电极起搏阈值增高,主动电极起搏阈值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电极阻抗均下降,且主动电极组明显低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且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萍 宫剑滨 +1 位作者 王立军 张启高 《心脏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69-67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的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方法:门诊随访患者324例,随访时根据患者向医生陈述的痛苦表现,如心悸、胸闷等症状,判定为有症状患者138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54例,单腔起...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的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方法:门诊随访患者324例,随访时根据患者向医生陈述的痛苦表现,如心悸、胸闷等症状,判定为有症状患者138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5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8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检测情况进行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X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在有症状患者中,共检出心房起搏障碍9例(DDD 9例)心房感知障碍2例(DDD 2例);心室起搏障碍13例(DDD 3例,VVI 10例);心室感知障碍12例(DDD 5例,VVI 7例);不适合工作状态31例(DDD 28例,VVI 3例);房性心律失常50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长R-R间期3例。结论:起搏器植入后需定期随访,通过对其参数的测试、调整和优化,既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患者临床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最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临床症状 起搏参数 优化 程控
下载PDF
激素电极起搏参数的10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扬 耿仁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1274-1275,共2页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10年后的起搏参数。方法:283例患者的379根激素电极,平均随访72~132(110.95±13.56)个月后,比较其植入时和更换起搏器时所测电极导线的电压阈值、P/R波幅度、斜率和心房(或心室)肌电阻。结果:心房电极与心室电极1...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10年后的起搏参数。方法:283例患者的379根激素电极,平均随访72~132(110.95±13.56)个月后,比较其植入时和更换起搏器时所测电极导线的电压阈值、P/R波幅度、斜率和心房(或心室)肌电阻。结果:心房电极与心室电极10年后其电压阈值、心肌电阻与植入时无明显差异,但P/R波幅度和斜率均较植入时明显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结论:激素电极长期应用,其起搏参数无明显改变,可以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但需注意其感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植入 起搏参数
下载PDF
植入心房电极时心内电图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
13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刘保军 徐军 宫剑滨 张启高 李俭春 周春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822-822,共1页
关键词 植入心房电极 心内电图形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主动与被动固定电极置入后心室起搏参数的对比分析
14
作者 刘亮 李学文 +5 位作者 王雄 刘向东 赵太生 王群 吴萍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2期1513-1514,共2页
目的比较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心室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对30例接受被动固定电极及30例螺旋电极置入的病人,分别于置入时、术后1周、术后3个月在平静状态下测定起搏阈值及阻抗。结果两组起搏阈值在置入后1周均较置入... 目的比较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心室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对30例接受被动固定电极及30例螺旋电极置入的病人,分别于置入时、术后1周、术后3个月在平静状态下测定起搏阈值及阻抗。结果两组起搏阈值在置入后1周均较置入时升高(P<0.05)。术后3个月时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阻抗均较术中降低(P>0.05)。结论置入螺旋电极者不论起搏阈值、阻抗的变化均与传统被动固定电极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 起搏器置入术 起搏参数
下载PDF
优化起搏参数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中的作用
15
作者 谢芳 何亚峰 +2 位作者 邓成钢 程光辉 张劲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A-V、V-V间期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49例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观察... 目的探讨优化A-V、V-V间期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49例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观察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达到CRT最佳治疗目的。结果临床症状:45例CRT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提高为Ⅱ~Ⅲ级,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超声指标: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P〈0.01)、血流速度积分(VTI)增加,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评价心腔大小指标改善,术后3、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小于术前(P〈0.01,P〈0.05);二尖瓣反流量减少;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心脏起搏方式与起搏参数的选择
16
作者 洪明 吴印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1年第2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参数 房室间期
下载PDF
倍他乐克针剂对心脏起搏参数的影响
17
作者 吴忠东 姜述斌 +3 位作者 帕尔哈提 葛峥嵘 李秀芬 李新国 《新疆医学》 2008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 倍他乐克 起搏参数 Β1-受体阻滞剂 心血管疾病患者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心室起搏阈值 β受体阻滞剂
下载PDF
1例冠状静脉球囊扩张后植入左室电极长期起搏参数观察
18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臧红云 《沈阳部队医药》 2005年第6期431-431,共1页
在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中,左室电极植入的心脏靶静脉如有狭窄可明显影响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导致手术失败。运用球囊扩张技术解除静脉狭窄,国外曾有个别报告。2004年4月我们成功地运用球囊扩张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置人狭窄的靶静... 在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中,左室电极植入的心脏靶静脉如有狭窄可明显影响左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导致手术失败。运用球囊扩张技术解除静脉狭窄,国外曾有个别报告。2004年4月我们成功地运用球囊扩张技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置人狭窄的靶静脉血管心。为了解其远期起搏参数如何,对这例病人进行一年随访,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狭窄 球囊扩张术 左室电极起搏参数
下载PDF
植入PacesetterVVI时专用程控仪体外遥测替代分析仪测定起搏参数意义探讨
19
作者 何仲海 许建中 《中华综合医学》 2002年第9期769-770,共2页
目的:植入Pacesetter2408L SSI型(VVI模式)起搏器时采用专用程控仪替代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参数临床意义探讨。方法:4例术中相继采用分析仪和程控仪测定同一患者的起搏参数并对照比较二者相关;118例术中单用程控仪测定起搏参数值以... 目的:植入Pacesetter2408L SSI型(VVI模式)起搏器时采用专用程控仪替代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参数临床意义探讨。方法:4例术中相继采用分析仪和程控仪测定同一患者的起搏参数并对照比较二者相关;118例术中单用程控仪测定起搏参数值以确定起搏导管成功到位,出院后2个月作程控随访。结果:程控仪和分析仪测定的起搏参数值经对照有较好的相关性;程控随访示;平均慢性起搏电压阈值1.20/0.37ms;起搏系统抗均值674±44Ω/3.9V。起搏感知均好。结论:程控仪替代分析仪测定植入术中起搏参数值准确可靠、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程控仪 起搏分析仪 测定 起搏参数 VVI
下载PDF
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参数在心脏病中的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亚娣 周建庆 葛世俊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8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参数在心脏病中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1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依据右心室起搏方法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起搏组(n=60)和被动电极起搏组... 目的分析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参数在心脏病中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1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依据右心室起搏方法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起搏组(n=60)和被动电极起搏组(n=60),对两组患者的心室起搏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电极起搏组患者的心室阻抗、感知均显著低于被动电极起搏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心室P波幅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心室阈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电极起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7%(1/60)显著低于被动电极起搏组10.0%(6/60)(P〈O.05)。结论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在心脏病中的阻抗、感知均低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但二者的阈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前者较后者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为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 被动电极起搏 起搏参数 心脏病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