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搏器更换时原起搏电极导线参数及更换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卫泽 马凌 +5 位作者 胡静泠 秦勉 王艳春 张明旭 陈永清 杜修海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8(97.4±22.8)月,首次埋置时起搏阈值为(0.48±0.24)V,更换时为(1.29±0.64)V(P〈0.01),增加0.81V,增幅为168%,首次植入时R波幅为(7.8±3.6)mV,更换时为(5.9±3.4)mV(P〈0.05)。植入时电极导线阻抗为(664±122)n,更换时阻抗为(726±148)n,增幅9.3%(P〉0.05)。7例因起搏阈值大于2.0V或阻抗大于125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原电极导线使用率为90.5%。结论:埋置起搏电极导线8—9年后,90.5%原电极导线仍在可使用的范围内,能否支持到再次更换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 起搏阈值 电极导线阻抗
下载PDF
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拔除起搏电极导线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启明 周胜华 +2 位作者 祁述善 李旭平 胡信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1期56-56,共1页
对 1例直接体外牵引法和旋转法拔除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 ,采用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拔除成功。认为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肌附着或锁骨下静脉处拔除困难时 ,可尝试用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
关键词 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 起搏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 精神症状
下载PDF
经锁骨下静脉插入双腔起搏电极导线
3
作者 吴立荣 方颖 +3 位作者 李伟 李安敏 陈建华 王定胜 《贵州医药》 CAS 2002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经锁骨下静脉插入 双腔起搏电极导线 植入方法 房室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附10例报告)
4
作者 鲁润秋 吴强 +5 位作者 俞杉 张萍 范寿年 刘志琴 李世英 王咏梅 《贵州医药》 CAS 2007年第11期998-999,共2页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埋藏式心脏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 主动固定 植入系统 临床应用 近期效果
下载PDF
主动固定型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明 高兵兵 +2 位作者 李保 安健 王敬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8期733-734,共2页
关键词 起搏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 临床应用 固定型 起搏导线 主动固定 心血管疾病 起搏系统 植入 适应证
下载PDF
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的处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艺民 李学斌 +3 位作者 昃峰 段江波 何金山 周旭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心脏穿孔的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穿孔电极类型、临床表现、胸片、超声心动图、CT、程控参数以及处...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心脏穿孔的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穿孔电极类型、临床表现、胸片、超声心动图、CT、程控参数以及处理方法等。总结心脏穿孔的最佳处理策略。结果46例患者发生了心脏穿孔,急性心脏穿孔者23例(50.0%),发生于术后1~29(14±8)d,慢性心脏穿孔者23例(50.0%),发生于术后35~2555(1147±812)d。临床表现中以胸痛、肌肉跳动最常见,分别为18例(39.1%)、8例(17.4%)。程控参数中以起搏阈值升高为主,为42例(91.3%)。29例(63.0%)患者的胸片提示电极顶端紧贴或穿出心脏影外缘,20例(43.5%)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穿孔。6例接受胸部CT检查的患者均发现了心脏穿孔。本研究中由内科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者34例,成功拔除者32例(94.1%),2例患者因考虑术后心脏压塞风险较大,故保留原电极导线;外科参与电极导线拔除者12例,且全部(100%)成功拔除穿孔电极导线,44例心脏穿孔患者拔除穿孔电极导线后均未出现心包积液以及心脏压塞。结论心脏穿孔常以胸痛、膈肌刺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通过程控、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周围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采用经静脉拔除穿孔电极的手术方式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导线 心脏穿孔 电极导线拔除
下载PDF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1期51-53,共3页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马坚王方正拔除起搏电极导线是治疗起搏器埋置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由于电极导线在埋置后1~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3]。...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马坚王方正拔除起搏电极导线是治疗起搏器埋置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由于电极导线在埋置后1~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3]。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导线 拔除 电极导线 起搏器埋置 并发症
下载PDF
经静脉起搏电极导线相关的三尖瓣反流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健民 盛夏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年第4期351-354,共4页
1959年,Furman和Schwedel首次报道了用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的心内膜起搏电极植入术[1],此后经静脉的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永久起搏器(permanentpacemaker,PPM)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1959年,Furman和Schwedel首次报道了用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的心内膜起搏电极植入术[1],此后经静脉的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永久起搏器(permanentpacemaker,PPM)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而经静脉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如三尖瓣反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研究发现中度及以上的三尖瓣反流(包括起搏导线相关)可导致右心衰竭,明显增加远期死亡率[2,3]。本文就心内膜导线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导线 三尖瓣反流 静脉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电极植入术 心内膜起搏 永久起搏 阻滞治疗
下载PDF
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时的动态心电散点图及起搏故障心电图的表现一例
9
作者 陈芳芳 向晋涛 +1 位作者 卓朝贵 杨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4期338-342,共5页
患者女性,73岁,因“上腹胀痛不适3月余”入院,诊断“横结肠腺癌”拟行外科手术。患者2年前曾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时间RR间期散点图出现多层变化与患者是否清醒或活动有关,相应的Lor... 患者女性,73岁,因“上腹胀痛不适3月余”入院,诊断“横结肠腺癌”拟行外科手术。患者2年前曾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时间RR间期散点图出现多层变化与患者是否清醒或活动有关,相应的Lorenz-RR散点图示出现相应变化,且起搏频率的上、下限边界消失。逆向出不同时段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白天”出现“大量”的P波过感知现象的起搏心电图,推测可能为“起搏电极导线破损”所致的起搏功能障碍,经X线胸部影像证实其推测。患者通过更换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顺利完成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电极导线破损 心电散点图 起搏心电图
原文传递
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对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位置的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棘 邓燕 +3 位作者 郭盛兰 张棣 葛亮 潘永寿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5年第6期364-366,共3页
目的比较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Sonos 7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仪,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18例单腔或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 目的比较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Sonos 7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仪,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18例单腔或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行走路径、导线顶端嵌入位置以及起搏电极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结果经胸二维超声能显示大部分患者起搏电极导线及导线顶端位置。经胸实时三维超声能清晰显示绝大部分患者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行走路径、导线顶端位置,更能立体直观显示电极导线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结合实时三维彩色血流显像技术可观察有无三尖瓣返流及返流是否与电极导线有关。结论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为对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的随访观察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实时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位置、周邻关系及所致三尖瓣活动的改变,可望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 起搏电极导线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更换永久起搏器时原房室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冬平 张英川 +4 位作者 郭成军 刘冰 郝鹏 李果 何东方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更换时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方法:1988年12月至2005年5月,143例患者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时的起搏电极导线阈值与植入时的阈值比较。结果:至更换时电极导线使用年限为6~18年,平均(9.66±2.67)年,...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更换时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方法:1988年12月至2005年5月,143例患者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时的起搏电极导线阈值与植入时的阈值比较。结果:至更换时电极导线使用年限为6~18年,平均(9.66±2.67)年,心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0.64±0.21)V升至更换时的(1.99±1.13)V(P〈0.01),阻抗和感知没有统计学差异。心房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1.10±0.34)V升至更换时的(1.44±1.47)V,无统计学差异,阻抗和感知亦无统计学差异。原起搏电极导线的使用率为75.47%。结论:大多数起搏器在首次更换时原电极导线阚值满意,可以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阈值 起搏器更换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导致三尖瓣病变外科治疗二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虞敏 林雷 +1 位作者 袁忠祥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92-92,共1页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电极导线 三尖瓣返流 三尖瓣置换
下载PDF
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致心室双部位交替起搏一例
13
作者 曾春芳 李天发 陈跃武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1,共1页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移位 并发症 双极导线
下载PDF
起搏器安装术后囊袋感染患者电极导线拔除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翟莉 刘燕 +2 位作者 吕豪 王京 张英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年第9期879-880,共2页
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卓越的治疗效果已为人们所公认,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植入起搏器和ICD的患者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起搏系统感... 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卓越的治疗效果已为人们所公认,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植入起搏器和ICD的患者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起搏系统感染患者也有所增加,轻者表现为置入部位皮肤局部红肿、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袋感染 预防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一例
15
作者 樊纪丹 安君 王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4期368-368,共1页
患者男,62岁。永久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起搏导线穿过三尖瓣后瓣近前瓣处瓣缘,将后瓣叶顶起致关闭不全,导线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缠绕。将起搏导线拉出,行三尖瓣成形术(阶段性De Vaga成形),重新放置起搏导线。提示:置入... 患者男,62岁。永久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起搏导线穿过三尖瓣后瓣近前瓣处瓣缘,将后瓣叶顶起致关闭不全,导线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缠绕。将起搏导线拉出,行三尖瓣成形术(阶段性De Vaga成形),重新放置起搏导线。提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时,需操作规范、轻柔,必要时使用实时三维心脏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电极导线 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成形 实时三维超声成像
下载PDF
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建龙 金骁琦 +3 位作者 盛晓东 范韬 吴刚 祁平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4-926,共3页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中,231例穿刺1~4次成功,2例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继续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2例发生气胸,改用腋静脉穿刺获成功。穿刺腋静脉23例中,19例穿刺1~4次成功,4例穿刺5次以上失败后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均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时改用腋静脉途径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心脏起搏电极导线植入
下载PDF
起搏电极导线致主动脉-无名静脉瘘1例
17
作者 顾晓诚 李绍钦 贾中芝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2-762,共1页
62岁女患者,置入起搏器14年,诊断为起搏电极导线所致主动脉-无名静脉瘘,外科手术修补。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本例提示,有起搏器置入史患者,起搏电极导线可导致主动脉-无名静脉瘘,引起心功能衰竭。
关键词 静脉瘘 心力衰竭症状 起搏电极导线 外科手术 主动脉 起搏器置入 心功能衰竭 女患者
原文传递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邹彤 王志蕾 +3 位作者 佟佳宾 李梅 吴素娟 杨杰孚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W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W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V、0.58±0.27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V、1.06±0.54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V或阻抗小于300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 起搏阈值 电极阻抗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拔除心室起搏电极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立国 景华 +2 位作者 胡小南 王波 张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9-559,共1页
2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膜有赘生物,内科长期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无效。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拔除起搏电极,同时清除心内膜赘生物,术后均康复,至今未再安装起搏器。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电极导线 体外循环 感染性心内膜炎 囊袋感染
下载PDF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3年发生电极脱位1例
20
作者 袁正强 李杰 +3 位作者 聂鹏 徐敏 刘霞洪 刘丹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356-357,共2页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原理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短暂或长期(永久)地刺激心脏跳动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介入治疗起步最早、发展迅速、独具功效的高精技术之一。我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原理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短暂或长期(永久)地刺激心脏跳动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介入治疗起步最早、发展迅速、独具功效的高精技术之一。我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近10台/百万人,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可导致起搏器的起搏和(或)感知功能障碍,轻者出现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重者危及生命。临床上电极脱位多发生于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晚期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电极脱位 脉冲发生器 脉冲电路 起搏电极导线 永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