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并发症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200例,统计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并发症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200例,统计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有效性、拟合效果及预测价值。结果:20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0.00%(180/200)。电极植入成功的180例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24/180)。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年龄、术后营养支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 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线植入异常、术后早期下床、术前3 d内阿司匹林使用、右房横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糖尿病史是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营养支持是其保护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7.92%。结论: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术后心房颤动长间歇病人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其具有良好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及早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长间歇 左束支 起搏电极植入 并发症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左右心房起搏电极植入技术
2
作者 郑行春 陈良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左右心房起搏 起搏电极植入 疗效
下载PDF
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建龙 金骁琦 +3 位作者 盛晓东 范韬 吴刚 祁平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4-926,共3页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中,231例穿刺1~4次成功,2例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继续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2例发生气胸,改用腋静脉穿刺获成功。穿刺腋静脉23例中,19例穿刺1~4次成功,4例穿刺5次以上失败后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均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时改用腋静脉途径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心脏起搏电极导线植入
下载PDF
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引起早期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丽萍 李清 张强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2-65,69,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起搏器电极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植入起搏器导联的患者在植入前、植入后3、6、12月分别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评价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目的探讨植入起搏器电极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植入起搏器导联的患者在植入前、植入后3、6、12月分别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评价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包括临床证实的血栓形成、肺栓塞、起搏器电极相关感染、再次行起搏器植入,死亡。结果 145例患者中有34例出现血栓,其中31例无症状和体征,3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显示缺乏抗凝、激素治疗和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者起搏器电极植入后血栓形成发生率升高。与起搏器单电极植入相比,起搏器多电极植入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结论多个起搏器植入电极会促使了血栓的形成。在血栓形成高危患者植入起搏器前,进行风险评价是有益的,必须对这些患者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器多电极植入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腋静脉盲刺置入起搏电极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杨煜 李承宗 +3 位作者 程明月 陈文苏 王志荣 张超群 《黑龙江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观察经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电极实用性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将行起搏置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经腋静脉穿刺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曝光时间,同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手... 目的:观察经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电极实用性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将行起搏置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经腋静脉穿刺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曝光时间,同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腋静脉穿刺组X线曝光时间稍长于锁骨下静脉组,长期随访(2.1±1.6年)腋静脉组电极功能良好。结论:穿刺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静脉穿刺途径 植入起搏电极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的单中心经验
6
作者 何亚菲 刘菁晶 林文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评估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拟行九分区法LBBaP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既往病史、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根据手术报告记... 目的评估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拟行九分区法LBBaP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既往病史、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根据手术报告记录术中有无束支电位;左室达峰时间(Sti-LVAT);手术时长,心室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记录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记录随访期间心室阈值、R波振幅、阻抗。按照术中Sti-LVAT是否≤80 ms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组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组,比较两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共纳入285例,263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为92.2%,其中男性148例(56.2%),年龄(63.4±9.1)岁,手术时长为(53.2±16.5)min,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为(115.4±18.1)ms。53例(20.2%)患者术中Sti-LVAT≥80 ms,为LVSP;210例(79.8%)Sti-LVAT<80 ms,为LBBP。术后12个月时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和感知均明显高于术中植入时,阈值均<1.5 V,导线阻抗明显低于术中植入时,并且趋于稳定,与术后24个月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BBP组相比,LVSP组Sti-LVAT[(67.9±7.1)ms,(84.0±3.1)ms]、自身QRS波时限[(94.3±16.7)ms,(110.4±19.7)ms]、起搏QRS波时限[(112.1±12.4)ms,(123.2±12.2)ms]更长(P均<0.05)。术后共10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8%。结论九分区法LBBaP降低了手术难度、简化了手术流程、成功率高,具有可行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随访期间导线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传导系统起搏 起搏电极导线植入
原文传递
Long-term follow-up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7
作者 Xiaoqing Ren Shu Zhang Jielin Pu Fangzheng W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1-74,共4页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 Objectiv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has become widely used us an electrode placement site. However, data concerning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for lead repositioning with this technique were sc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long- term lead performances and complications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 and provide evidences for choosing an optim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 sit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septal act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and 39 with apical passive electrode im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ng, lead impedance, pacing QRS width and pacing-related compli- cations for two groups at implantation and follow-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higher pacing threshold and shorter pacing QRS width at implantation in the sep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apical group.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ptal and the apical groups in pacing threshold, R-wave sensitivity, lead impedance and pace-related complication during a follow-up. Conclusions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could be used as a first choice for implantation site because it had long-term stable lead performances and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pic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 pacing threshold COMPLICA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