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浦系统起搏对老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病人效果的Meta分析
1
作者 成荣 周昊阳 +3 位作者 李颖 张成 李春雨 陈彦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57-563,共7页
目的评估右心室起搏后,患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老年病人升级至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希浦系统起搏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疗效的... 目的评估右心室起搏后,患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老年病人升级至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希浦系统起搏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疗效的相关文献,提取研究中有关临床获益和安全性的数据,在RevMan 5.4软件上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85例病人,升级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为95%。Meta分析结果显示:升级希浦系统起搏后,随访期间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MD=-11.73,95%CI:-14.74~-8.72,P<0.01)较升级术前提高,QRS波时限(MD=59.84,95%CI:55.98~63.70,P<0.01)较升级术前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MD=1.05,95%CI:0.70~1.41,P<0.01)较升级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MD=-0.11,95%CI:-0.24~0.02,P=0.08)和R波振幅(MD=-0.35,95%CI:-1.94~1.24,P=0.66)升级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观察到2例病人死亡。结论对于老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病人,可考虑升级起搏方式为希浦系统起搏,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右心室起搏引起的心脏电不同步和心室重塑,同时也能改善病人的临床心功能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浦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老年人 右心室起搏 META分析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6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文章 杨震 李璐 蒲静 梁登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心室尖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心室尖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的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2±4.4)%vs(62.3±6.5)%,P<0.05;LVEDD:(55.3±3.2)mm vs(45.2±4.1)mm,P<0.05],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起搏依赖患者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4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文章 蒲静 梁登攀 《心脏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右室起搏时心脏运动障碍,不伴其他已知原因的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完成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并让患者填写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 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4)%vs.(62±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3)mm vs.(45±4)mm,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器依赖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用于治疗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喻瑜 华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是一种长期高比例心室起搏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PICM患者通常需要调整起搏治疗方式。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其电与机械同步性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现对HBP/L...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是一种长期高比例心室起搏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PICM患者通常需要调整起搏治疗方式。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其电与机械同步性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现对HBP/LBBP改善PICM患者心功能的机制进行探讨,并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归纳总结PICM患者实施HBP/LBBP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瑞瑞 李学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通常定义为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然而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仅依据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来定义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可能低估了长期右心室起搏有害影响的发生率,当出现起搏诱导性心肌病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升...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通常定义为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然而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仅依据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来定义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可能低估了长期右心室起搏有害影响的发生率,当出现起搏诱导性心肌病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升级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而最新的数据表明,传导系统起搏可能在预防和治疗起搏诱导性心肌病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就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丛 林媛媛 +2 位作者 张建华 林伟 黄时伟 《心电与循环》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起搏器植入且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204例,根据术后随访心脏超...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起搏器植入且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204例,根据术后随访心脏超声结果分为PICM组和非PICM组,比较两组起搏器植入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数据及起搏器程控数据,分析PICM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04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PICM组26例,非PICM组178例,PICM发病率为12.7%。与非PICM组患者比较,PICM组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大,LVEF较低,术后心电图起搏QRS时间较长,心室起搏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起搏QRS时间(>155.5 ms),心室起搏比例(>28.5%)及术前LVMI(>129.1 g/m2)均为PICM的危险因素(均P<0.05)。PICM组术后心力衰竭住院率较高(P<0.05)。结论起搏QRS时间、心室起搏比例及LVMI与PICM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 左心室质量指数 起搏
下载PDF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丹丹 何浪 +1 位作者 项美香 潘小宏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4期288-292,共5页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通常是指起搏器植入前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且排除合并其他心肌病的患者,在起搏治疗后出现心功能下降。多见于传统右心室心尖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相关人群中大约有10%~20%可发展为PICM。机制与电激动不同步引起心室...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通常是指起搏器植入前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且排除合并其他心肌病的患者,在起搏治疗后出现心功能下降。多见于传统右心室心尖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相关人群中大约有10%~20%可发展为PICM。机制与电激动不同步引起心室收缩不同步及神经内分泌过度代偿、心肌组织微血管床灌注受损等有关。目前已发现PICM的危险因素有术前自身宽QRS波、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龄、高心肌瘢痕评分,及术后高右心室起搏比例、宽起搏QRS波间期等。传统的PICM防治方法有程控调整起搏参数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最生理的起搏模式,正逐渐成为预防和治疗PICM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希浦系统起搏 传统右心室起搏
原文传递
真实世界中常规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蔡迟 华伟 +5 位作者 牛红霞 王靖 任晓庆 陈柯萍 楚建民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常规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CRT升级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8年5月至2020年2月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ICM...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常规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CRT升级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8年5月至2020年2月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ICM)组和非PICM组,CRT升级术后进行随访,分析CRT升级的临床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结果研究纳入56例CRT升级患者,年龄为(58.8±11.6)岁,男42例(75.0%,42/56)。CRT升级前34例(60.7%,34/56)患者为PICM,22例(39.3%,22/56)患者为非PICM。非PICM患者较PICM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减低(12.0%±9.3%对5.4%±9.6%,P=0.012),合并肺动脉高压及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随访6个月,共有40例(71.4%,40/56)患者为CRT有反应。PICM组患者CRT有反应率明显高于非PICM组[85.3%(29/34)对50.0%(11/22),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M是CRT升级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疗效总体较好,PICM患者CRT有反应率更高,CRT升级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对于诊断明确的PICM患者建议尽早升级C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起搏诱导性心肌 起搏器升级 心脏再同步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