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文视野下的“断后篇”《起死》与晚年鲁迅历史意识之“变”
1
作者 王开轩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2-59,共8页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压卷之作,也是理解《故事新编》的关键。但“阐释者”鲁迅的在场限定了《起死》的解读空间,《起死》更多以“《故事新编》之一”的面向出现,其“断后篇”的特殊性被隐没。实际上,作为压卷之作的《起死》与鲁迅...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压卷之作,也是理解《故事新编》的关键。但“阐释者”鲁迅的在场限定了《起死》的解读空间,《起死》更多以“《故事新编》之一”的面向出现,其“断后篇”的特殊性被隐没。实际上,作为压卷之作的《起死》与鲁迅过往思想轨迹构成潜在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仅涵盖《故事新编》的生成路径,更蕴含晚年鲁迅对民族心性的“再考察”。因此,从鲁迅作品内部的互文与外部历史现场的关联去把握《起死》的特殊性,成为理解《故事新编》及晚年鲁迅的一条路径,而木山英雄的鲁迅论正与这一脉络保持共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起死 《故事新编》 木山英雄
下载PDF
《庄子》中的髑髅意象——从鲁迅《起死》说起
2
作者 吴晓阳 《华夏文化》 2023年第2期38-41,共4页
髑髅,作为人死之后所遗留的尸骨,一直被当作死亡的象征。按《说文解字》:“髑,髑髅,顶也。从骨蜀声。”髑髅应指死人的头骨。髑髅这一意象在先秦典籍中只出现在《庄子》以及《列子·天瑞》中。在《庄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在《至乐》... 髑髅,作为人死之后所遗留的尸骨,一直被当作死亡的象征。按《说文解字》:“髑,髑髅,顶也。从骨蜀声。”髑髅应指死人的头骨。髑髅这一意象在先秦典籍中只出现在《庄子》以及《列子·天瑞》中。在《庄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在《至乐》中。而《列子》中的内容与《庄子》中的第二段大致相似。自《庄子》以降,髑髅所衍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著名的有汉代张衡的《髑髅赋》、魏曹植的《髑髅说》、元代的道情《庄子叹骷髅》、明代王应麟杂剧《逍遥游》、清末梨园京剧《敲骨求金》以及鲁迅先生收录在《故事新编》中的《起死》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起死 《列子》 王应麟 《逍遥游》 《庄子》 文学作品 先秦典籍
下载PDF
《起死》:荒诞的游戏及所讽喻 被引量:6
3
作者 邓国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2,共5页
研究者至今认为鲁迅作《起死》的用意是在批判庄子,并不见得确切。《起死》中的庄子与鲁迅对庄子的认知并非吻合。将庄子符号化,其目的在于借游戏化的笔调,讽喻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涌现的一派充满"庄子气"的"无是非"... 研究者至今认为鲁迅作《起死》的用意是在批判庄子,并不见得确切。《起死》中的庄子与鲁迅对庄子的认知并非吻合。将庄子符号化,其目的在于借游戏化的笔调,讽喻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涌现的一派充满"庄子气"的"无是非"文人。并进一步将笔锋深入到国民性批判,揭示中国社会的道教根底。在针砭现实之余,也嘲弄了庄子,指出因其退隐的精神本质和无免于"油滑"的辩才,以致于有被后世的隐士们利用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庄子气” 游戏 讽喻
下载PDF
启蒙寓言——鲁迅《起死》的一种读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邢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25,共10页
1935年末,鲁迅终于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历经13年,他的“故事”世界就此收场。《起死》作为这一场另类书写的压轴之作,一方面固然是《故事新编》的一次“叙述”,另一方面,考虑到整部作品集的创作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重合的鲁... 1935年末,鲁迅终于完成了《故事新编》的写作,历经13年,他的“故事”世界就此收场。《起死》作为这一场另类书写的压轴之作,一方面固然是《故事新编》的一次“叙述”,另一方面,考虑到整部作品集的创作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重合的鲁迅13年的思想轨迹,在作品“所指”背后的意义世界里,《起死》是否经得起更深层的“发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故事新编》 读法 寓言 意义世界 另类书写 思想轨迹
下载PDF
狂人庄子对庸俗庄子的颠覆——鲁迅《起死》对庄子精神的批判与继承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10,共5页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起死 庄子 庸俗庄子
下载PDF
鲁迅小说《起死》的文体选择与重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光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62-67,共6页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起死 《少年别》 “叹骷髅”戏
下载PDF
《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志雄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1期78-82,93,共6页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小说 文化解读 对话性 主题思想 文化批判 戏剧体
下载PDF
启蒙的可能性及其限度——语用学视野下重读鲁迅《起死》
8
作者 王松锋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59-63,共5页
对话体小说《起死》是鲁迅晚年创作的比较独特且重要的一部作品。通过对小说中庄子、汉子、司命大神、巡士与鬼魂这几个交际主体做语用分析,可以发现,在对话中无论是会话语境的错位、对人际修辞原则的违背,还是三方会话的进行,深层指涉... 对话体小说《起死》是鲁迅晚年创作的比较独特且重要的一部作品。通过对小说中庄子、汉子、司命大神、巡士与鬼魂这几个交际主体做语用分析,可以发现,在对话中无论是会话语境的错位、对人际修辞原则的违背,还是三方会话的进行,深层指涉的都是有关启蒙的一些问题。小说由此对启蒙的可能性与限度这一世纪难题做出了深度书写与深刻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启蒙 语用学 会话语境 人际修辞原则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起死》的再创性及现实成就
9
作者 陈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8-50,62,共4页
鲁迅创作的《起死》是《故事新编》中唯一一部以戏剧体的形式创作的小说,也是较之前七部有着明显喜剧特色的历史新编体小说。它依然着笔于对古人古事的挖掘和改编,以达到借古讽今的作用。而《起死》的核心内容"庄子遇骷髅"随... 鲁迅创作的《起死》是《故事新编》中唯一一部以戏剧体的形式创作的小说,也是较之前七部有着明显喜剧特色的历史新编体小说。它依然着笔于对古人古事的挖掘和改编,以达到借古讽今的作用。而《起死》的核心内容"庄子遇骷髅"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大量的文本,文章主要探讨鲁迅的《起死》对前文本的继承及其创造性改编,同时深挖这种改编的原因和取得的现实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起死 文本比较
下载PDF
《起死》叙事分析
10
作者 苏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98-101,107,共5页
《故事新编》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以神话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共收《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起死》是《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它收煞了鲁迅对"故"事的"新"解,但却开启了后世丰富的解读和思考... 《故事新编》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以神话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共收《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起死》是《故事新编》中的最后一篇,它收煞了鲁迅对"故"事的"新"解,但却开启了后世丰富的解读和思考。立足文本,以人物设置、言语、环境为窗口,在分析文本叙事的同时,明晰鲁迅的批判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叙事分析 批判 反思
下载PDF
浅谈鲁迅小说《起死》中话语冲突的起死与启蒙
11
作者 窦晓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7-108,共2页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与知识分子有关,其中不乏深刻展示知识分子、庸众和当权者关系的作品。在其格式最为特别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神话故事现代化解读,亦很好的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怀。本文即通过对其中一篇——《...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与知识分子有关,其中不乏深刻展示知识分子、庸众和当权者关系的作品。在其格式最为特别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神话故事现代化解读,亦很好的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怀。本文即通过对其中一篇——《起死》的叙事学解读,来讨论在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与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起死 启蒙 叙事学
下载PDF
启蒙幻灭者的讽喻:《起死》的德语广播剧改写
12
作者 顾文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1978年,一出以鲁迅的寓言《起死》为蓝本的德语广播剧《死者与哲学家》在联邦德国各大电台公开播放,作者是1968年联邦德国抗议运动时期就在其主编的知识分子刊物《时刻表》上推介过鲁迅的恩岑斯贝格。尽管承袭了鲁迅蓝本中的主要内容结... 1978年,一出以鲁迅的寓言《起死》为蓝本的德语广播剧《死者与哲学家》在联邦德国各大电台公开播放,作者是1968年联邦德国抗议运动时期就在其主编的知识分子刊物《时刻表》上推介过鲁迅的恩岑斯贝格。尽管承袭了鲁迅蓝本中的主要内容结构,德语广播剧中夸张的形象塑造、通篇性的反讽和颠覆性的结尾一方面重新强调了原文里的启蒙寓意,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恩岑斯贝格在20世纪70年代末联邦德国的社会语境下对鲁迅的互文式接受,将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启蒙者的反讽转换成了对1968年以后德国知识分子启蒙幻灭者的讽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1968年抗议运动 启蒙 恩岑斯贝格
下载PDF
庄严的消解与荒诞的重构——《起死》荒诞美探析
13
作者 万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1期39-42,共4页
戏剧体小说《起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的作品,被鲁迅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起死》的人物戏拟、情节反转和环境营构都带有荒诞美,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削平的特点和平板化色彩。可以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已经自觉地在小... 戏剧体小说《起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的作品,被鲁迅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起死》的人物戏拟、情节反转和环境营构都带有荒诞美,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削平的特点和平板化色彩。可以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已经自觉地在小说创作中尝试"荒诞"这一西方文学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荒诞美 消解 重构
下载PDF
《故事新编·起死》复合型文本特征及文化意蕴探析
14
作者 胡文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33-36,共4页
《起死》呈现出复合型文本的特点,一方面是鲁迅对以往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的古代戏曲小说精华的继承,这构成了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鲁迅通过层层拆解历史文本颠覆经典叙事,在现代语境下重构了一个充满荒诞和隐喻的全... 《起死》呈现出复合型文本的特点,一方面是鲁迅对以往的"庄子叹骷髅"叙事的古代戏曲小说精华的继承,这构成了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鲁迅通过层层拆解历史文本颠覆经典叙事,在现代语境下重构了一个充满荒诞和隐喻的全新叙事文本,这是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严肃的自我批判。文章从叙事的角度发掘《起死》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而探讨这一复合型文本反映的深层文化意蕴及传统文化批判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复合型文本 文化意蕴 文化批判
下载PDF
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15
作者 房柔谕 代婷婷 《今古文创》 2021年第19期4-5,共2页
在《起死》中,鲁迅将庄子刻画成油嘴滑舌、擅长诡辩、随随便便的虚伪道士形象,这与文学史中逍遥独立、追求自由的哲学家庄子大相径庭。鲁迅这样的安排与他当时的文学创作意图是密切相关的。他发现国民吸收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方面,久而久... 在《起死》中,鲁迅将庄子刻画成油嘴滑舌、擅长诡辩、随随便便的虚伪道士形象,这与文学史中逍遥独立、追求自由的哲学家庄子大相径庭。鲁迅这样的安排与他当时的文学创作意图是密切相关的。他发现国民吸收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方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善于诡辩、随随便便、混淆是非、冷漠无为的民族品格。《起死》不仅是对当时国民劣根性的讽刺,也是对庄子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反讽与批判。《起死》主要是对《外篇·至乐》中《庄子见髑髅》寓言的改写。寓言前半段与《起死》大致相同,鲁迅主要改写的是寓言后半段。寓言中髑髅不愿复生,而鲁迅将其改为庄子利用方术将髑髅复生,继而发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民族
下载PDF
与怨鬼对坐:《起死》与鲁迅的晚期风格
16
作者 仲济强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1935年对周围世界“寒心而且灰心”的鲁迅,以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及“掐臂至见血”的现实感,突入庄子起死髑髅的寓言,忧惧现代性未完成与殖民逻辑移植;与怨鬼的死魂灵对坐,默会他人的陌异性与底层的悲苦,主动领取结构性罪责,承担责任伦理... 1935年对周围世界“寒心而且灰心”的鲁迅,以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及“掐臂至见血”的现实感,突入庄子起死髑髅的寓言,忧惧现代性未完成与殖民逻辑移植;与怨鬼的死魂灵对坐,默会他人的陌异性与底层的悲苦,主动领取结构性罪责,承担责任伦理;融会尼采生命史学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洞悉历史的创伤性结构,以底层世界的具身体验校正实证史学;暗藏了在人我自足性之上重建社会性自我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起死 怨鬼 古史辨
原文传递
从《过客》《起死》的戏剧形态看鲁迅的文体意识
17
作者 刘一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89,共11页
鲁迅作品虽普遍存在戏剧性,但如果从戏剧文体本身来看,最接近完整戏剧体例的只有《过客》和《起死》,关于这一点目前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展开充分讨论。本文首先从叙事文体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深入辨析与阐释,并从中可以看出,鲁迅... 鲁迅作品虽普遍存在戏剧性,但如果从戏剧文体本身来看,最接近完整戏剧体例的只有《过客》和《起死》,关于这一点目前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展开充分讨论。本文首先从叙事文体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深入辨析与阐释,并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话剧在中国本土的生存前景虽并不持乐观态度,但是他依然身体力行地支持着中国新兴话剧的发展。《过客》和《起死》既为他的文类创作延展了美学可能性,也为中国早期的戏剧现代化提供了“鲁迅式”的思想参数。这两次戏剧实践所折射出的鲁迅之文体意识的核心指向正是他“精神界之战士”的立身态度和价值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过客》 起死 戏剧形态 文体意识
原文传递
《起死》《采薇》校读记
18
作者 赵坤 《上海鲁迅研究》 2023年第3期71-82,共12页
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采薇》重构了伯夷和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起死》以庄子为主人公,采用戏剧体的方式,重构了《庄子·至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两篇小说在收入《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之前,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孙用在... 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采薇》重构了伯夷和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起死》以庄子为主人公,采用戏剧体的方式,重构了《庄子·至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两篇小说在收入《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之前,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孙用在编辑《〈鲁迅全集〉校读记》时,只汇校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奔月》《出关》《补天》4篇小说,其余的4篇小说并没有囊括其中,是为遗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起死 《采薇》 《铸剑》 《补天》 鲁迅全集 伯夷
原文传递
《起死》的潜文本:与卢那察尔斯基《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的对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3,共11页
《故事新编》的末篇《起死》,是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其特殊性不容忽视。联系1930年代鲁迅的一系列编译、写作活动来看,可发现《起死》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具有内在关联,隐含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故事新编》的末篇《起死》,是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其特殊性不容忽视。联系1930年代鲁迅的一系列编译、写作活动来看,可发现《起死》与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具有内在关联,隐含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本文试图重新进入《起死》,将之与《解放了的董·吉诃德》对读,并结合两个文本诞生的语境,借由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探讨卢那察尔斯基如何影响了鲁迅的思考与《起死》的构思和创作。"时间"是两个文本共同采用的结构性策略,它将文本诞生背后的复杂背景悄然编织其中,而这种"错搭"的时间策略背后,是两位作家凝视历史与时代的深邃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起死 卢那察尔斯基 《解放了的董·吉诃德》
原文传递
启蒙的荒诞剧:《起死》主题新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101,共5页
以往对《起死》的解读陷入一种固定模式,即超出文本来探讨鲁迅与庄子之间的思想联系,虽不失为一种解读方式,但未免有过度诠释之嫌。倘若将诠释的目光关注于文本之内,还原作者创作意图时,则会发现:剧中人物"庄子""汉子&qu... 以往对《起死》的解读陷入一种固定模式,即超出文本来探讨鲁迅与庄子之间的思想联系,虽不失为一种解读方式,但未免有过度诠释之嫌。倘若将诠释的目光关注于文本之内,还原作者创作意图时,则会发现:剧中人物"庄子""汉子""巡士"实则象征了启蒙者、被启蒙者以及权力代言者的形象,"起死"即"启蒙",这是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创作中不断互文并见的主题。作者在《起死》中呈现了启蒙的困境以及与权力之间的纠葛,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幕现代荒诞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鲁迅 起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