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收多元文化 解读文字起源
1
作者 牟堂娟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71,共1页
文字起源一直以来都是早期文明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探讨文明社会的重要观察点。前文字是盛行于史前社会和部落社会的多种原始视觉表达方式,对前文字的系统深入研究,将为新媒介条件下的“类文字”符号创意提供充足的学理依据,尤其对于汉... 文字起源一直以来都是早期文明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探讨文明社会的重要观察点。前文字是盛行于史前社会和部落社会的多种原始视觉表达方式,对前文字的系统深入研究,将为新媒介条件下的“类文字”符号创意提供充足的学理依据,尤其对于汉字起源和中国文明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黄亚平的《艺术、考古与文字起源:前文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出版)一书,融原始艺术、神话、考古于一炉,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新颖的研究方法,在对前文字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地剖析了前文字与汉字起源的紧密关联,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多重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起源 多元文化 新媒介 早期文明 汉字起源 史前社会 视觉表达 部落社会
下载PDF
冶金技术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作用
2
作者 潘春旭 《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32-36,共5页
我们常说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有一句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话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些印记已经牢牢注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然而,要从历史和科学上论证中华文明是5000多年,而不是4000多年... 我们常说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有一句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话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些印记已经牢牢注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然而,要从历史和科学上论证中华文明是5000多年,而不是4000多年,却并不容易。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准是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和金属工具的出现。据此,中华文明只有3600多年,其依据主要有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冶金术 青铜起源 铁器时代 文明起源 材料科技 考古学
下载PDF
人类农业起源研究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揭秘“10万年水稻演化史”
3
作者 冯源 张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0期21-21,共1页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全国13家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在上山文化的多个遗址联合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出一段长达10万年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全国13家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在上山文化的多个遗址联合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出一段长达10万年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这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关论文已于北京时间5月24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国际学术期刊 起源 科研团队 水稻起源 演化史
下载PDF
纳米酶与生命起源
4
作者 马龙 梁子墨 +3 位作者 侯银银 冯静 范克龙 阎锡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4-2291,共18页
纳米酶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纳米材料的全新特性,其不仅具有类似天然酶的高催化活性,还呈现稳定性高、活性可调以及低温催化等特点。纳米酶的发现首次揭示了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催化活性。而无机矿物也被认为是生命起源重要催化剂,参与早... 纳米酶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纳米材料的全新特性,其不仅具有类似天然酶的高催化活性,还呈现稳定性高、活性可调以及低温催化等特点。纳米酶的发现首次揭示了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催化活性。而无机矿物也被认为是生命起源重要催化剂,参与早期生物分子的合成。无机矿物不仅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无机小分子向有机小分子的转化,还能够利用其表面结构实现手性选择、生物大分子合成以及发挥辐射保护功能。最新研究表明,无机纳米材料不仅可以温和催化生物分子合成,也能够参与生物大分子的聚合和辐射保护。不仅如此,纳米矿物也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地球和地外空间中。因此,本文将基于无机矿物在生命起源中的不同作用,结合纳米酶的特性,探讨纳米酶作为生命起源过程催化剂的可能,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起源 化学起源 无机矿物 纳米酶
下载PDF
从天地会出发的哥老会——民国时期哥老会起源的文献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8,211,212,共21页
民国时期哥老会研究的重要论著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索隐派,就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后面去寻找隐藏的历史;第二种是史料派,也就是从档案乃至其他文献中间去寻找蛛丝马迹。其实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洪门早期的这些传说和神话... 民国时期哥老会研究的重要论著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索隐派,就是从传说和神话故事后面去寻找隐藏的历史;第二种是史料派,也就是从档案乃至其他文献中间去寻找蛛丝马迹。其实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洪门早期的这些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完全没有历史资料可以佐证。实际上利用民国时期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从哥老会的革命叙事、民族主义叙事、会党成员的自我形象塑造、哥老会叙事的索引派和史料派等若干方面,可以进一步地理解哥老会的起源问题。这些故事的讲述,证明了在哥老会的故事中,有着大量霍布斯鲍姆概念中的“传统的发明”,但是历史显然成为他们身份认同和维系紧密关系的纽带。就这样,他们讲述的故事有多少依据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为什么要那样讲述自己的历史,却更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老会的起源 民族主义 传统的发明 传说和神话
下载PDF
牛、羊和鹿科动物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苏坤 陈旭 +3 位作者 唐丽昕 董世武 王洪亮 邢秀梅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150-155,共6页
牛、羊和鹿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肉奶等产品,而且在医药、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但这些遗传资源正在丢失并且部分品种已经濒危甚至灭绝。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和起源可全面的了解群体现状、遗传变异... 牛、羊和鹿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肉奶等产品,而且在医药、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但这些遗传资源正在丢失并且部分品种已经濒危甚至灭绝。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和起源可全面的了解群体现状、遗传变异和分化以及明确祖先类型和迁徙路线,并提出科学的保种选育方案,为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牛、羊和鹿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以及父系、母系起源的研究进展,为保护种质资源和濒危物种以及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标记 遗传多样性 父系起源 母系起源
下载PDF
香蕉主要栽培类型的分类及其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盛鸥 林美富 +6 位作者 何维弟 窦同心 李耀耀 刘灿灿 邓贵明 曾少华 易干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遗传信息。该文更新了与栽培香蕉关系密切的芭蕉属内各野生种质的分类,对全球常见的栽培类型及其品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含7个基因组类型在内的18个栽培类群。同时,对常见栽培类群(AAA、AAB、ABB、AB)的起源及演化,特别是近期A基因组的祖先种溯源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该文系统性地总结香蕉栽培品种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可为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指导香蕉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栽培类型 起源 演化 种质资源
下载PDF
“文明起源”史观之意味:“中西马”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立柱 陈希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精神相背离,也与史学自身追求相矛盾,说明目前的古史考量还深陷于西方中心观念之中,反省不够。在此认知基础上文章提出用相对平实的“文化源”代替不甚中性的“文明起源”,以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开启之初一段历史的研究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 大同思想 马克思主义 西方中心论 文化源
下载PDF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当代传承价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月 符虎刚 +3 位作者 刘培培 段佳 李雅楠 李令 《现代食品》 2024年第4期60-62,共3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梳理了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发展的传承价值,并结合当前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饮食文化 传承 起源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揭秘宇宙线起源:LHAASO的使命、挑战与展望
10
作者 刘佳 曹臻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7-244,共8页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人类研究宇宙线最大的实验装置之一,其核心科学目标是寻找宇宙线的起源,不但要探测超高能伽马射线源,也致力于精确测量地球附近带电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系统地研究宇宙线的加速过程及传播机制。从发现12个...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人类研究宇宙线最大的实验装置之一,其核心科学目标是寻找宇宙线的起源,不但要探测超高能伽马射线源,也致力于精确测量地球附近带电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系统地研究宇宙线的加速过程及传播机制。从发现12个超高能伽马源(标志着超高能伽马天文学领域的开启),到第一个星表的发布(展现出银河系丰富多彩的宇宙线加速源的候选天体),LHAASO已经为发现宇宙线起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这些成果为后续的宇宙线加速机理和传播效应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现有理论与模型提供了精确检验的机会与挑战。文章概述了LHAASO项目的开展背景、望远镜主要结构及其在宇宙线物理学中的重大意义,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粒子天体物理 超高能伽马射线 宇宙线起源
下载PDF
故事的起源研究
11
作者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故事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发达,而人脑的发展变化是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故事产生的行为基础是语言的产生,而语言产生的动力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现实需求;故事产生的思维基础是虚构,虚构的前提是语言的丰富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不断的劳动、... 故事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发达,而人脑的发展变化是人类劳动的必然结果;故事产生的行为基础是语言的产生,而语言产生的动力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现实需求;故事产生的思维基础是虚构,虚构的前提是语言的丰富性与思维的形象性,不断的劳动、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思维共同推动了故事的产生与发展。故事的产生完成了人种从动物到人的分化以及人的本质属性的形成,故事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形成。劳动实践、人脑进化、语言形成、形象思维,是故事起源的内在基础,声音、符号、思维、想象、虚构,是故事发展的历史逻辑。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故事因虚构成为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虚构故事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更广泛的交流,逐步形成了人最初的群体意识,成为人类共同战胜自然界各种威胁、保种生存、繁衍生息和不断发展的法宝。在故事作用不断得到彰显的历史进程中,故事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创新,成为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故事产生和发展且具有永久魅力的秘诀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起源 语言 思维 虚构 文化
下载PDF
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二元分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12
作者 仪明洁 曹彧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6,共12页
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 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展阶段,压制法的运用是细石叶技术成熟的关键,细小化的特点决定了各类细石叶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并不显著。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细石叶技术的判定应重视石核和产品形态、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的使用意义、强调剥片策略分析,不应限定细石叶的剥制方法。末次盛冰期时,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等所构成的“北方区域”形成分别以船形石核、两面预制的楔形石核为主的二元分化格局,虽然出现过文化上的交叉融合,但是两个区存在以宽、窄楔形石核为主的现象,二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成熟、分化与H3、H2、末次盛冰期几次冷事件间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显示出环境驱动力仍然是导致史前人类生存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叶 起源 船形石核 楔形石核 环境驱动力
下载PDF
《物种起源》原本流变与进化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嬗变
13
作者 王银泉 邹伊勤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人等学者先后完成的达尔文《物种起源》汉译本在100年间全方位促成了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比勘这6个原本间的内容差异,分析达尔文进化论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得出两个重要发现:第一,“适者生存”术语在第五版首次出现,直接受益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创造性贡献,该术语的采纳直接得益于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建议;第二,“进化论”术语在第六版首次出现,该术语的创立不仅与斯宾塞紧密相连,而且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认同“进化”相关。分析这两个术语的演变及其动因,不仅为达尔文思想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探究“西学东渐”背景下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诠释术语演变对于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起源 适者生存 进化论 达尔文 术语演变
下载PDF
西方哲学起源与哲学史重构——文明比较与古今之争视野下的探析
14
作者 林志猛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灵魂、政治秩序的看法与东方文明的紧密关系,以破解单一文明中心论的叙事逻辑。最后是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出发,完整呈现西方古今哲人在理解重要哲学议题上的纷争,及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政制设计、道德意识、人性认知、文明构建等,从而看清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起源 近东文明 希腊哲学 古今之争
下载PDF
梅山巫傩面具的起源、形成、发展与传承现状
15
作者 李弢 《湖南包装》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梅山巫傩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内涵,是研究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阐述了梅山巫傩面具的起源、形成、发展和传承现状,探讨了梅山巫傩面具与梅山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生存状态及中原文化的关系。论证说明了在梅山地域独特的... 梅山巫傩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内涵,是研究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阐述了梅山巫傩面具的起源、形成、发展和传承现状,探讨了梅山巫傩面具与梅山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生存状态及中原文化的关系。论证说明了在梅山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氛围下孕育了梅山地域独有的古朴粗犷而又鲜活灵动的傩面文化,突出表现了梅山人的审美情趣及世代承袭的民俗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傩面具 起源 梅山文化 发展
下载PDF
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基于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考察
16
作者 刘建明 于风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4,共13页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仪式传播思想既有的研究基础和内在发展逻辑,以及研究者的独创性也发挥重要作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在阐释社会与知识的关系时,知识社会学过于强调社会单方面对知识的决定性,知识完全是被动的,而忽视了知识对社会的能动性。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忽视了仪式传播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和建构,只有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才能理解仪式传播思想的确切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思想起源 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
下载PDF
炎帝时代和文明起源
17
作者 朱乃诚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体现了文明起源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为平等社会,第二个阶段社会逐步发生分化,第三个阶段社会发生剧变,第四个阶段产生“王室文化遗存”进入古国时代。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稳定和连续发展演变的特点,具有包容性特征、创新性内涵,属于文明起源的一种原生态发展模式。通过对炎帝时代典型仰韶文化文明起源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距今5000年前后呈现出一个文明化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时代 典型仰韶文化 文明起源 古国 王室文化遗存
下载PDF
中韩比较视域下的竹枝词起源论
18
作者 徐利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国内学者多有歧见,提出了巴渝说、楚地说等,其中巴渝说最为盛行。竹枝词曾传入韩国,并出现了诸多关于其起源的讨论,尤其是在朝鲜王朝时期。大多数朝鲜文人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楚地,与舜之二妃或屈原的故事有关,后来流传... 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国内学者多有歧见,提出了巴渝说、楚地说等,其中巴渝说最为盛行。竹枝词曾传入韩国,并出现了诸多关于其起源的讨论,尤其是在朝鲜王朝时期。大多数朝鲜文人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楚地,与舜之二妃或屈原的故事有关,后来流传到巴渝、东吴等地。这些观点受到刘禹锡、苏轼、杨维桢等人的影响,同时结合了本土民俗的特点。将竹枝词的起源放置在中韩比较视域下进行研究,不仅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线索,也有助于深化对中韩文化的融通与差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起源 韩国
下载PDF
从黑暗世界归来的谷魂——南传佛教影响下的谷种起源叙事的变迁
19
作者 屈永仙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南传佛教的传入影响了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原有的谷种起源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民族的谷种起源叙事具有共同之处,且出现了许多佛教元素。佛教通过替换词汇和转换概念改编了稻谷叙事的内容,使之增加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南传佛教的传入影响了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原有的谷种起源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民族的谷种起源叙事具有共同之处,且出现了许多佛教元素。佛教通过替换词汇和转换概念改编了稻谷叙事的内容,使之增加了浓厚的佛教色彩。二是佛教引出了新型的故事类型,即谷魂与佛祖斗争,然后谷魂出走黑暗世界最后被佛祖迎回的叙事。反映了这些民族接受南传佛教的同时依然坚持着原始宗教,“谷魂与佛祖斗争”的母题映射了两种信仰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谷魂出走黑暗世界被佛祖迎回”的母题本质上是种子入土发芽和生长的隐喻,也是佛教对谷魂崇拜做出的让步。三是佛教积极参与和促进稻作生产,如僧侣诵读《布环豪》请求谷魂保佑庄稼茁壮生长,洗刷佛塔求雨等。总之,佛教的传入对本土的谷种叙事产生了影响,这些叙事反映了谷魂与佛祖的矛盾与最终和解,也反映了传统信仰与佛教的斗争与相互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种起源 谷魂崇拜 史诗 口头传统 南传佛教
下载PDF
水稻驯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20
作者 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5 000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19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成基本共识.大致说来,水稻起源于10 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后历经尝鲜、补充,直到5 000年前才正式成为当地食物供应的主体.大体上,10 000年前的上山遗址,表明了水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仍然处在最初阶段.到了7 000~8 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依然处于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稻作农业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稻作农业社会阶段,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过程.水稻和小麦为全球两大主粮.约10 000年前,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后扩散至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的生产基础是水稻,其余三个文明均是小麦.从西至东,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良渚文化),非常巧合的是它们均恰好位于北纬30°线上,体现出5 000年前古代文明出现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起源 中华文明 良渚文化 长江中下游 边缘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