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被引量:41
1
作者 万天丰 王亚妹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共35页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函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函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滑脱 岩浆起源深度 局部解耦 过渡性岩石圈
下载PDF
地幔热柱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熊熊 滕吉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1期62-69,共8页
由于地幔热柱对我们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因此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 ,随着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的展开和实施 ,热柱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拟合“国际热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研讨... 由于地幔热柱对我们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因此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 ,随着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的展开和实施 ,热柱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拟合“国际热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研讨会”的讨论内容 ,对热柱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回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热柱 动力学 地震层析成像 起源深度 岩石圈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伊通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付长亮 孙德有 +1 位作者 魏红艳 苟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6-454,460,共10页
伊通火山群中的西尖山((21.0±0.65)Ma)和东小山玄武岩((5.46±0.32)Ma)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两处玄武岩均为OIB型,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地壳混染与结晶分异的程度微弱。西尖山火山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 伊通火山群中的西尖山((21.0±0.65)Ma)和东小山玄武岩((5.46±0.32)Ma)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两处玄武岩均为OIB型,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地幔,地壳混染与结晶分异的程度微弱。西尖山火山岩为碱性橄榄玄武岩,不合地幔岩捕虏体,岩浆起源深度为70~100km,SiO2、Al2O3、Na2O含量较高,属钠质碱性岩;东小山火山岩为碧玄岩,含较多的地慢橄榄岩捕虏体,岩浆来源深度大于100km,MgO、TiO2、CaO、K2O含量较高,属钾质过碱性岩。岩浆来源深度的不同是造成两处玄武岩化学成分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玄武岩 岩浆起源深度 地球化学 伊通
下载PDF
伊通地堑深部软流圈的上涌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和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余芳 孙家振 张玉芬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2,共5页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上涌强度大,上涌至约50km,直接导致伊通盆地的断陷和沉降;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11.5~11.0Ma,持续时间短,软流圈上涌强度较弱,表现为隆起构造,对盆地断陷后期起改造作用,控制着莫里青地区尖山构造带的形成以及该地区沉降中心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地堑 岩石圈厚度 玄武岩 起源最终深度 软流圈上涌 尖山构造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