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17”还是“1918”——以《新青年》为中心摭议现代文学的起点
1
作者 刘东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7-141,共5页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大部分教科书以1917年为限。随着"重写文学史""新文学整体观"等主张的提出,不少学者则主张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围绕1917年与1918年的《新青年》,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大部分教科书以1917年为限。随着"重写文学史""新文学整体观"等主张的提出,不少学者则主张把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围绕1917年与1918年的《新青年》,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以及现代文学场形成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后,可以得出结论,即1918年应该确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由此可以管窥《新青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文学观念 文学创作 文学
下载PDF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成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4-68,共5页
王德威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论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冲击集中在对现代文学起点的看法上。这一论断影响较大,受到的争议也较大,这既与王德威新的理论视角有关,也与其理论本身及论述的芜杂有关。王德威在晚清文学现... 王德威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论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冲击集中在对现代文学起点的看法上。这一论断影响较大,受到的争议也较大,这既与王德威新的理论视角有关,也与其理论本身及论述的芜杂有关。王德威在晚清文学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论述策略之间游移不定,建构和解构的话语纠缠在一起,造成了话语本身的自我驳难、自我否定。这是其无法恰当处理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之间的关系所致,也是其获致非议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现代文学起点 现代性话语 后现代性策略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3
作者 张红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28-30,共3页
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大致有1840年、1898年、1915年、1917年、1918年、1919年、21世纪的某个时段等几种观点。相比之下,以1917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更合乎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他观点都有其自身的不足。要阐明现代... 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学者们并未达成共识,大致有1840年、1898年、1915年、1917年、1918年、1919年、21世纪的某个时段等几种观点。相比之下,以1917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更合乎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他观点都有其自身的不足。要阐明现代文学起点还应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近代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起点 1917年 近代文学
下载PDF
“界碑”的漂移:现代文学起点的嬗递
4
作者 龙秀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5-68,共4页
现代文学的起点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对现代文学起点的界定,反映了不同的新文学观以及对现代文学特质的认识。文章在盘点“现代文学起点论”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学术观点背后的立场和动机,进而厘定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实质和影响。
关键词 现代文学起点 “五四” 晚清文学 民国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
5
作者 刘东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187,共7页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术界说法不一,多以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主张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在对《新青年》的梳理和细读的基础上,就文学观和文学场而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以及影响力、辐射面,1918年...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术界说法不一,多以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主张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在对《新青年》的梳理和细读的基础上,就文学观和文学场而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以及影响力、辐射面,1918年都全方位超越了1917年,如果说1917年立足单向度上"破"的话,1918年则真正地立足于"立",已经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和具体方法,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创作方法及对文学革命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进行了整体建构和观照;如果说1917年的文学场尚显稚嫩,1918年则显得成熟而丰满,无论是场域面积,还是场域影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文学观念 文学
下载PDF
历史的理性书写:晚清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6
作者 范钦林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制拓展了民国文学的研究思路,但本身却是可商之论。民国文学研究的最紧迫事情是《民国文学大辞典》的编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民国文学 历史整体主义 历史理性
下载PDF
文学入口与创作本源:作为张炜文学起点的儿童文学
7
作者 段晓琳 《百家评论》 2024年第4期41-50,共10页
张炜一直认为童心和诗心才是文学的核心,因此张炜极看重儿童文学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张炜将儿童文学看作是其文学道路的入口、文学大厦的开关和文学写作的源头,因此儿童文学在张炜的文学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 张炜一直认为童心和诗心才是文学的核心,因此张炜极看重儿童文学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张炜将儿童文学看作是其文学道路的入口、文学大厦的开关和文学写作的源头,因此儿童文学在张炜的文学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张炜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近几年才得以密集推出,但事实上张炜的文学生涯正是起步于儿童文学。从1970年代的小说习作对少年诗心和童心的书写,到中长篇小说创作的最早尝试《狮子崖》对儿童本位创作立场的彰显,再到“芦青河告诉我”系列小说对晚熟青年顽童品质的刻画,张炜创作起步期的作品都鲜明地显示着童年的原野对张炜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儿童文学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起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儿童文学 文学起点 小说创作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国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0,共6页
依据历史阶段前后联系的特点和与传统容易取得调和的世俗现代性标准,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推至晚清甚至更早,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最终会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基础的瓦解。确定中国现代文学相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那种"划时代&q... 依据历史阶段前后联系的特点和与传统容易取得调和的世俗现代性标准,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推至晚清甚至更早,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最终会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基础的瓦解。确定中国现代文学相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那种"划时代"革新发生于何时,这须结合社会转型和文学转型综合地来加以考虑。相比较而言,还是"五四"最有资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上的分歧,反映的是文学史观乃至整个价值观的差异。坚持把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向前推到晚清或者更早,关键是降低了反封建和人的独立对于现代性的重要性。我们不宜在享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成果的同时,又在事实上降低了它们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晚清 “五四” 世俗现代性
原文传递
什么样的群体离职更令人担忧?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春艳 袁庆宏 +1 位作者 林润辉 陈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基于网络文学行业三次群体离职事件,借鉴事件系统理论描述群体离职事件的强度、时间、空间属性,探索具备什么样特征的群体离职事件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群体离职事件强度以流失的人力资本资源数量及离职个体-群体同形度为表征,高强度的群... 基于网络文学行业三次群体离职事件,借鉴事件系统理论描述群体离职事件的强度、时间、空间属性,探索具备什么样特征的群体离职事件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群体离职事件强度以流失的人力资本资源数量及离职个体-群体同形度为表征,高强度的群体离职事件将触发更长期的后续影响。群体离职事件空间以离职群体的跨层次组成或包括的高层次人员,以及群体离职事件发展的空间扩散、离职人员去向为表征,多层次组成或包括高层次人员或离职创业同去向的群体离职事件引发的后续影响更强。群体离职事件发生时间同组织发展阶段或特殊时点匹配度,延续时间的长短相关,继而对可能造成的后果产生影响。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借鉴事件系统理论拓展了群体离职理论,为群体离职影响后果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组织实施群体离职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离职 事件 事件系统理论 起点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