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锌灰资源化回收及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氧化锌系统工艺
1
作者 刘璐 王树众 +4 位作者 刘伟 张宝权 刘慧 刘辉 赵君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为了对锌灰进行资源化回收及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将湿法回收工艺和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相结合,将锌灰生成价值较高的纳米氧化锌产品,采用Aspen Plus软件平台,建立了完整的系统工艺,并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物料成本及能耗成本。在硫酸... 为了对锌灰进行资源化回收及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将湿法回收工艺和超临界水热合成技术相结合,将锌灰生成价值较高的纳米氧化锌产品,采用Aspen Plus软件平台,建立了完整的系统工艺,并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物料成本及能耗成本。在硫酸浓度为2 mol·L^(-1)、固液比为1∶8、浸出温度为50℃、浸出时间为2 h、搅拌器转速为300 r·min^(-1)的条件下,锌灰中锌的浸出率达到了95%以上。除杂过程除去了Fe、Al、Ni、Cu等杂质,除杂后的溶液中锌的质量分数达到了97%。利用锌灰浸出液在400℃和25 MPa的超临界条件下,合成了平均粒径为26 nm的纳米氧化锌,晶体结晶度良好,纯度较高。通过与纯物料所合成的纳米氧化锌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灰资源化回收 超临界水热合成 纳米氧化锌 高值化利用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氧化锌的动力学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耦合作用机理研究
2
作者 赵君安 刘璐 +2 位作者 王树众 刘慧 杨健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6-163,共8页
为了获得超临界水热合成过程中纳米氧化锌的结晶动力学机理及表面改性作用机理,分析了温度、时间驱动下的结晶动力学曲线,获得了纳米氧化锌在成核、生长过程的速率及活化能。同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氧化锌进行原位表面改性,通过... 为了获得超临界水热合成过程中纳米氧化锌的结晶动力学机理及表面改性作用机理,分析了温度、时间驱动下的结晶动力学曲线,获得了纳米氧化锌在成核、生长过程的速率及活化能。同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氧化锌进行原位表面改性,通过分析不同比例PVP和KOH作用下合成的氧化锌形貌,获得了PVP和KOH的耦合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在成核过程中的活化能为603.06 kJ·mol^(-1),在生长过程中的活化能为63.10 kJ·mol^(-1),在成核阶段比生长阶段消耗的能量更多;在前驱物、KOH、PVP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1∶3∶2时合成了粒径最小的纳米氧化锌颗粒,平均粒径为6.9 nm;当KOH、PVP的浓度比过高时,纳米氧化锌颗粒表面过量的PVP使其成为凝胶类沉积物,形成一种团聚体从而导致合成纳米颗粒的粒径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合成 纳米氧化锌 结晶动力学 表面改性
下载PDF
以甲醇为辅助燃料的超临界水热燃烧反应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洁 王树众 +2 位作者 卢金玲 王波 陈森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4-188,共5页
对容积式超临界水热燃烧反应器内的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与燃烧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揭示了反应参数、燃料特性及反应器喷嘴尺寸对反应器内温度场、浓度场和燃烧反应速率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轴喷射的非预混水热火焰... 对容积式超临界水热燃烧反应器内的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与燃烧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揭示了反应参数、燃料特性及反应器喷嘴尺寸对反应器内温度场、浓度场和燃烧反应速率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轴喷射的非预混水热火焰发生化学反应的区域是狭窄的,并且反应器内的最高温度出现在以轴线上出现化学当量的轴向距离定义的火焰长度位置处。初始燃料浓度的增加会使反应器内的火焰温度升高、火焰长度延长;氧化系数的增大,不仅降低了火焰温度,并且可以缩短水热火焰长度;随着入射速度的增加,反应器内开始出现最高温度的位置远离反应器入口,火焰位置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燃烧 反应器 模拟 甲醇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TiO_2纳米粉体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拓 王树众 +2 位作者 孙盼盼 王来升 杨健乔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7,共4页
采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TiO_2纳米粉体,研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对纳米粉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形貌及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亚临界升高到超临界,TiO_2颗粒粒径急剧减小,且结晶度增大,最终合成10 nm左右结晶度... 采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TiO_2纳米粉体,研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对纳米粉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形貌及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亚临界升高到超临界,TiO_2颗粒粒径急剧减小,且结晶度增大,最终合成10 nm左右结晶度良好的椭球形颗粒。颗粒在26~30 MPa的压力范围内,结晶度随着反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粉体粒径大小差别不大。在1 min的反应时间内即检测出了TiO_2物相,而在5 min后生成了结晶良好的椭球形晶体,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棒状的颗粒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发生了溶解-结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合成 纳米颗粒 形貌 粒径 结晶度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结合固相煅烧法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学武 冯铁柱 +1 位作者 李婧 陈国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5年第3期284-289,共6页
利用超临界水热结合后续煅烧处理的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并详细讨论了超临界水热反应过程中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后续处理煅烧温度对LiMn2O4材料晶型、颗粒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iMn2O4材料在400℃、3... 利用超临界水热结合后续煅烧处理的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并详细讨论了超临界水热反应过程中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后续处理煅烧温度对LiMn2O4材料晶型、颗粒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iMn2O4材料在400℃、30 MPa下反应15 min,后续经过700℃煅烧3 h得到的样品具有结晶度良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LiMn2O4材料制备的扣式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1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25 m A·h/g;1 C下循环50周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2O4 超临界水热 固相煅烧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制备LiFePO_4及煅烧碳包覆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淑花 于驰 刘学武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78,共5页
本文以FeSO_4、H_3PO_4和LiOH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过程制备了亚微米级LiFePO_4颗粒.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制备的LiFePO_4正极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对其进行了后续煅烧碳包覆改性研究.同时,通过XRD、SEM、充放电测试、CV和EIS测试手... 本文以FeSO_4、H_3PO_4和LiOH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过程制备了亚微米级LiFePO_4颗粒.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制备的LiFePO_4正极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对其进行了后续煅烧碳包覆改性研究.同时,通过XRD、SEM、充放电测试、CV和EIS测试手段,对LiFePO_4正极材料改性前后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后续固相煅烧碳包覆改性能够显著改善LiFePO_4的结晶性能,减小颗粒粒径,降低电荷传递阻抗,以及大幅度地提升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以PVP为模板剂、蔗糖为碳源,700℃煅烧1 h得到的LiFePO_4/C颗粒粒径小、分布均一,室温0.2 C倍率的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53.1 mAh/g,1 C倍率充放电时,放电比容量可保持在144.2 mAh/g,1 C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 磷酸铁锂 固相煅烧 碳包覆
下载PDF
粉煤灰为原料碱熔融-超临界水热合成沸石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宇雄 王建成 +2 位作者 韩丽娜 常丽萍 鲍卫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1-145,共5页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融-超临界水热法合成粉煤灰沸石。考察了碱熔融预处理过程中碱的种类、焙烧温度、碱灰比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粉煤灰沸石合成过程中晶化温度、碱液浓度、晶化时间、液固比和硅铝摩尔比等对粉煤灰沸石...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融-超临界水热法合成粉煤灰沸石。考察了碱熔融预处理过程中碱的种类、焙烧温度、碱灰比对粉煤灰活化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粉煤灰沸石合成过程中晶化温度、碱液浓度、晶化时间、液固比和硅铝摩尔比等对粉煤灰沸石生成的影响,优化合成条件。结果表明:Na_2CO_3为活化剂,碱灰比为1.2∶1,850℃下焙烧3 h对粉煤灰的活化效果最好;经碱熔融预处理的粉煤灰与水混合在超临界水热条件下可合成钙霞石,且最佳晶化条件为加蒸馏水,液固比为5∶1,晶化温度为400℃,晶化时间为5 min,硅铝摩尔比为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碱熔融 超临界水热合成 沸石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华 王兵 +3 位作者 韩丽娜 鲍卫仁 常丽萍 王建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2,共4页
利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磷酸铁锂(LiFePO_4)纳米颗粒,并通过直接向原料中加入碳源和还原剂考察原位碳包覆和还原效果。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和柠檬酸都可有效防止Fe^(2+)的氧化,抗坏血酸的还原效果更优,最佳添加量为5%(wt,质量分数,下... 利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磷酸铁锂(LiFePO_4)纳米颗粒,并通过直接向原料中加入碳源和还原剂考察原位碳包覆和还原效果。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和柠檬酸都可有效防止Fe^(2+)的氧化,抗坏血酸的还原效果更优,最佳添加量为5%(wt,质量分数,下同)。多壁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碳包覆效果,最佳碳包覆量为5%,蔗糖包覆效果较差。将优化条件下添加5%的多壁碳纳米管和抗坏血酸制备的LiFePO_4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1C电流密度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可分别达到134.0和123.0mAh/g,充放电效率为9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 超临界水热合成 还原剂 碳包覆
下载PDF
高岭石为原料超临界水热法快速合成类沸石材料及其脱汞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鞠凤龙 王建成 +2 位作者 常丽萍 鲍卫仁 韩丽娜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10-2314,共5页
基于超临水的独特性能,以高岭石(kaolinite)为硅源和铝源,利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SCHS)合成类沸石材料。在反应温度为400℃时,高岭石与1 mol/L碳酸钠(Na2CO3)溶液、1 mol/L氢氧化钠(Na OH)溶液和2 mol/L氢氧化钾(KOH)溶液在超临界水热条... 基于超临水的独特性能,以高岭石(kaolinite)为硅源和铝源,利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法(SCHS)合成类沸石材料。在反应温度为400℃时,高岭石与1 mol/L碳酸钠(Na2CO3)溶液、1 mol/L氢氧化钠(Na OH)溶液和2 mol/L氢氧化钾(KOH)溶液在超临界水热条件下,5 min内分别制得方钠石(sodalite)、钙霞石(cancrinite)和钾霞石(kalsilite)。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产品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脱除废水中汞离子来考察合成的类沸石材料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钾霞石的吸附效率最高,当吸附剂投入量为6 mg/m L时,其吸附效率可达到50.57%,使废水中汞离子浓度从10 mg/L减少至4.94 mg/L。在同样条件下,方钠石和钙霞石的吸附效率分别为30.49%和3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合成 类沸石材料 高岭石 脱汞
下载PDF
超临界水热极速合成异质结构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及其脱氮性能
10
作者 邢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4,I0008,共8页
采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方式极速合成一种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及孔隙度(BET)测定对所合成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考察,并以吡啶含量为15 mg/g的模... 采用超临界水热合成方式极速合成一种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及孔隙度(BET)测定对所合成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考察,并以吡啶含量为15 mg/g的模拟油对光催化剂的脱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光催化剂为二维纳米片自组装成的三维球状结构,其中,H4SiW12O40与Bi2WO6不是简单的固载关系而是在超临界水热条件下生成一种新的晶相,正是由于这种晶相的存在,使得H4SiW12O40牢固固载在Bi2WO6光催化剂本体上的同时,对光生载流子进行了有效疏导,提升了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光催化活性。本研究针对光催化剂制备周期与晶形发育的矛盾,将超临界水热技术与光催化剂模板导向合成技术有机结合,在获得良好晶形异质结构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的同时明显缩短了光催化剂的制备周期,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制备成本,攻克了光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的主要矛盾,所制备的H4SiW12O40/Bi2WO6光催化剂轻质油脱氮效率达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热 硅钨酸 钨酸铋 光催化 脱氮
下载PDF
超/亚临界水热合成LiFePO_4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陈淑花 于驰 +2 位作者 周毅 刘学武 魏浩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1-726,共6页
利用间歇式高温高压水热设备在超临界和亚临界条件下合成纯度高、结晶度好的亚微米级LiFePO4颗粒,通过XRD、SEM、充放电测试对LiFePO4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考查反应温度、压力和3种模板剂对制备的LiFePO4材料的结构、... 利用间歇式高温高压水热设备在超临界和亚临界条件下合成纯度高、结晶度好的亚微米级LiFePO4颗粒,通过XRD、SEM、充放电测试对LiFePO4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考查反应温度、压力和3种模板剂对制备的LiFePO4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利于合成较小粒径、均一分布的颗粒,以PVP作为模板剂得到的样品性能最佳,制备的LiFePO4颗粒粒径为200~600 nm,0.1 C和1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1.2 mAh/g和113.6 mAh/g,1C倍率下循环100次,其容量保持率为96.0%,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 磷酸铁锂 模板剂 倍率性能
下载PDF
煤矸石超临界水快速合成类沸石及其废水脱汞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登辉 鞠凤龙 +4 位作者 韩丽娜 常丽萍 鲍卫仁 王建成 郭清萍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98-2203,2209,共7页
本文基于超临界水的独特性质,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法合成沸石。考察了碱的类型、碱溶液浓度、超临界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沸石结构的影响。并通过脱除废水中汞离子来考察合成的类沸石材料的吸附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 本文基于超临界水的独特性质,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法合成沸石。考察了碱的类型、碱溶液浓度、超临界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沸石结构的影响。并通过脱除废水中汞离子来考察合成的类沸石材料的吸附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热重分析(TG-DTG)等分析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煤矸石与1 mol/L碳酸钠溶液、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与2 mol/L氢氧化钾溶液在超临界水热条件下,反应温度为400℃,反应时间为5 min,分别成功合成了方钠石、钙霞石与钾霞石。钾霞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良的液相脱汞能力,其脱汞率可达到9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超临界水热合成 沸石 脱汞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水技术处理含铜蚀刻废液制备纳米铜的技术经济性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璐 王树众 +2 位作者 郭洋 公彦猛 唐兴颖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多种含铜蚀刻废液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优化的"酸碱蚀刻废液自中和-酸溶解-还原超临界水热合成"组合工艺方案,将废液中铜离子制备为纳米铜粉。首先将酸性、碱性蚀刻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沉淀,... 通过对比分析多种含铜蚀刻废液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优化的"酸碱蚀刻废液自中和-酸溶解-还原超临界水热合成"组合工艺方案,将废液中铜离子制备为纳米铜粉。首先将酸性、碱性蚀刻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沉淀,再采用硫酸溶解沉淀生成硫酸铜溶液,最后采用该硫酸铜溶液进行还原超临界水热合成反应制备纳米铜终产物。该工艺方案具有流程简单、易大规模应用、可实现废液零排放和纳米铜粉制备效率高等技术优势;处理废液的运行费用约为3500元/t,制备的纳米铜粉可获得极高的经济收益,在蚀刻废液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刻废液 中和反应 还原I临界合成 纳米铜 技术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废弃纤维素纺织品水热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永芳 费鹏飞 +2 位作者 阎智锋 王淑花 郭红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6-224,共9页
为提高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率,解决其引起的严重污染及浪费问题,介绍了水热降解法循环利用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新途径。纤维素水热降解技术是一种利用亚(超)临界水进行热化学转化的新技术,综述了废弃纤维素纺织品水热降解技术的... 为提高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率,解决其引起的严重污染及浪费问题,介绍了水热降解法循环利用废弃纤维素纺织品的新途径。纤维素水热降解技术是一种利用亚(超)临界水进行热化学转化的新技术,综述了废弃纤维素纺织品水热降解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纤维素纤维亚(超)临界水热降解的机制、反应历程及产物种类,归纳了纤维素水热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的影响因素,对纤维素水热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分析认为:利用亚(超)临界水体系中水既是溶剂又是反应物和催化剂的特性,可以对纤维素类纺织品进行有效降解及分离回收,通过水解糖化、水热炭化等反应历程,得到水溶糖、水热炭、生物原油等多种水热产品;温度、时间、催化剂及纤维素结构对纤维素纤维水热降解有重要影响;目前该技术还存在部分反应机制不明确及目标产品产率较低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对今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该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产物可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纤维素纺织品 循环再利用 降解 降解机制 亚()临界体系
下载PDF
深部岩石高效破碎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辉 蔡志翔 +2 位作者 姜敞 艾军 徐向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8年第9期75-79,共5页
随着油气需求量的增加和浅部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深层油气资源和深层干热岩的勘探开发将是我国未来研究的重点。深部岩石硬度大、研磨性强、可钻性差,为提高深井、超深井地层、地热井的破岩效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高效破岩方法。着... 随着油气需求量的增加和浅部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深层油气资源和深层干热岩的勘探开发将是我国未来研究的重点。深部岩石硬度大、研磨性强、可钻性差,为提高深井、超深井地层、地热井的破岩效率,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高效破岩方法。着重介绍当前一些主要的高效破岩方法,如激光破岩、等离子体破岩、微波破岩和粒子冲击破岩等,分别综述各种高效破岩方法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发展趋势及当前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大部分破岩方法依靠热应力裂解或高温熔化来破碎岩石。因此对岩石热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对推动这些破岩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结果表明:粒子冲击破岩可能首先实现商业应用,等离子体液电冲击破岩因其可控高效等特点可显著提高深层油气资源和干热岩开发的钻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岩方法 深部岩石 激光 等离子体 超临界水热燃烧 粒子冲击
下载PDF
粉煤灰沸石及Pd改性沸石脱除煤气中单质汞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星星 李德奎 +4 位作者 马领军 王建成 常丽萍 鲍卫仁 韩丽娜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99-3104,共6页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粉煤灰沸石。首先,考察了不同种类粉煤灰制备的沸石的煤气脱汞性能,以及由同一种粉煤灰制备的不同晶型沸石的脱汞活性。其次,考察了活性评价温度和H2S气体对粉煤灰沸石煤气脱汞性能的影...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超临界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粉煤灰沸石。首先,考察了不同种类粉煤灰制备的沸石的煤气脱汞性能,以及由同一种粉煤灰制备的不同晶型沸石的脱汞活性。其次,考察了活性评价温度和H2S气体对粉煤灰沸石煤气脱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的两种粉煤灰制备的沸石有较好的脱汞活性,具有方钠石晶型的粉煤灰沸石(Z5s)的脱汞性能优于具有钙霞石晶型的粉煤灰沸石(Z5c),Z5s沸石的脱汞率在360 min内保持在90%以上。气氛中的H2S气体有利于单质汞的脱除,而温度升高时脱汞率降低。粉煤灰沸石(Z5s)采用贵金属Pd改性后,其脱汞活性在中高温时高于Z5s沸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沸石 煤气脱汞 超临界水热合成 贵金属改性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heat transfer of ultra-supercritical pressure water in vertical upward internally ribbed tube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为术 Chen Tingkuan +2 位作者 Luo Yushan  Gu Hongfang Yin Fei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7年第1期17-22,共6页
Under ultra-supercritical pressure,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vertical upward 4- head internally ribbed tubes with a diameter of 28.65mm and thickness of 8mm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experi... Under ultra-supercritical pressure,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 vertical upward 4- head internally ribbed tubes with a diameter of 28.65mm and thickness of 8mm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P = 25- 34MPa, G = 450- 1800kg/(m^2·s) and q = 200 600kW/m^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has only a moderate effect on the heat transfer of uhra-supercritical water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below the pseudocritical point. Sharp rise of the wall temperature near the pesudocritical region occurs earlier at a higher pressure. Increasing the mass velocity improves the heat transfer with a much stronger effect below the pesudocritical point than that above the pesudocritical point. For given pressure and mass velocity, the inner wall heat flux also show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ner wall temperature, with a higher inner wall heat flux leading to a higher inner wall temperature. Increasing of inner wall heat flux leads to an early occurrence of sharp rise of the wall temperature. Correlation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are also presented for vertical upward internally ribbed tu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supercritieal ultra-supereritieal vertical upward internally fibbed tube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header for coal gasification in supercritical water through CFD simulations 被引量:1
18
作者 Lei Huang Lin Qi +2 位作者 Hongna Wang Jinli Zhang Xiaoqiang Ji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101-1108,共8页
Heat exchang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coal gasification systems for heating feed and cooling products. However, serious deposition and plugging problems always exist in heat exchangers. CFD mod... Heat exchang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coal gasification systems for heating feed and cooling products. However, serious deposition and plugging problems always exist in heat exchangers. CFD model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olid particles in supercdtical water through the shell and tube of heat exchangers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seven types of exchangers CA, B, C D, E, F and G), which vary in inlet nozzle configuration, header height, inlet pipe diameter and tube pass distribution. In the modeling, the possibility of deposition in the header was evaluated by accumulated mass of particles; we used the velocity contour of supercritical water (SCW) to evaluate the uniformity of the velocity dis- tribution among the tube passes.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heat exchanger had structure F, which had a rectangular configuration of tube pass distractions, a bottom inlet, a 200-mm header height and a 10-ram inlet pipe di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water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Particle conveying Pneumatic transport CFD simulations CFX
下载PDF
Forc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 of Supercritical Water in Different Diameter of Tubes 被引量:1
19
作者 Yuzhou Chen Chunsheng Yang Minfu Zhao Kemin Bi Kaiwen Du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9期1495-1504,共10页
Forced convective experiment of supercritical water was performed in Inconel-625 tubes of 4.62 mm, 7.98 mm and 10.89 mm in diameter. The water flowed upward, covering the ranges of pressure of 23.4 MPa to 25.8 MPa, ma... Forced convective experiment of supercritical water was performed in Inconel-625 tubes of 4.62 mm, 7.98 mm and 10.89 mm in diameter. The water flowed upward, covering the ranges of pressure of 23.4 MPa to 25.8 MPa, mass flux of 90 kg/m^2s to 3,281 kg/m^2s, local bulk temperature of 102-384 ℃, inner wall temperature of 167-669℃ and heat flux of up to 2.41 MW/m^2. The results exhibited severe deteriorated and enhancement heat transf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Jackson's correlation and the Bishop's correlation mostly. But some data with strong effects of the buoyancy force and the variations of flow regimes can not be predicted prop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supercritical water DETERIORATION enhancement.
下载PDF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a Zero-Pressure-Gradient Boundary Layer with Supercritical Water 被引量:2
20
作者 C. Azih J.R. Brinkerhoff M.I. Yaras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9-59,共11页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long shown that forced-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wall-bounded turbulent flows of fluids in the supercritical thermodynamic state is not accurately predicted by correlations that have been 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long shown that forced-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wall-bounded turbulent flows of fluids in the supercritical thermodynamic state is not accurately predicted by correla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ingle-phase fluids in the subcritical thermodynamic state. In the present computational study,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urbulent flow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herent flow structures in a zero-pressuregradient flat-plate boundary layer are investigated in the absence of body forces, where the working fluid is in the supercritical thermodynamic state. The simulated boundary layers are developed to a friction Reynolds number of 250 for two heat-flux to mass-flux ratios corresponding to cases where normal heat transfer and improved heat transfer are observed. In the case where improved heat transfer is observed, spanwise spacing of the near-wall coherent flow structures is reduced due to a relatively less stable flow environment resulting from the lower magnitudes of the wall-normal viscosity-gradient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TURBULENCE supercritical fluids improved heat transfer D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