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海波 杨新明 赵御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性再生 组织工程 超临界骨缺损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御森 王海波 +2 位作者 孟宪勇 张瑛 杨新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5-99,104,共6页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利用此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其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缺损 超临界骨缺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思睿 肖红利 +2 位作者 黄文良 邓江 叶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806-2811,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支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系统。目的:观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犬桡骨超临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支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系统。目的:观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犬桡骨超临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支架,采用复乳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将二者整合后制备成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取8只成年犬(遵义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制作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3 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1),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1);另取8只成年犬,制作桡骨超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5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2),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2)。术后4,8,12周进行X射线检查;术后12周,取出缺损区桡骨,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已通过遵义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伦审(2016)2-071号。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术后12周,实验组1缺损处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形成,对照组1缺损处基本完成骨连接,但未完成髓腔再通与皮质骨塑形;实验组2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塑形与骨长入基本完成,对照组2未完成骨连接,无皮质骨塑形;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1骨缺损处已完成骨连接,可观察到骨皮质形成及完全髓腔再通,对照组1可见骨组织形成,其间可见大量纤维组织,无皮质骨,髓腔未完成再通;实验组2骨缺损处已有皮质骨形成及完成髓腔再通,对照组2可见少量骨组织,无皮质骨形成及髓腔再通;并且实验组1骨修复效果优于实验组2;③结果表明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生物支架,能有效修复一定范围内的犬桡骨临界及超临界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蛋白2 生物支架 丝素蛋白 壳聚糖 纳米羟基磷灰石 缓释微球 超临界骨缺损 自体松质
下载PDF
引导膜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
4
作者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8期897-900,F0004,共5页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痂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性再生 组织工程 超临界骨缺损
下载PDF
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新明 张瑛 +2 位作者 孟宪勇 赵御森 王海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A组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区,在邻近骨缺损区制备一带蒂深筋膜瓣将其包裹作为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微型钛板内固定作为实验组。术后2、4、6、8周分别行X线片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骨再生修复情况行影像学4分评分法和组织学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从组织工程骨的骨纹理、骨断端间隙、材料吸收降解的影像学变化,以及新骨再生、骨干结构形成、髓腔再通方面,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X线片评分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从筋膜瓣的稳定性、组织工程骨吸收替代速度、外骨痂形成、新生软骨细胞与成熟骨细胞数量和分布,以及新生骨小梁构建、成熟板层骨形成和骨髓腔相通等成骨现象,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内固定后膜结构及骨缺损区的稳定性均提高,与单纯带蒂筋膜瓣促ECSD成骨作用相比,具有加快组织工程骨再生新骨速度、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质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骨缺损 内固定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