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 蓝加达 +2 位作者 潘兰 李彦婧 刘昊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模拟实验,评价了不同类型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对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综合性能更加突出,随着气溶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大,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原油体积膨胀系数则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混合流体注入量的增加以及闷井时间的延长,岩心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均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渗透率越大,吞吐采收率就越高;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最佳实验参数为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质量分数0.6%、混合流体注入量0.5 PV、闷井时间3 h、吞吐轮次3次。该复合吞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对高效开发致密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临界co_(2)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复合吞吐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国栋 黄冕 +2 位作者 刘思雨 马鑫 王子未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0,共5页
介绍了页岩的储层特征,从页岩不同尺度渗流机理、CO_(2)/CH4竞争吸附原理及CO_(2)-水-页岩相互作用机理着手,分析了超临界CO_(2)在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中的作用与优势,最后指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在技术经济性、设备研发... 介绍了页岩的储层特征,从页岩不同尺度渗流机理、CO_(2)/CH4竞争吸附原理及CO_(2)-水-页岩相互作用机理着手,分析了超临界CO_(2)在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中的作用与优势,最后指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在技术经济性、设备研发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页岩气 渗流机理 竞争吸附 scco_(2)-ESGR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制备脱细胞外基质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3
作者 吴冰 段又愈 陈爱政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51-558,共8页
脱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应用,超临界CO_(2)流体(supercritical CO_(2)fluid,SCF-CO_(2))技术已被证明可用于dECM材料的制备。文中综述了SCF-CO_(2)的基本原理、SCF-... 脱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材料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应用,超临界CO_(2)流体(supercritical CO_(2)fluid,SCF-CO_(2))技术已被证明可用于dECM材料的制备。文中综述了SCF-CO_(2)的基本原理、SCF-CO_(2)脱细胞及其灭菌机制,介绍了辅助溶剂的使用与预处理技术对SCF-CO_(2)脱细胞的影响,以及dECM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高渗透性、高扩散性的SCF-CO_(2)能更有效地保持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结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同时展现出高效灭菌的优势,且制备的dECM材料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显著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流体 脱细胞外基质 临界灭菌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体系辅助酶-超声技术从酱油渣中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
4
作者 刘思雨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188-190,共3页
采用超临界CO_(2)体系萃取酱油渣中油脂,利用脱脂后的酱油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探究超声技术、酶解技术、酶-超声联合技术对制备脱脂后酱油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最后使得酱油渣中的蛋白质得到富集。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 采用超临界CO_(2)体系萃取酱油渣中油脂,利用脱脂后的酱油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探究超声技术、酶解技术、酶-超声联合技术对制备脱脂后酱油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最后使得酱油渣中的蛋白质得到富集。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在优化条件下酱油渣中油脂脱除率约为80%,SDF得率为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渣 临界co_(2)萃取 酶-声处理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协同复合酶对胡麻纤维脱胶技术研究
5
作者 王鑫 麻文效 董澎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6,共8页
为实现胡麻纤维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与生物酶浸渍技术相结合对废弃胡麻秸秆进行脱胶处理。通过响应面设计对超临界CO_(2)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处理压力进行优化。以纤维残胶率、质量损失率、断裂强力、纤维直径和细度为检... 为实现胡麻纤维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与生物酶浸渍技术相结合对废弃胡麻秸秆进行脱胶处理。通过响应面设计对超临界CO_(2)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处理压力进行优化。以纤维残胶率、质量损失率、断裂强力、纤维直径和细度为检测指标,利用正交试验研究超临界CO_(2)辅助酶脱胶工艺参数和脱胶效果的关系,并与传统化学脱胶、复合酶脱胶、单纯超临界CO_(2)脱胶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处理压力为18 MPa、处理温度为64℃、CO_(2)流量为20 g/min、复合酶用量为8%(owf)(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果胶酶质量比为4.4∶2.3∶1.3),处理时间40 min超临界CO_(2)辅助酶脱胶最佳工艺。对比其他工艺,发现经超临界CO_(2)体系处理的胡麻纤维残胶率较小(14.45%),对纤维素的损伤小,较大程度保留了纤维强力(47.56 cN),基本满足纺纱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纤维 复合酶 临界co_(2) 残胶率 脱胶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麻辣火锅油工艺优化研究
6
作者 张瑞 刘波 +1 位作者 周娟妮 胡道辉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38-43,73,共7页
传统火锅麻辣火锅油的提取方法大部分是普通浸提法,该方法存在生产周期长,提取效率低的特点。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作为目前领域内较为新型的提取技术,具有萃取效率高、安全无毒、萃取剂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该研究以辣椒素和花椒酰... 传统火锅麻辣火锅油的提取方法大部分是普通浸提法,该方法存在生产周期长,提取效率低的特点。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作为目前领域内较为新型的提取技术,具有萃取效率高、安全无毒、萃取剂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该研究以辣椒素和花椒酰胺的含量为指标,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麻辣火锅油的萃取工艺,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萃取时间为40 min,CO_(2)流量为30 kg/h,萃取温度为60℃,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后其辣椒素含量为(105.28±2.06)mg/g,花椒酰胺含量为(87.65±1.04)mg/g。与传统提取技术相比,麻辣火锅油萃取率及感官评分更高。经检测,萃取的麻辣火锅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和企业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可为以后的工业化加工提供技术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麻辣火锅油
下载PDF
难动用非常规页岩油超临界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
7
作者 王勇 沈彬彬 +3 位作者 王永康 李一朋 夏旭华 郝新元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吐哈油田三塘湖马郎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低孔、低渗,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原油黏度高,压裂后焖井过程中油水置换效率低,高含水生产周期长。针对存在的开发技术难题,选取三塘湖马郎凹陷、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岩心和原油样品,开展... 吐哈油田三塘湖马郎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低孔、低渗,天然裂缝不发育,且原油黏度高,压裂后焖井过程中油水置换效率低,高含水生产周期长。针对存在的开发技术难题,选取三塘湖马郎凹陷、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岩心和原油样品,开展了CO_(2)压裂造缝、增能降黏、渗析置换等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筛选评价CO_(2)增稠剂、优化CO_(2)准干法压裂液体系性能,配套地面工艺流程,形成了非常规页岩储层超临界CO_(2)准干法压裂技术。经马XX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同层同规模常规压裂技术对比,含油上升速度更快,同期累产油提升10.1%。该技术为国内非常规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提供了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页岩油 吐哈油田 油水置换 临界co_(2) co_(2)增稠剂 焖井放喷 增能降黏
下载PDF
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分析及控制方案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兵 毕鉴 +2 位作者 齐文娇 王香增 徐梦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管输预研方案,根据减压波速度计算模型和管道裂纹延性扩展止裂判据,采用修正后的Battelle双曲线法对管道进行止裂分析,对无法满足止裂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增加壁厚试算。结果表明:材质为X80、尺寸为Φ140 mm×6.0 mm的L12管线韧性值满足工况下裂纹控制的要求;而同样材质等级、壁厚组合为Φ168 mm×6.0 mm的L11管线所提供的止裂压力低于平台压力,无法保证管线发生裂纹延性扩展时能够自行止裂。对于L11管线,通过将管道壁厚增加至7 mm,其他设计参数不变,可以实现裂纹自行止裂。该研究可为实际工况下Battelle双曲线法在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控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际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临界co_(2) Battelle双曲线法 止裂 控制
下载PDF
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9
作者 艾买提江·艾尔肯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10期32-33,47,共3页
探讨了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化。通过对P油田地质特征、储层属性及驱替前后采收率的比较,发现该技术显著提高了采收率,从10%~15%提升至30%~45%,日产量增加了30%~50%。此外,CO_(2)驱替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 探讨了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化。通过对P油田地质特征、储层属性及驱替前后采收率的比较,发现该技术显著提高了采收率,从10%~15%提升至30%~45%,日产量增加了30%~50%。此外,CO_(2)驱替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能够封存50%~75%的注入CO_(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对油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降低空气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研究表明,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不仅提升了稠油采收率,还具备较好的环境保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驱替技术 稠油油田 采收率 开发优化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精制TPU泡沫材料:泡孔结构、硬段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王亮 江俊杰 +1 位作者 赵丹 翟文涛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热塑性弹性体(TPE)的代表,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可熔融再加工、耐久性、耐磨性、柔韧性和拉伸性能等优点。TPU可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环族三类。物理发泡技术制备的轻质TPU泡沫,具有吸能减震...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热塑性弹性体(TPE)的代表,具有优异的回弹性、可熔融再加工、耐久性、耐磨性、柔韧性和拉伸性能等优点。TPU可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环族三类。物理发泡技术制备的轻质TPU泡沫,具有吸能减震、隔热等特性,在3C电子、运动防护、汽车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现有报道缺乏对其泡孔结构、硬段化学结构与弹性性能之间系统性关联的研究,制约了高性能TPU泡沫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利用超临界CO_(2)物理发泡技术,制备了2种不同泡孔结构的TPU泡沫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镜技术表征了其微观泡孔与化学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其热行为差异,利用万能试验机、回弹仪评估了其循环压缩性能和回弹率。结果表明,TPU泡孔尺寸及密度主要受饱和压力的调控,而其膨胀倍率主要依赖于饱和温度。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尺寸显著降低。TPU泡沫的压缩强度与泡孔尺寸成反比,压缩回弹性随泡孔尺寸的减小而增大。泡沫的压缩强度随膨胀倍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而其压缩回弹性则随膨胀倍率的增大先上升后降低。TPU硬段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使得脂肪族TPU泡沫的压缩强度和回弹性相较于芳香族TPU泡沫均有提高,最高提高了160%和82%。本研究深化理解了TPU微孔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与硬段化学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及回弹性的影响,为工业领域制备性能优异、成本效益高、功能更为复杂的TPU泡沫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U 临界co_(2) 物理发泡 发泡行为 泡孔结构 化学结构 循环压缩 回弹率
下载PDF
CO_(2)注入量对超临界发泡聚丙烯材料结构及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菲 李文涛 +1 位作者 庞蒙 陈博辉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84,共4页
采用超临界双阶连续挤出发泡设备,以超临界CO_(2)作为物理发泡剂,进行聚丙烯(PP)材料的发泡试验研究,明确CO_(2)注入量对聚丙烯的熔融结晶性能、泡孔结构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CO_(2)流量增加,聚炳烯材料的熔点逐渐升高,... 采用超临界双阶连续挤出发泡设备,以超临界CO_(2)作为物理发泡剂,进行聚丙烯(PP)材料的发泡试验研究,明确CO_(2)注入量对聚丙烯的熔融结晶性能、泡孔结构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CO_(2)流量增加,聚炳烯材料的熔点逐渐升高,结晶度逐渐升高;CO_(2)注入量为20 mL/min、15 mL/min时,泡孔分布较为均匀,CO_(2)注入量25 mL/min时,出现大量的坍塌的大气孔;CO_(2)注入量15 mL/min、20 mL/min、25 mL/min时,发泡倍率分别为4.6、6.1、5.3。因此,合适的CO_(2)注入量是影响聚丙烯挤出发泡过程控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发泡 临界co_(2) 结晶行为 co_(2)注入量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宇光 甄莹 +2 位作者 刘媛媛 张振永 白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规范标准,对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研究进展及最新标准体系进行了简要综述;在系统收集已开展CO_(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信息及数据的基础上,对现有止裂韧性预测模型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由此确定了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修正形式,并对不同模型适用范围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修正模型解决了传统止裂预测模型过于激进的问题,同时降低了DNV推荐方法的保守性。建议将修正模型与DNN预测方法相结合,以使管材韧性值处于止裂区域;同时开展高效准确的CO_(2)管道裂纹动态扩展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可为我国CO_(2)管道止裂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管道输送 延性断裂 双曲线模型 断裂 韧性 夏比冲击功 止裂控制
下载PDF
煤中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
13
作者 刘操 闫江伟 +4 位作者 赵春辉 钟福平 贾天让 刘小磊 张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54-3166,共13页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 将CO_(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_(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_(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_(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鉴于此,在弄清煤体CO_(2)解吸滞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建立煤层CO_(2)地质封存量化模型,探讨利用解吸滞后实现煤层CO_(2)长期安全封存。研究表明:煤中超临界态CO_(2)解吸滞后程度大于亚临界态CO_(2),在超临界阶段,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形成近似“平行线”的稳定滞后特征;解吸滞后的本质原因是煤中微纳米级亲水性孔隙形成弯液面、产生强大毛细压力、渗吸液态水、截断并固定超临界CO_(2)流体、最终形成了CO_(2)残余封存,例如,煤中直径40~10 nm圆柱形无机孔隙可产生7.30~29.12 MPa毛细压力,足以封堵超临界态CO_(2);以九里山煤样解吸等温线数据为例,采用基于煤层CO_(2)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评估出900~1500 m深部二1煤层封存总量稳定在35~37 m^(3)/t,其中,吸附封存约占80%,残余封存约占15%,而结构封存仅占5%;解吸滞后启示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煤层残余封存CO_(2)比例,原因是毛细堵塞的残余封存CO_(2)较围岩密封的游离和吸附CO_(2)更安全且没有泄露风险,煤层灰分、水分、孔隙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参数是影响残余封存效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临界co_(2) 解吸滞后 残余封存 毛细压力 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环境下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性能变化
14
作者 宋茂林 张朝阳 +5 位作者 张尚枫 侯晓伟 石礼岗 于斌 罗宇维 孔祥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32-135,共4页
CO_(2)地质封存是降低CO_(2)排放量的关键技术,耐超临界CO_(2)腐蚀的固井材料是保证CO_(2)长期封存的前提。目前使用的油井水泥(OWC)由于碱性较高而无法保证CO_(2)封存的长期有效性。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CAPC)具有较强的抗碳化能力,... CO_(2)地质封存是降低CO_(2)排放量的关键技术,耐超临界CO_(2)腐蚀的固井材料是保证CO_(2)长期封存的前提。目前使用的油井水泥(OWC)由于碱性较高而无法保证CO_(2)封存的长期有效性。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CAPC)具有较强的抗碳化能力,但其在超临界CO_(2)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还不清晰。本工作对比了超临界CO_(2)环境下CAPC和OWC的性能变化。通过强度、渗透率及碳化深度测试表明,CAPC在90 d内抗压强度升高、渗透率无显著增加,且碳化深度不足0.05 mm。而OWC在腐蚀7 d后开始出现抗压强度降低、渗透率升高的现象,腐蚀90 d时OWC碳化深度达到1.10 mm,是CAPC碳化深度的20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APC是理想的CO_(2)封存井固井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 油井水泥 临界co_(2) 抗压强度 渗透率
下载PDF
不同超临界CO_(2)浸蚀时间后冲击煤体能量演化与破坏特征
15
作者 王磊 杨震宇 +4 位作者 陈礼鹏 王勇 张帅 王安铖 李伟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51-2262,共12页
在未采煤层封存CO_(2)时,注入的CO_(2)受高温高压影响会处于超临界态,影响煤层稳定性。为研究超临界CO_(2)浸蚀后煤体受扰动影响引起的能量耗散与破坏特征,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压气体吸附/解吸试验系统对煤体开展不同超临界CO_(2)浸蚀时间(... 在未采煤层封存CO_(2)时,注入的CO_(2)受高温高压影响会处于超临界态,影响煤层稳定性。为研究超临界CO_(2)浸蚀后煤体受扰动影响引起的能量耗散与破坏特征,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压气体吸附/解吸试验系统对煤体开展不同超临界CO_(2)浸蚀时间(0、2、4、6 d)的吸附试验,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超临界CO_(2)作用后的煤体开展冲击压缩试验,并结合高速摄像仪拍摄了冲击过程,分析了冲击煤体的能量耗散规律,阐明了煤体的破坏裂纹演化与破碎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冲击荷载下,不同超临界CO_(2)浸蚀时间后煤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类似,可划分为弹性能量耗散、塑性能量耗散和峰后能量耗散3个阶段。随超临界CO_(2)浸蚀时间增长,煤样吸能能力减弱,冲击煤样表面裂纹数量增多,裂纹网络及扩展方向逐渐复杂,煤样破碎更加剧烈,破碎粒径减小,破碎形态更加复杂,最后确定了不同浸蚀时间后煤样破碎分形维数与耗能密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注CO_(2)强化深部煤层气开采工程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临界co_(2) 冲击荷载 能量耗散 破碎分形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孔隙结构演化时间效应规律
16
作者 葛兆龙 张翔宇 +3 位作者 刘浩 侯昱东 符文宇 贾云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8,共12页
CO_(2)地质封存技术是实现减排和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技术之一,但煤层孔隙结构在CO_(2)注入后的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其演化规律将直接影响CO_(2)地质封存潜力。为了探索作用时间增加后煤层孔隙结构变化的真实情况,提高CO_(2)地质封... CO_(2)地质封存技术是实现减排和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技术之一,但煤层孔隙结构在CO_(2)注入后的变化具有时间效应,其演化规律将直接影响CO_(2)地质封存潜力。为了探索作用时间增加后煤层孔隙结构变化的真实情况,提高CO_(2)地质封存量计算精度,通过对重庆市南桐矿区无烟煤进行超临界CO_(2)吸附实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X射线衍射测试、核磁共振测试、扫描电镜测试等实验,研究了不同超临界CO_(2)作用时间对该区域内煤样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样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7 d内,处理7 d后煤样孔隙度增加了3.20%,7~14 d内煤样孔隙度仅增加了0.05%;②随作用时间增加,煤样孔隙的比表面积增加但变化量逐渐减小,7 d内日均增长19.74%~24.50%,7~14 d内日均增长2.37%~4.60%,其变化规律近似呈对数函数关系;③超临界CO_(2)与煤产生的化学反应引起矿物质的溶解,增大了煤体的表面粗糙度,表征煤样粗糙度的分形维数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持续增大;④超临界CO_(2)作用后能有效改变煤样的孔隙度及表面形貌,为CO_(2)吸附提供了更多吸附点位,超临界CO_(2)对孔隙结构的改造效果在7 d内比较明显。结论认为,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孔隙结构的变化随作用时间增加最终会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无烟煤储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临界co_(2) 孔隙结构 作用时间 co_(2)地质封存 核磁共振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渗流耦合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17
作者 刘佳佳 张云龙 +2 位作者 聂子硕 高志扬 许文松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0,共9页
【目的】为了有效强化煤层气抽采效果,将脉动压裂与超临界CO_(2)压裂相结合,提出了利用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煤(岩)的新思路。【方法】自主研发了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渗流耦合真三轴试验系统,介绍了该试验系统的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 【目的】为了有效强化煤层气抽采效果,将脉动压裂与超临界CO_(2)压裂相结合,提出了利用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煤(岩)的新思路。【方法】自主研发了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渗流耦合真三轴试验系统,介绍了该试验系统的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然后开展了室内真三轴条件下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渗流试验及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声发射监测试验。该系统结合独立伺服系统与中央数字系统控制三向应力,采用双泵型恒速恒压泵脉动给压,具有高精度、全过程、真三轴、承载高温、高压及高应力的特点。【结果和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渗流耦合真三轴试验系统可以实现良好的脉动压裂功能。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后,煤体渗透率较压裂前呈增大趋势,增大了2~9倍,且煤体渗透率皆呈现良好的指数变化规律。在声发射-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时期,煤体产生了新的裂隙通道,该通道由压裂孔中心直接贯穿至煤样表面,且可观测到超临界CO_(2)流体直接从煤中喷出,故超临界CO_(2)脉动压裂具有一定的扩展和连通裂隙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煤层气的抽采效果。研究成果为强化深部低渗煤层增透技术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脉动压裂 真三轴 渗流特性 声发射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高阶煤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研究
18
作者 刘佳佳 许艳之 +3 位作者 聂子硕 张云龙 高建良 王丹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135,共9页
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压裂煤体增透瓦斯技术,明晰其对煤体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践工程应用。为准确表征超临界CO_(2)作用下高阶煤的孔裂隙结构及力学特性变化,以焦煤集团中马村矿的高阶煤为试... 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压裂煤体增透瓦斯技术,明晰其对煤体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实践工程应用。为准确表征超临界CO_(2)作用下高阶煤的孔裂隙结构及力学特性变化,以焦煤集团中马村矿的高阶煤为试验对象,通过自主搭建的超临界CO_(2)浸泡试验系统,结合全自动物理吸附仪(BET)以及全自动压汞仪(MIP),对超临界CO_(2)处理前后高阶煤的孔裂隙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系统对超临界CO_(2)处理前后高阶煤的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对高阶煤具有良好的扩孔增渗作用。超临界CO_(2)处理后高阶煤的微小孔孔容占比降低,中大孔孔容占比增大,且高阶煤的总孔容增大;超临界CO_(2)对高阶煤的力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劣化作用。超临界CO_(2)处理后高阶煤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70.06%和55.56%,且超临界CO_(2)处理后高阶煤的内部声发射信号活跃度明显下降,高阶煤单轴抗压时间、累计振铃计数以及累计能量分别降低了98.68 s、95.14×10^(3)个、200.30 V·ms,降幅分别为46.65%、37.65%、50.03%,高阶煤累计振铃计数以及累计能量平静期占比均显著增加,缓增期占比均降低,激增期前者占比降低,后者占比小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的机理研究,对深部高阶煤的煤层气开采和CO_(2)地下封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高阶煤 孔隙结构 力学特性 声发射特性 扩孔增渗
下载PDF
不同流向上小流道加热管内超临界CO_(2)的压降特性
19
作者 王磊 曹雄金 +2 位作者 罗凯 王艳 费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0-843,共14页
针对不同流动方向上超临界CO_(2)流体在小流道加热管径为0.75mm内的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水平流动、垂直向上流动以及垂直向下流动)方向上,实验总压降、摩擦压降以及加速度压降均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针对不同流动方向上超临界CO_(2)流体在小流道加热管径为0.75mm内的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水平流动、垂直向上流动以及垂直向下流动)方向上,实验总压降、摩擦压降以及加速度压降均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而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加热功率以及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然而,在垂直流动方向上重力压降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以及质量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随着加热功率以及进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当系统压力、质量流量、加热功率以及进口温度保持恒定时,不同流动方向上超临界CO_(2)流体的摩擦压降均在实验总压降中所占有的比例最大,而重力压降在实验总压降中所占有的比例最小。通过两种测试管径的压降数据比较可知,超临界CO_(2)流体在不同流动方向上实验总压降的变化趋势始终保持一致,并且小管径的实验总压降远大于大管径的实验总压降,从而说明测试管径的尺寸大小对实验总压降的变化有着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co_(2) 不同流动方向 总压降 摩擦压降 加速度压降 重力压降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致密碳酸盐岩力学特性影响
20
作者 苟波 王琨 +2 位作者 李骁 詹立 刘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采用超临界CO_(2)破致密碳酸盐岩具有破裂压力低,易形成复杂缝特点,但其作用的力学机理尚未清晰。选用马家沟组致密白云岩样,采用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饱和流体法,研究了岩样在超临界CO_(2)+地层水的流体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物性、声波... 采用超临界CO_(2)破致密碳酸盐岩具有破裂压力低,易形成复杂缝特点,但其作用的力学机理尚未清晰。选用马家沟组致密白云岩样,采用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饱和流体法,研究了岩样在超临界CO_(2)+地层水的流体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物性、声波响应、岩石力学特性和破裂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化学溶蚀作用引起溶蚀孔径增大,岩样孔隙度、渗透率增加,而声波速度、动态和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均下降;当浸泡时间大于1.0 d后,岩样物性参数增大和力学强度降低明显;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岩样破裂形态由单一低角度剪切缝向高角度剪切缝、共轭缝和剪切、张型复合缝等复杂形态发展;压裂短时间内(小于1.0 d)超临界CO_(2)+地层水形成的弱酸对岩石力学强度劣化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碳酸盐岩 临界co_(2) 前置酸压 力学强度 破裂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