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前陆盆地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志宏 郝翠果 +2 位作者 李建明 冯真芝 黄昌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3,共8页
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 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4种形式:钟形、纺锤形、阶梯形和复合型,分别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川西南、川西北和中部地区,前2种对流体的保存能力较弱,而后2种对流体具有较强的封存能力。②中部、北部为上三叠统的超压中心,而侏罗系的超压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超压强度向四周递减,龙门山前缘地区维持静水压力。③川西地区地层压力的发展经历了沉积超压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始新世)和构造超压发展阶段(渐新世现今),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为沉积超压增压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为沉积超压消散阶段。④现今的超压由残余沉积超压和构造挤压增压叠加而成,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超压成因中,构造挤压增压的贡献占比为30%~60%,而南部则大多由构造挤压增压所致。残余沉积超压主要由燕山中、晚期的生烃作用形成。该研究成果对寻找超压型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型油气藏 沉积增 生烃增 构造挤 前陆盆地 川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