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高患者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其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促进其免疫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患儿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患儿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4~8岁,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超声组(U组)和骶管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5例,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诱导七氟烷维持、喉罩,机控呼吸的麻醉方法。U组两侧4个位点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并注入0.15%罗哌卡因混合液0.1 m L·kg^(-1),C组行骶管神经阻滞并注人相同局麻药0.75 m L·kg^(-1)。采用北美疼痛行为评估量表(CHEOPS)按评分对患儿在术后恢复室(PACU)的不同时间点及回到病房后的每个时间点做术后疼痛评估,统计应用曲马多镇痛病例数,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U组患儿在PACU、回病房后4及8 h的疼痛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回病房后需要曲马多镇痛:U组7例;C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3(2,3)与C组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超声引导下的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能提供和骶管神经阻滞相当的镇痛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高患者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其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促进其免疫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文摘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患儿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年龄4~8岁,按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超声组(U组)和骶管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5例,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诱导七氟烷维持、喉罩,机控呼吸的麻醉方法。U组两侧4个位点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并注入0.15%罗哌卡因混合液0.1 m L·kg^(-1),C组行骶管神经阻滞并注人相同局麻药0.75 m L·kg^(-1)。采用北美疼痛行为评估量表(CHEOPS)按评分对患儿在术后恢复室(PACU)的不同时间点及回到病房后的每个时间点做术后疼痛评估,统计应用曲马多镇痛病例数,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U组患儿在PACU、回病房后4及8 h的疼痛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回病房后需要曲马多镇痛:U组7例;C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3(2,3)与C组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超声引导下的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能提供和骶管神经阻滞相当的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