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诊断超声与超声治疗仪联合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1
作者 陆柳桂 黄钊希 +1 位作者 韦丽艳 高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792-797,共6页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Dox-NBs),评价其基本特性并对比Dox-NBs联合诊断超声(DUS)与超声治疗仪(TUS)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方法:通过薄膜水化法、机械振荡法制备Dox-NBs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载药量及包封率;体外药...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Dox-NBs),评价其基本特性并对比Dox-NBs联合诊断超声(DUS)与超声治疗仪(TUS)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方法:通过薄膜水化法、机械振荡法制备Dox-NBs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载药量及包封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分为Dox-NBs组、Dox-NBs+DUS组、Dox-NBs+TUS组3组,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Dox累积释放量;培养鼻咽癌5-8F细胞,按照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4组:对照组、Dox-NBs组、Dox-NBs+DUS组、Dox-NBs+TUS组,各组处理3 h后完全培养基培养3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Dox-NBs的平均粒径为(286.93±14.45)nm,Zeta电位(-13.3±2.17)mV,平均载药量(37.0±3.34)μg/mg,包封率(36.30±1.92)%;体外药物释放结果显示,Dox-NBs+DUS组与Dox-NBs+TUS组分别在2 h与24 h Dox的累积释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检测细胞活性显示,Dox-NBs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Dox-NBs+DUS组与Dox-NBs+TUS组(P<0.01),Dox-NBs+DUS组的细胞存活率最低,Dox-NBs+DUS组对鼻咽癌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最大。结论:Dox-NBs联合辐照可以提高药物释放量及协同抑制鼻咽癌细胞活性,DUS联合Dox-NBs作用效果优于TUS联合Dox-NBs,DUS可作为更普及、简便工具介导载药纳米泡的药物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超声 超声治疗仪 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 鼻咽癌细胞 阿霉素
下载PDF
携载AMD070的靶向超声纳米泡的构建及其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效能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申戴佳 朱连华 +3 位作者 刘玉 方可敬 刘灯 郭燕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3-479,共7页
目的构建携载CXCR4小分子拮抗剂AMD070的诊疗一体化超声靶向纳米泡,观察其在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初步探讨靶向纳米泡联合超声靶向纳米微泡破坏(ultrasound targeted nano-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 目的构建携载CXCR4小分子拮抗剂AMD070的诊疗一体化超声靶向纳米泡,观察其在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初步探讨靶向纳米泡联合超声靶向纳米微泡破坏(ultrasound targeted nano-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碳二亚胺法和机械振荡法制备携载AMD070的靶向纳米泡,检测其物理特性,观察靶向纳米泡与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CCK-8法筛选UTMD参数并评估在体外靶向纳米泡联合UTMD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携载AMD070的超声靶向纳米泡粒径(481.72±26.17)nm,电位(-7.14±0.31)mV,其中AMD070与脂质纳米泡有效连接,体外结合实验显示靶向纳米泡相较于空白纳米泡对CXCR4阳性乳腺癌细胞有更强的亲和力,靶向纳米泡联合优化的UTMD能明显抑制CXCR4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生长。结论靶向纳米泡能与CXCR4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在优化后UTMD的配合下显著抑制CXCR4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靶向纳米 诊疗一体化 CXCR4 乳腺癌
下载PDF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识别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炎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萍 惠品晶 +3 位作者 金琳 王迎春 钮培玉 封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采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炎症并探讨其行超声分子显像的方法及价值。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模2周组、建模4周组、建模... 目的采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炎症并探讨其行超声分子显像的方法及价值。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建模2周组、建模4周组、建模6周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建模2周组、4周组、6周组以外科球囊损伤-高脂胆固醇饲料喂养法建立As模型。对各组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取感兴趣区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PPT)、曲线下面积(AUC)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对目标段腹主动脉行病理检测。结果纳米靶向超声泡制备结果表明ICAM-1抗体与纳米超声泡结合率72.6%。超声造影发现对照组血管腔与血管壁造影剂基本同时消褪;建模各组造影剂注入2 min时,血管腔内造影剂消褪,血管壁局部仍持续显影增强。分析腹主动脉血管壁最厚处靶向超声造影曲线显示,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4组PPT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的PI、AUC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排列完整;建模组血管平滑肌明显增殖;建模4周组、6周组形成脂质斑块,且6周组更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组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IODM)值随着建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造影参数PI、AUC与腹主动脉ICAM-1阳性染色的IODM值呈正相关(r=0.835,P<0.05;r=0.868,P<0.05)。结论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泡可在分子水平识别As早期炎症,为早期检测As血管炎症病变提供较为客观、可量化的超声造影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ICAM-1纳米靶向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炎症 腹主动脉
下载PDF
新型纳米级超声微泡的特性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4
作者 刘旭东 王萍 马苏亚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7期1986-1989,1992,共5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微泡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常规超声微泡并不能透过血管壁,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局限在血管内。最近出现的纳米级超声微泡为超声介导下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新型纳米级超声微泡...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微泡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常规超声微泡并不能透过血管壁,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局限在血管内。最近出现的纳米级超声微泡为超声介导下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新型纳米级超声微泡的特性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纳米超声 治疗
下载PDF
携单抗载增效剂超声纳米微泡制备实验的探索与研究
5
作者 王婧茹 红华 +4 位作者 张惠卿 王占忠 梁丹艳 刘倩 孙冉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5期567-574,共8页
目的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可携带药物在实现精准成像的同时定向到达目标微环境实现靶向给药。探索制备携单抗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的实验条件及验证方式。方法通过乳化法制备超声纳米微泡并用链霉亲和素对其进行修饰;再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系... 目的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可携带药物在实现精准成像的同时定向到达目标微环境实现靶向给药。探索制备携单抗超声纳米微泡造影剂的实验条件及验证方式。方法通过乳化法制备超声纳米微泡并用链霉亲和素对其进行修饰;再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系统与被生物素化的帕博利珠单抗(PD-1单抗)进行连接,得到携PD-1单抗载增效剂超声纳米粒;探索高效率的实验条件及验证方式;对实验制得超声纳米微泡的基本性质和实验表征分别进行检测与分析;对纳米微泡进行体外相变及超声显像效果的初步验证。结果成功制备出以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液态氟碳和血卟啉单甲醚、同时用PD-1单抗修饰其表面的携单抗载增效剂超声纳米微泡;血卟啉单甲醚与聚乳酸羟基乙酸的比例在1∶25左右时饱和状态良好,血卟啉单甲醚的包封率为40.4%;吗啉乙磺酸缓冲溶液(MES Buffer)pH=7.4时血卟啉单甲醚的包封状态及聚乳酸羟基乙酸壳膜与链霉亲和素的结合效率可以取得较好的平衡;纳米微泡及链霉亲和素修饰后的生物素化单抗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表现出红色和绿色荧光,叠加融合后呈现黄色荧光,间接表明携PD-1单抗载增效剂纳米微泡制备成功;纳米微泡复溶后水溶性及分散度较好,基于其较稳定的物理性质,4℃条件下可短期保存;纳米微泡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表面光整的类球形结构,大小整体较均匀,局部可见小范围粘连聚集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纳米微泡呈内部黑色的类球形结构;动态激光散射仪测得纳米微泡平均粒径为(322.29±83.56)nm,Zeta电位为(-2.41±1.75)mV,聚合物分散指数约为0.287。纳米微泡在40℃左右时开始出现相变表现,一定温度范围(40℃~50℃)内有较好的超声显像效果,但分散性欠佳。结论成功制备出携单抗载增效剂超声纳米微泡;纳米微泡整体大小较均匀,局部存在粘连聚集现象;一定温度范围内可发生相变,体外超声显像效果较好,分散均匀度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纳米 造影剂 单抗 增效剂 液态氟碳相变
下载PDF
无背景差分超声分子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荣凤 黄钊希 +3 位作者 陆柳桂 梁樱子 廖新红 高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09-1214,共6页
目的基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超声纳米泡(PSMA-NB),探讨无背景成像差分超声分子成像用于前列腺癌靶向诊断及定位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构建PSMA-NB及非靶向纳米泡(NB)。细胞层面检测PSMA-NBs对人前列腺肿瘤22RV1细胞(PSMA阳性表... 目的基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超声纳米泡(PSMA-NB),探讨无背景成像差分超声分子成像用于前列腺癌靶向诊断及定位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构建PSMA-NB及非靶向纳米泡(NB)。细胞层面检测PSMA-NBs对人前列腺肿瘤22RV1细胞(PSMA阳性表达)和PC-3细胞(PSMA阴性表达)的寻靶能力。构建人前列腺肿瘤22RV1细胞(n=5)、PC-3细胞(n=5)荷瘤裸鼠模型(n=10),经鼠尾静脉注入PSMA-NB,行原位爆破,采集爆破前后的超声分子图像,利用破坏-补充后处理技术,获取并对比两组差分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PSMA-NB与NB的粒径大小分别为(363.7±24.4)nm、(236.0±55.2)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07)。细胞寻靶结果显示,PSMA-NB仅黏附在PSMA阳性表达的细胞核周围。动物实验提示,PSMA阳性表达组的差分超声分子图像仅在肿瘤部位显示造影剂高增强区域,且无背景噪声。结论基于PSMA靶向超声纳米泡构建的无背景差分超声分子图像可用于精准靶向诊断及定位PSMA阳性前列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超声分子成像 差分成像 超声纳米泡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小鼠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