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魏新江 陈伟军 +1 位作者 魏纲 洪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03-2109,共7页
盾构施工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引起工后固结沉降。运用应力释放理论推导与衬砌相邻的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假定扰动范围边界呈圆弧状,确定初始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范围;同时运用应力传递理论,推导分布范围... 盾构施工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引起工后固结沉降。运用应力释放理论推导与衬砌相邻的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假定扰动范围边界呈圆弧状,确定初始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范围;同时运用应力传递理论,推导分布范围内任一点土体的初始超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可知,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算例分析表明,与衬砌相邻的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呈近似圆形(顶部小、底部大);随着到衬砌的径向距离增加,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呈凹曲线形状;隧道底部的等值线最密,即变化最快;隧道顶部上方土体、不同深度处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以隧道轴线处为最大,呈现类似Peck曲线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初始超孔隙水压力 初始超孔隙水压力分布范围 孔压等值线
下载PDF
基于衬砌长期渗漏水影响的隧道施工扰动诱发超孔隙水压消散及地层固结沉降解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治国 黄茂松 杨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5-3144,共10页
基于Terzaghi-Rendulic固结理论,采用保角映射和分离变量法,计算得到隧道衬砌半渗透漏水边界条件下,盾构施工扰动引起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解和地表土体固结沉降,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发现理论方法与实测数据趋势一致;此外,... 基于Terzaghi-Rendulic固结理论,采用保角映射和分离变量法,计算得到隧道衬砌半渗透漏水边界条件下,盾构施工扰动引起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解和地表土体固结沉降,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发现理论方法与实测数据趋势一致;此外,利用参数分析获得了土体固结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衬砌与土体的相对渗透比越大,固结沉降的初始速率越大,但不影响最终收敛值;土体弹性模量越小,最终固结沉降量越大;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随着时间增加,在隧道开挖后较短时间里以较大幅度逐渐消散,消散到约为初始值的1/10时减幅放缓;距离衬砌外壁越远,土体初始超孔隙水压力越小,其消散速度也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渗漏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 土体固结沉降 保角映射
下载PDF
盾构施工引起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的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魏新江 陈伟军 魏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5,共6页
运用应力释放理论及应力传递理论,推导了盾构施工引起周边土体任一点的超孔隙水压力峰值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与衬砌相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呈近似圆形(底部大于顶部);随着离隧道中心距离的增加,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呈... 运用应力释放理论及应力传递理论,推导了盾构施工引起周边土体任一点的超孔隙水压力峰值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算例分析表明:与衬砌相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呈近似圆形(底部大于顶部);随着离隧道中心距离的增加,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呈凹曲线衰减。同时发现盾构直径及埋深对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的影响是相反的。当直径减小或是埋深增大,均会使得与衬砌相邻周边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的底部与隧道中心水平线处的差异更加明显,反之亦然。隧道底部的等值线最密,即变化最快;隧道上方区域的等值线间距逐渐变大,即变化变缓。在一定深度处,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在隧道轴线上方为最大,远离隧道轴线则减小;随深度增大,其最大值有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超孔隙水压力峰值 孔压分布范围 孔压等值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边坡稳定的有效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判定法
4
作者 彭志豪 朱俊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5-129,共5页
针对由于超孔隙水压过大或者竖向有效应力偏小导致的边坡失稳问题,进行了边坡稳定判定方法的研究。分析堤身或者坡脚某点的竖向有效应力及超孔隙水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传统的圆弧滑动法对比,得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竖向有效... 针对由于超孔隙水压过大或者竖向有效应力偏小导致的边坡失稳问题,进行了边坡稳定判定方法的研究。分析堤身或者坡脚某点的竖向有效应力及超孔隙水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传统的圆弧滑动法对比,得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竖向有效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判定边坡稳定的结论,且竖向有效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判定法可以检测边坡稳定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 竖向有效应力法 超孔隙水压力法
下载PDF
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在沿海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方磊夫 杨如盆 乔建军 《建筑施工》 2012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结合上海某工程地基处理,分析了沿海地区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了其在沿海软土地基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试验和方案比选,论证了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在该地区的优势,并指出砂垫层铺设、土方回填、施打塑料排... 结合上海某工程地基处理,分析了沿海地区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了其在沿海软土地基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试验和方案比选,论证了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在该地区的优势,并指出砂垫层铺设、土方回填、施打塑料排水板及强夯施工等应达到的技术要求与措施。检测结果表明,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水固结法明显地改善了软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其技术可靠、经济合理、能够缩短工期,可以在沿海软土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软土地区 地基处理 超孔隙水压力速效排固结法 塑料排 强夯法
下载PDF
考虑碎石桩排水能力复合地基中孔压长消解析解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武刚 闫澍旺 +1 位作者 刘润 徐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8期89-93,共5页
由于地震作用时间较短,且碎石桩渗透能力和土体渗透能力相比并不是无限大,因此本文考虑碎石桩排水能力研究了碎石桩桩体材料由地震引起的孔压的长消规律。根据比奥固结理论综合考虑碎石桩的排水能力和相应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推导出... 由于地震作用时间较短,且碎石桩渗透能力和土体渗透能力相比并不是无限大,因此本文考虑碎石桩排水能力研究了碎石桩桩体材料由地震引起的孔压的长消规律。根据比奥固结理论综合考虑碎石桩的排水能力和相应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推导出了能够真实反映碎石桩排水减压作用在地震期超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消散过程中的贡献作用的一般解析解公式。同时讨论了碎石桩渗透能力的不同对抗震液化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桩 能力 抗震液化 超孔隙水压力长消模式 解析解
下载PDF
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路基翻浆冒泥特性研究
7
作者 张家生 贾羽 +3 位作者 丁瑜 王晅 闫宏业 陈晓斌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7,33,共8页
研究目的:重载列车轴重的提高增大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动应力,由此引发的翻浆冒泥等病害日益严重。本文开展精细化模型试验,针对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黏土路基的翻浆冒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循环荷载幅值及加载频率对试样轴向应变、... 研究目的:重载列车轴重的提高增大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动应力,由此引发的翻浆冒泥等病害日益严重。本文开展精细化模型试验,针对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饱和粉质黏土路基的翻浆冒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循环荷载幅值及加载频率对试样轴向应变、超孔隙水压力及细颗粒迁移特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论:(1)循环荷载幅值对粉质黏土路基翻浆冒泥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循环荷载幅值的增加,试样产生的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增大,路基翻浆冒泥程度也不断增加;(2)加载频率对路基翻浆冒泥特性有一定影响,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试样的最终轴向应变及超孔隙水压力均有所减小,试验结束后翻冒的泥浆质量减少;结合试验现象来看,加载频率的增加并不能加剧翻浆冒泥的程度,但能显著缩短翻浆冒泥发生的时间;(3)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内部的超孔隙水压力梯度驱动路基土体细颗粒迁移,从而产生翻浆冒泥病害;(4)本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翻浆冒泥 轴向应变 超孔隙水压力 细颗粒迁移 超孔隙水压力梯度
下载PDF
碎石桩排水能力和井阻效应对复合地基孔压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冯艳辉 王武刚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年第3期90-93,114,共5页
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假定桩体材料排水能力为无限大基础上,研究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排水减压作用在饱和粉土地基抗震液化方面的特性。在实际工程中,碎石桩的排水能力与地基土体相比是在一个可比的数量级上,并不是无限大的。利用巴隆固结理论... 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假定桩体材料排水能力为无限大基础上,研究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排水减压作用在饱和粉土地基抗震液化方面的特性。在实际工程中,碎石桩的排水能力与地基土体相比是在一个可比的数量级上,并不是无限大的。利用巴隆固结理论,优化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综合考虑在地震作用时间极短的状况下,引起的超孔压消散速度是有限的,以及散体材料本身会对进入桩体中的水的垂直渗流有一定的阻力作用等条件下,研究了碎石桩在地震作用期间的排水减压作用,并提出了由地震引起的碎石桩复合地基中超孔压发展规律的拟合公式。经过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对碎石桩排水减压作用在抗震液化能力提高方面进行评价,为饱和粉土地基抗震液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桩 渗透能力 井阻效应 抗震液化 超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式 解析解公式
下载PDF
强夯法加固低含水量湿陷性黄土地基
9
作者 王守伟 《石油化工建设》 2014年第3期25-28,共4页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地质勘查报告,结合伊犁项目现场实际强夯试验数据,论证了在低含水量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用强夯法施工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
关键词 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 最优含 超孔隙水 压缩模量
下载PDF
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响应
10
作者 赵密 曲恕宁 +1 位作者 申轶尧 钟紫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121,共11页
为研究速度脉冲效应对可液化场地的影响,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与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的竖向位移、加速度时程、土体剪应力-应变、超孔隙水压力比、循环应力比等土体的响应差异进... 为研究速度脉冲效应对可液化场地的影响,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与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局部可液化场地的竖向位移、加速度时程、土体剪应力-应变、超孔隙水压力比、循环应力比等土体的响应差异进行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相同输入地震动幅值前提下,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土体的竖向永久位移与位移发展持时平均值比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分别大13%、19%;而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土体最大剪应变是无速度脉冲地震动的约5.4倍,最大剪应力约1.7倍;速度脉冲效应使土体的剪应力-剪应变滞回圈所围面积更大但滞回圈数量较少,且不同深度土体具有更大的循环应力比,从而促进土体发生液化;非液化密砂层放大地震动加速度幅值;液化松砂层对地震加速度时程进行了高频滤波,使地表加速度时程更为平滑且稀疏;速度脉冲效应作用下液化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比整体较小,表明土体剪胀效应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脉冲 液化场地 近断层地震 超孔隙水压力比 循环应力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孔压静力触探和室内固结试验求取土的固结系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高头 张德波 +5 位作者 刘春宇 张迎春 肖锋 梁榕生 陈龙智 伍尚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0,共3页
土的固结系数是软土地基计算与处理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本文根据先进的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技术现场测试求出的固结系数和室内固结试验所求固结系数 ,进行了大量统计对比研究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论述了两种方法求取... 土的固结系数是软土地基计算与处理设计中的关键参数 ,本文根据先进的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技术现场测试求出的固结系数和室内固结试验所求固结系数 ,进行了大量统计对比研究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并论述了两种方法求取固结系数的原理及步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结系数 孔隙压力静力触探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 回归分析 室内试验
下载PDF
柔性荷载作用下桩筏加固地基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国霞 苏谦 +2 位作者 陈尚勇 白皓 王武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7,共8页
针对深厚软土地区桩筏加固地基,通过原位长期观测试验,研究柔性荷载作用下桩筏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的地基面总沉降、地基分层沉降和侧向变形、地基土孔隙水压力等,对比分析两种地基变形规律的差异性,总结提出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筏加固地... 针对深厚软土地区桩筏加固地基,通过原位长期观测试验,研究柔性荷载作用下桩筏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的地基面总沉降、地基分层沉降和侧向变形、地基土孔隙水压力等,对比分析两种地基变形规律的差异性,总结提出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筏加固地基的受力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桩筏结构相对于天然地基,其总沉降减小至24%、差异沉降减小至0.9%,说明其整体刚度较大,有利于均化地基荷载、约束地基侧向变形,使地基总沉降和差异沉降都有很大程度降低;桩筏加固地基沉降主要发生于下卧层,占总沉降的90%;路堤荷载大部分由桩筏结构承担,桩筏结构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相对于天然地基降低了70%,从而减小了地基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荷载 桩筏加固地基 原位长期试验 变形机理 超孔隙水压力口
下载PDF
饱和砂土地基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艳美 张旭东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7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对饱和砂土地基进行了完全耦合的三维排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探讨了不同输入地震加速度、不同土性参数和不同土层构成等因素对饱和砂土地基抗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天然饱和砂土地基的水平振动加速度沿深度方向自... 对饱和砂土地基进行了完全耦合的三维排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探讨了不同输入地震加速度、不同土性参数和不同土层构成等因素对饱和砂土地基抗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天然饱和砂土地基的水平振动加速度沿深度方向自下而上被放大;在地震中,地基中超孔压比的分布规律基本是上下部较小,中部较大;土性参数对地基本身的抗液化性能有重要影响,初始孔隙比越小,相对密度越大,土体的抗液化能力越强;随输入地震加速度的减弱,由粘土和砂土构成的地基,在不同深度处的超孔压比基本保持不变,没有出现明显的超孔压消散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砂土地基 动力分析 超孔隙水压力比
下载PDF
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加固机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允 翟国民 张明晶 《矿产勘查》 2002年第11期24-26,共3页
从有效应力圆和强度增长的角度 ,分析了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和不同的加固特    征 。
关键词 堆载预压 真空预压 超孔隙水应力
下载PDF
高真空击密法处理沿海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虞剑英 陆渊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79,83,共6页
应用高真空击密法对宁波镇海地区软土地基处理进行了施工工艺试验研究。通过对高真空击密法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等进行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排水与击密参数时地基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并且对比分析了处理前后... 应用高真空击密法对宁波镇海地区软土地基处理进行了施工工艺试验研究。通过对高真空击密法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等进行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排水与击密参数时地基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并且对比分析了处理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试验研究表明,高真空击密法处理后土体强度有了明显提高,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证明高真空击密法处理该类型软土地基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软土地基 地面沉降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 高真空击密 地基承载力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近代河流凸岸地基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耿一然 李立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47-951,共5页
本文结合地基土体地震液化机理、河流沉积规律,以位于近代河流凸岸的3个工程为例,对北京市平原区近代河流凸岸地基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河流凸岸 河漫滩 超孔隙水应力 环流
下载PDF
淤泥质地层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技术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清虎 《交通世界》 2017年第11期64-65,共2页
针对重庆南两高速NL4标段淤泥质地层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对施工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进行介绍,提出了沉管碎石桩的施工工艺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对施工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淤泥质地层 振动沉管碎石桩 超孔隙水 气压平衡法桩管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f seismic response of earth embankment foundation on liquefiable soils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雨 YASHIMA A +1 位作者 SAWADA K 张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994-1000,共7页
A case study of seismic response of an earth embankment foundation on liquefiable soils in Kansai area,western Japan was presented. Based on a calibrated cyclic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liquefiable sand a... A case study of seismic response of an earth embankment foundation on liquefiable soils in Kansai area,western Japan was presented. Based on a calibrated cyclic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liquefiable sand and Biot dynamic coupled theory,the seism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dynamic effective stress finite element method under plane strain condition. A recent design study was illustrated in detail for a river earth embankment subjected to seismic excitation on the saturated deposits with liquefiable sands.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embankment foundation during liquefaction were obtained for acceleration,displacement,and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s,which were considered to yield useful results for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desig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ndation soil reaches a fully liquefied state with high excess pore pressure ratios approaching to 1.0 due to the earthquake shak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thquake,the extensive liquefaction causes about 1.0 m lateral spreading at the toe and 60 cm settlement at the crest of the earth embank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embankment earthquake liquefaction cyclic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ethod case study
下载PDF
Variation in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in Debris Flow 被引量:3
19
作者 LI Yong WANG Bao-liang +1 位作者 ZHOU Xiao-jun GOU Wan-ch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682-688,共7页
Grain composition of debris flow varies considerably from fluid to deposit, making it uncertain to estimate flow properties (e.g., density, velocity and discharge) using deposit as done in practice. Tracing the vari... Grain composition of debris flow varies considerably from fluid to deposit, making it uncertain to estimate flow properties (e.g., density, velocity and discharge) using deposit as done in practice. Tracing the variation of grain composition is thus more important than estimating some certain properties of flow because every debris flow even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surges that are distinct in properties and flow regimes. We find that the materials of debris flows, both the fluid and the source soils, satisfy a univers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GSD) in a form of P (D) = CD-zexp(-D/Dc), where the parameters C, p and De a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function to the grain size frequency. A small At implies a small porosity and possible high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flow; and a large D~ means a wide range of grain composition and hence a 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low density increases as 11 decreases or Dc increases, in a power law form. A debris flow always achieves a state of certain mobility and density that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coupling of p and Dc, which imposes a constraint on the fluctuations of flow surges. The GSD also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grain composition in that it is always satisfied during the course of debris flow develop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GSD can well illustrate the variation ofμ and Dc from source soils to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Flow fluctuation Power-law constraints
下载PDF
Consolidation analysis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partially penetrated cement fly-ash gravel(CFG) piles under changing perme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新军 赵增明 徐洞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4019-4026,共8页
Based on the double-layered foundation theory, the composite ground with partially penetrated cement fly-ash gravel(CFG) piles was regarded as a double-layered foundation including the surface reinforced area and the ... Based on the double-layered foundation theory, the composite ground with partially penetrated cement fly-ash gravel(CFG) piles was regarded as a double-layered foundation including the surface reinforced area and the underlying untreated stratum. Due to the changing permeability property of CFG piles, the whole 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the composite ground with CFG piles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e., the early stage(permeable CFG pile bodies) and the later stage(impermeable pile bodies). Then, the consolidation equation of the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FG piles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erzaghi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Consequently, the unified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was derived with the specific solutions for the consolidation degree of composite ground, reinforced area and underlying stratum under instant load obtained respectively. Finally, combined with a numerical example, influencing rules by main factors(including the replacement rate m, the treatment depth h1,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Ks1, Kv2 and compression modulus Es1, Es2 of reinforced area and underlying stratum) on the consolidation property of composite ground with CFG pile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solidation velocity of underlying stratum i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inforced area. However, the consolidation velocity of underlying stratum is slow at first then fast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erring of effective stress to the underlying stratum during the dissipating process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ground CFG piles permeability double-layered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degre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