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含军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10例(110眼)准备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8例)行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虹膜周切术,B组(52例)行... 目的探讨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10例(110眼)准备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8例)行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虹膜周切术,B组(52例)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眼压控制和前房形成情况、术后远期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1周)眼压控制(<21mmHg)数和浅前房:A组分别为54眼(93.1%)和25眼(43.1%),B组分别为44眼(84.6%)和18眼(34.6%),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A组眼压为(11.20±2.13)mmHg,B组为(12.12±2.07)mmHg,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6~26个月)良好功能滤过泡和眼压控制数:A组分别为41眼(70.7%)和48眼(82.8%),B组分别是27眼(51.9%)和31眼(59.6%),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A组眼压为(12.21±1.98)mmHg,B组(13.79±3.27)mmHg,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虹膜周切术较常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避免了使用抗细胞代谢药物或其他操作所带来的并发症,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术 常规小切除 青光眼 疗效比较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因素研究
2
作者 董有慧 张成霞 +1 位作者 郁美霞 徐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3期3956-3961,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67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29例,女38例,年龄25~59(42.04±8.10)岁。所有患...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67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29例,女38例,年龄25~59(42.04±8.10)岁。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67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中106例治疗有效[63.47%(106/167)],纳入治疗有效组,61例治疗无效[36.53%(61/167)],纳入治疗无效组。治疗无效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1、损伤区域Ⅲ区、损伤类型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占比均高于治疗有效组[68.85%(42/61)比49.06%(52/106)、26.23%(16/61)比12.26%(13/106)、52.46%(32/61)比33.02%(35/106)、54.10%(33/61)比33.96%(36/106)],手术时机7~14 d占比低于治疗有效组[77.05%(47/61)比91.51%(97/106)],伤口长度长于治疗有效组[(4.21±0.42)mm比(3.96±0.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7、6.92、7.02、6.48、6.83,t=4.0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CVA<0.1[比值比(OR)=2.174,95%置信区间(CI)1.012~4.672]、伤口长度(OR=5.224,95%CI 1.936~14.100)、损伤区域Ⅲ区(OR=4.064,95%CI 1.517~10.884)、损伤类型眼内异物(OR=3.236,95%CI 1.425~7.350)、合并眼内炎(OR=2.879,95%CI 1.346~6.161)均是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7~14 d(OR=0.225,95%CI0.064~0.788)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BCVA、伤口长度、损伤区域、损伤类型、合并眼内炎、手术时机均是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效果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巩膜 开放性眼外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RRD视网膜复位率及血清氨基酸和VEGF变化比较
3
作者 阮静雅 毛景璟 范银波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3期470-473,共4页
目的 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 buckling,SB)与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 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 ent,RRD)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目的 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 buckling,SB)与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 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 ent,RRD)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比较。方法 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RRD患者,共76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SB组38例(38只眼),PPV组38例(38只眼)。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的BCVA、黄斑未复位发生率,术前、术后1周的血清中氨基酸,术后12月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低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CT提示:两组术前均累及黄斑区,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组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下降幅度小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组在术后12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7.89%vs.60.53%)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SB在术后12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优于PPV组,PPV在术后1周减低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及提高视网膜复位率,相较于SB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氨基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巩膜 玻璃体切除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后极部裂孔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超伟 王雨生 +1 位作者 马文霞 窦国睿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和巩膜扣带术(SB)对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RD)32例(32只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玻璃体切除术组(PPV组,A组)和巩膜扣带术组...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和巩膜扣带术(SB)对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RD)32例(32只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玻璃体切除术组(PPV组,A组)和巩膜扣带术组(SB组,B组),均为16例(16只眼)。年龄32~67岁。手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至1.0。视网膜脱离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2级以下,排除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包括黄斑裂孔)及巨大裂孔。PPV者采用闭合式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并注入硅油。SB者采用硅胶海绵或硅胶轮胎垫压(或联合环扎术)。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1个月。观察两组患眼疗效。结果PPV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3.8%(15/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8%(15/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50.0%(8/16)。SB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75.0%(12/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7.5%(14/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7.5%(14/16)。两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PPV组视力改善率优于S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需依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形态及患者的特点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玻璃体切除术及巩膜扣带术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眼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巩膜
下载PDF
巩膜扣带联合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颖 赵晓春 +1 位作者 陈玮 郑建亮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下载PDF
改良巩膜扣带术与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新争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9期64-69,共6页
目的 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术(RSB)与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治的RRD患者110例,分为RSB组和PPV组各55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 目的 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术(RSB)与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治的RRD患者110例,分为RSB组和PPV组各55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脉络膜厚度(SCT)、轴向长度(AL)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初次手术解剖成功率、最终解剖成功率、术后BCVA、IOP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PPV组白内障进展率高于RSB组(P<0.05)。术后3个月,RSB组SCT高于PPV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RSB组AL高于PPV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B和PPV对RRD患者具有相似的疗效,RSB术后白内障进展情况低于PPV,外科治疗RRD时建议优先考虑RSB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巩膜 扁平部玻璃体切除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7
作者 田东辉 田宇川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B12期198-198,共1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80例开放性眼球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分别40例。单一组单纯给予玻璃体切除治疗,联合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80例开放性眼球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分别40例。单一组单纯给予玻璃体切除治疗,联合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比较两组开放性眼球伤治疗效果;视功能恢复时间、眼内结构损伤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视力、眼压、炎症指标。结果联合组开放性眼球伤治疗效果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视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单一组,眼内结构损伤发生率低于单一组,P〈0.05;干预前两组视力、眼压、炎症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视力、眼压、炎症指标优于单一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l鑫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加速视力和眼压恢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巩膜 开放性眼球伤 临床疗效 炎症反应 并发症
下载PDF
巩膜扩张带术对兔眼调节及眼压的影响
8
作者 余梓逵 张瑜 应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4-506,共3页
目的评价巩膜扩张带术(SEB)对药物诱导的兔眼调节及眼压的影响,同时观察前巩膜梭形切除术(ASS)对药物诱导调节的作用。方法自身配对实验设计,1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一眼做SEB,另一眼做ASS。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生理状态下的屈光度、... 目的评价巩膜扩张带术(SEB)对药物诱导的兔眼调节及眼压的影响,同时观察前巩膜梭形切除术(ASS)对药物诱导调节的作用。方法自身配对实验设计,1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一眼做SEB,另一眼做ASS。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生理状态下的屈光度、眼压以及点毛果云香碱滴眼液之后的屈光度。屈光度中的散光值折合球镜的一半计算。结果SEB前后生理状态下的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意义(2.71±1.14,2.44±1.37),而点毛果云香碱滴眼液之后的屈光度在手术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42±1.47,-0.33±2.00),术后屈光力平均增加1.75D;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ASS前后的生理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意义(2.56±1.22,2.68±1.10),点毛果云香碱滴眼液之后的屈光度差异亦无显著意义(0.76±1.49,1.08±1.35)。结论SEB在兔眼中可使药物诱导的调节力增强,对眼压无明显影响;ASS对药物诱导的兔眼调节力无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扩张 巩膜梭形切除 调节 眼压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肖紫云 李家璋 宋秀胜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总结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术(SB)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1例(21眼)复杂的RRD行PPV联合SB的视网膜解剖复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并发... 目的 总结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术(SB)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1例(21眼)复杂的RRD行PPV联合SB的视网膜解剖复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并发白内障6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无其他并发症。3-12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发白内障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1眼视网膜均复位,视力较术前提高2-7行,平均5.2行,无1例视力下降,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部分复杂的RRD行常规PPV视网膜复位术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封闭裂孔的疗效,通过PPV联合SB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 巩膜
下载PDF
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粟 郝晓艳 +5 位作者 姚昱呈 陈磊 李玥冰 杨建军 韩樱 王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探讨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5 G玻璃体切割术)和观察组(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 目的探讨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5 G玻璃体切割术)和观察组(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Goldmann眼压计分别于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及6个月时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3及6个月时视网膜复位和脱离复发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低眼压、高眼压、化脓性眼内炎、硅油乳化和白内障等)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BCVA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及6个月时BCVA和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及6个月时BCVA较术前有增加、但眼压较术前降低(P<0.05);所有患者眼球内异物均成功取出(成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6个月时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5 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眼球内异物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压和视力,提高复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巩膜 视网膜脱离 复发 眼球内异物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11
作者 臧晶 何利蓉 +2 位作者 鲍炯琳 朱宇东 周斌兵 《眼科学报》 1995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使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的方法,进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达到提高治愈成功率的目的。方法:(1)进行常规的巩膜扣带术,(2)进行睫状体平部三切口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包括膜剥离、气体、硅油眼内填充等技术。结果... 目的:使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的方法,进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达到提高治愈成功率的目的。方法:(1)进行常规的巩膜扣带术,(2)进行睫状体平部三切口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包括膜剥离、气体、硅油眼内填充等技术。结果:随访1—16月,29眼中,22眼达到解剖复位,成功率75.8%;其中,15眼行硅油眼内填充,12眼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0%。结论: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的开展,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成为可能,其解剖复位率有很大的改善。膜剥离、眼内填充技术是很重要的。硅油作为一种眼内填充物,已被许多眼科学者所接受。眼科学报 1995;11;105—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巩膜 视网膜脱离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周波 《系统医学》 2022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52例(52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26眼),对照组行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研究组应用标...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52例(52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26眼),对照组行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研究组应用标准三通道行玻璃体切除术,比较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黄斑中央凹厚度、视网膜脱离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9,P=0.162);研究组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视力提高率>5行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5.649、5.200、5.649,P<0.05);研究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眼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6、7.167、10.374,P<0.05);研究组黄斑中央凹厚度(272.21±32.12)μm与对照组(315.21±33.49)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5,P<0.001);研究组术后视网膜脱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5);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1,P=0.625)。结论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安全有效,在技术允许下,应用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巩膜 并发症 玻璃体切除 黄斑中央凹厚度
下载PDF
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或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丽民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S2期57-57,共1页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目前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但术后仍难以避免其复发,多数报道指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有30%~50%的复发率[1]。我科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治疗,并分别于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对比二...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目前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但术后仍难以避免其复发,多数报道指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有30%~50%的复发率[1]。我科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治疗,并分别于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对比二者疗效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 丝裂霉素 蒂结膜瓣 复发率 后复发 角膜上皮 巩膜 角膜缘 结膜下 方法
下载PDF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机制和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秉水 赵芳 +2 位作者 张斌 李燕 付妍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1月在我院连续性治疗的24例(26只眼)患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13只眼行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环扎、眼... 目的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1月在我院连续性治疗的24例(26只眼)患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13只眼行巩膜冷冻、硅胶外垫压、、环扎、眼内注气术,另1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和二级管眼内光凝术。结果经过2~80个月随访,平均37.6个月。巩膜扣带术的近期成功率和远期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2%和38.5%;玻璃体切除术的近期手术成功率和远期手术成功率均为92.3%。结论了解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机制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玻璃体切除联合二极管眼内光凝和硅油填充手术,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好的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脉络膜合并视网膜脱离/病理机制 巩膜 玻璃体切除
下载PDF
视网膜切开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魏勇 吴国基 +3 位作者 王建洲 朱忠桥 王睿 王润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比较视网膜切开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根据眼部损伤严重性及伤口长度、玻璃体视网膜嵌顿位置、是否... 目的比较视网膜切开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对开放性眼球伤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根据眼部损伤严重性及伤口长度、玻璃体视网膜嵌顿位置、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将11例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患者(巩膜扣带组)和11例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患者(视网膜切开组)进行配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矫正视力。结果巩膜扣带组视网膜复位率81.82%(9/11),视网膜切开组视网膜复位率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巩膜扣带组6只眼(54.54%)、视网膜切开组4只眼(36.36%)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术后眼内炎症反应发生率,视网膜切开组为45.45%(5/11),巩膜扣带组无;术后出血发生率,巩膜扣带组为9.09%(1/11),视网膜切开组为36.36%(4/11)。结论在开放性眼外伤中,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扣带术比视网膜切开术,术后出血更少,炎症反应更轻和更好的视网膜复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眼球伤 玻璃体视网膜嵌顿 巩膜 玻璃体切除 视网膜切开
原文传递
巩膜扣带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安丽 齐越 刘卫华 《眼科》 CAS 2010年第6期389-39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0年北京同二医院43例4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裂孔、巩膜环扎或外垫... 目的 探讨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0年北京同二医院43例4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裂孔、巩膜环扎或外垫压、外放液方法治疗.对硅油填充眼,先行巩膜扣带术,术后1~4周后再行硅油取出.主要指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结果 43眼中,12眼为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或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一次巩膜扣带术,11眼复位,1眼失败后再次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24眼为硅油填充眼,其中22眼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4周后行硅油取出,2眼视网膜未复位,取油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硅油再填充,最终1眼完全复位,1眼广泛视网膜增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光感消失,眼球萎缩 7眼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眼,行巩膜扣带手术后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再次硅油填充.随访3~72个月,经一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39眼(90.7%),最终42眼(97.7%)视网膜复位.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失败且裂孔位于周边部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巩膜扣带术式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玻璃体切除/副作用 后并发症 视网膜脱离
原文传递
黄斑累及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功能与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春蕾 王昞 +3 位作者 汪浩 徐鼎 高新蕊 王方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视网膜复位手术对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1例(81只眼)伴黄斑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7例(37只眼)行巩膜... 目的比较两种视网膜复位手术对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1例(81只眼)伴黄斑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7例(37只眼)行巩膜扣带术;B组44例(44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气体填充术。手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给予最佳矫正视力、Amsler表、眼底以及B超和OCT等检查;OCT主要观察术后的黄斑形态和记录中心凹厚度。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测量值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采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参加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3.4)个月。术后1个月时,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组1个月时为0.12±0.07,6个月时0.34±0.16;B组分别是0.39±0.14和0.36±0.12(t=10.543,P<0.05)。Amsler表检查:A组患者1个月时26例异常(70.3%),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是23例(62.2%),21例(56.8%)。B组仅有1例在1个月时呈现异常。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下积液和色素上皮局限脱离,除B组有1例显示异常外,其余28例均是A组患者。两组术后的中心凹厚度,分别是(290±78)μm和(172±23)μm(t=8.81,P<0.05)。结论在伴有黄斑脱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于术后黄斑的解剖复位和视力恢复在早期明显优于巩膜扣带手术,但半年以后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 玻璃体切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评估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秀丽 杨星 高宁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29-431,共3页
目的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后疼痛程度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100例(100只眼),术后1~3d内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同时术后... 目的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后疼痛程度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100例(100只眼),术后1~3d内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同时术后行眼部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如角膜上皮损伤、高眼压、术后炎症、缝线刺激等。结果100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在术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轻度疼痛35例,中度疼痛33例,重度疼痛18例。此外,接受巩膜扣带术的42例患者中,32例患者遭受了疼痛,占76.2%;接受玻璃体切除术的58例患者中,54例患者遭受了疼痛,占93.1%,巩膜扣带术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玻璃体切除术组,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遭受不同程度疼痛的86例患者中,9例有明显的角膜上皮损伤,11例出现高眼压,30例有明显的眼前节炎症反应(包括角膜KP,房水细胞阳性等),36例患者诉眨眼或眼球转动时异物感疼痛感明显,考虑是由缝线刺激引起。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不容忽视,应针对引起疼痛的原因采取措施,以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 玻璃体切除 疼痛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与玻璃体切除术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莉 沙翔垠 +4 位作者 杨瑞明 郑瑜 吴兴萍 邹湖涌 文晔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886-889,共4页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RRD45例(45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18例...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RRD45例(45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18例(18只眼)行巩膜扣带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并发症及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结果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提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5;χ2=0.417,P=0.519);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1,P=0.018);两组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前膜及视物变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31,0.011,0.234;P=0.176,0.915,0.628),两组在术后1个月仍存在视网膜下液者,B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2,P=0.000)。结论对于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PVR的RRD,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微创技术的发展使玻璃体切除术有成为治疗RRD主要术式的趋势,但巩膜扣带术仍然不失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 玻璃体切除 巩膜
原文传递
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谷萌 杨安怀 +1 位作者 陈震 许懋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6期504-505,共2页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果的评估指标包括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以及视功能是否提高。结果行单纯巩膜扣带环扎术的12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91.7%(11/12),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4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75%(3/4),但行2次手术后,术后8个月时随访,14例患者的16只眼达到100%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0.05以上有12只眼。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裂孔的位置和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来选择手术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视网膜脱离 巩膜 玻璃体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