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王曦 黄潇颖 +1 位作者 周言 郑政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5-259,共5页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SS-OCTA采用快速调谐的激光器和1050 nm的波长,穿透力更强,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进行无创深度分辨成像,加深了对多种眼部疾病(眼底病变、青光眼、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特征的认识。此外,SS-OCTA也可用于研究眼前节结构,如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度和密度、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变化等。该技术为眼科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就SS-OCTA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眼底血管造影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4 位作者 韦丁杨 陈丽 刘逸 李杰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Kappa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扫频源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金燕 霍倩倩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2-756,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诊断和治疗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是近年来发展出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SS-OCTA可以准确地观察不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诊断和治疗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是近年来发展出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SS-OCTA可以准确地观察不同层次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及黄斑和视盘的微循环情况,对DR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出了新理念,本文旨在对SS-OCTA在DR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鸽 杨洁 +3 位作者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脱离型孔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空气 硅油
下载PDF
应用超高速SS-OCTA定量评估DR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 戴维 +1 位作者 李永蓉 纪风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7-1532,共6页
目的:利用超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脉络膜毛细血管(CC)灌注密度(PFD)评估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3/12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受试者139例139... 目的:利用超高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脉络膜毛细血管(CC)灌注密度(PFD)评估不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3/12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受试者139例139眼:包括糖尿病患者115例115眼和对照组24例24眼。根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病变研究(ETDRS)标准对彩色视网膜图像进行DR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采用超高速SS-OCTA设备扫描以黄斑中央凹为中心3mm×3mm的区域,利用系统内置软件测量CC灌注面积,计算PFD,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CC的PFD与DR程度的相关性。结果:DR程度与CC血流灌注相关,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NPDR组中心凹CC的PFD减少9.358个单位(95%CI-18.484~-0.232,P=0.045),旁中心凹减少9.284个单位(95%CI-18.487~-0.090,P=0.048);NPDR合并DME组中心凹CC PFD减少18.173个单位(95%CI-28.583~-7.762,P=0.001),旁中心凹减少17.032个单位(95%CI-27.521~-6.544,P=0.002);PDR组中心凹CC PFD减少28.309个单位(95%CI-39.978~-16.640,P<0.001),旁中心凹减少25.841个单位(95%CI-37.597~-14.085,P<0.001)。结论:超高速SS-OCTA测量CC血流密度可以客观量化黄斑灌注,黄斑区CC血流灌注密度与DR严重程度相关,随着DR进展黄斑区CC灌注密度降低,未来纵向研究可阐明CC灌注与DR进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 脉络膜毛细血管 灌注密度
下载PDF
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对侧眼脉络膜参数比较研究
6
作者 肖蓓 宋艳萍 +2 位作者 闫明 叶娅 黄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眼科23例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23眼和19例PNV患者无症状对侧眼19眼,以及年龄与性别匹配的22例健康人22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CSC对侧眼组、PNV对侧眼组及健康眼组。三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UWF SS-OCTA成像检查及比较,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血流像素面积与目标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管腔体积与脉络膜血管及基质总体积的比值)。同时检查并比较各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涡静脉不对称扩张及吻合情况。结果三组人员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受试者涡静脉不对称扩张或吻合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C对侧眼组鼻上及鼻侧分区CVI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鼻下分区CVI及平均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在颞上、上方、鼻上、中心凹、颞下、平均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各分区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SC对侧眼组颞上及鼻上分区CT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及鼻下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上方、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从对侧眼角度侧面提供了CSC和PNV可能不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验证。CSC与PNV并非单眼疾病,而是单眼表现的双眼脉络膜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血管指数 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涡静脉
下载PDF
正常儿童脉络膜血管指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马娜娜 符爱存 +6 位作者 于世傲 黄聪聪 尚丽丽 常铭航 金学民 雷博 高莎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8-575,共8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评估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常儿童63人,测量其等效球镜度数、...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评估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常儿童63人,测量其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及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并以黄斑为中心,采用SS-OCT血管成像测量黄斑区CVI及脉络膜厚度(ChT),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VI。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VI与性别、眼轴长度、前房深度、ChT和瞳孔直径等参数的关系。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3个环区的CVI平均值分别为0.35±0.12、0.32±0.10和0.27±0.0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6,P<0.001),其中3个环区的CVI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环区和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鼻侧不同区域C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环区=11.60,P=0.001;F部位=12.02,P<0.05),其中内环区上方和鼻侧CVI值低于颞侧,外环区上方、颞侧和下方CVI值高于鼻侧,外环区上方CVI低于内环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ChT均是对应3个环区CVI的影响因素(均β=0.001,P<0.001)。瞳孔直径(β=0.034,P=0.038;β=0.040,P=0.003;β=0.024,P=0.011)和前房深度(β=0.097,P=0.034;β=0.097,P=0.013;β=0.061,P=0.032)均是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CVI的影响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斑中心凹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301(R 2=0.514,F=6.875,P<0.001);内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088×前房深度-0.307(R 2=0.603,F=9.870,P<0.001);外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135(R 2=0.601,F=9.781,P<0.001)。结论6~12岁正常儿童黄斑中心凹区的CVI较内环区和外环区高,且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均是鼻侧区域的CVI最低。ChT越厚的儿童,黄斑相对应的所有区域CVI越高;前房深度越深的儿童,内环区的CVI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 儿童 参考值 脉络膜血管指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相关因素 近视 脉络膜疾病
下载PDF
基于SS-OCTA视网膜及脉络膜形态结构研究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
8
作者 李鹏华 段俊国 《医师在线》 2023年第6期15-1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2月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收治确诊为湿性AMD的患...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2月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收治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35只眼(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健康者13例26只眼(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使用SS-OCTA测量两组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FRT)、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复合体小血管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SFR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CT及CVI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人相比,湿性AMD患者SFRT厚度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减少,SFCT及CVI无明显变化。SS-OCTA对AMD的进一步诊断、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正视儿童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9
作者 黄聪聪 符爱存 +7 位作者 于世傲 马娜娜 常铭航 尚丽丽 庞雪娜 金学民 雷博 孙广莉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315±55)(299±47)μm(F=2.77,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t=2.20,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不同区域)=19.20,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内环区)=8.15,P<0.001;F_(外环区)=43.11,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β=14.31,P=0.035;β=13.88,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β=264.60、335.87、463.22,均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β=233.96、306.93、429.25,均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β=18.32、17.56,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β=24.92、23.50,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β=10.71,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 正视儿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