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鳜病毒的共感染现象及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奇亚 陶建军 +2 位作者 黄晓红 李正秋 袁秀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3-478,共6页
借助细胞培养和电镜技术,揭示了鳜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SCSV)与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在草鱼鳍细胞(Grass carp fins,GCF)中共感染的现象。在筛选到敏感鱼类细胞系和建立了 鳜病毒体... 借助细胞培养和电镜技术,揭示了鳜球形病毒(Siniperca chuatsi spherical virus,SCSV)与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在草鱼鳍细胞(Grass carp fins,GCF)中共感染的现象。在筛选到敏感鱼类细胞系和建立了 鳜病毒体外增殖系统的基础上,取息典型病毒感染出血症的鳜组织,制备组织悬液,接种到GCF细胞中传代培养, 在攻毒后间隔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对攻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揭示两种形态的鳜病毒可在同一个GCF 细胞中增殖,并描述和分析了病毒复制引起感染细胞的超微病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鱼类重要病毒病害的发 生过程及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病毒 共感染 超微变化
下载PDF
酶法脱毛过程中毛根下部结构的超微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彦 何先祺 +1 位作者 李健民 石元和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1991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进行 TEM 观察发现:经过166蛋白酶处理,毛根皮质结构保持完整,毛的皮质细胞之间联结正常,无破坏迹象。毛根鞘细胞则正好从桥粒处两两相互分离,使细胞之间隙增大,结构松弛,细胞核区界限变得不明显,且呈一空腔,随着酶作用时间延长则... 通过进行 TEM 观察发现:经过166蛋白酶处理,毛根皮质结构保持完整,毛的皮质细胞之间联结正常,无破坏迹象。毛根鞘细胞则正好从桥粒处两两相互分离,使细胞之间隙增大,结构松弛,细胞核区界限变得不明显,且呈一空腔,随着酶作用时间延长则细胞被酶消解成为无结构物,使之经过机械作用而容易被除去。酶脱毛终了,已经观察不到基膜的线状结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 脱毛 毛根结构 超微变化 制革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者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利华 姚宏 +4 位作者 赵永和 朱华 邢豫明 冯忠堂 杨润祥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及生殖系统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4例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生殖系统进行了观察。结果 神经系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内... 目的 研究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及生殖系统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4例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生殖系统进行了观察。结果 神经系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内质网扩张、神经纤维数量减少、细胞器减少;免疫系统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胞浆成分减少,死亡细胞增多;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线粒体扩张,局部嵴断裂,内质网扩张;生殖系统表现为男性生精细胞减少,细胞器减少。女性未见卵泡结构。结论 海洛因滥用者的亚细胞超微结构呈急、慢性缺氧性变性、坏死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者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生殖系统 病理变化 透射电镜技术
下载PDF
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利华 朱华 +3 位作者 赵永和 邢豫明 冯忠堂 韩晓华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超微病理损害。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对 4例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进行观察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垂体腺细胞线粒体肿胀 ,嵴断裂 ,内质网扩张 ,神经内分泌细胞...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超微病理损害。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对 4例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进行观察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垂体腺细胞线粒体肿胀 ,嵴断裂 ,内质网扩张 ,神经内分泌细胞及神经内分泌颗粒减少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胞浆内细胞器减少 ;肾上腺皮质线粒体肿胀 ,可见多量溶酶体、脂滴、滑面内质网和脂褐素 ,可见髓鞘样结构 ;胰岛细胞神经内分泌颗粒丰富 ,可见脂质体退化 ,部分细胞内分泌颗粒稀少 ;睾丸和卵巢可见生殖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减少 ,胞内细胞器减少。对照组除偶见线粒体肿胀外 ,组织结构未见其它异常。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超微病理改变呈急、慢性缺氧性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者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病理变化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恒文 曾琳 +3 位作者 刘媛 龙在云 李应玉 伍亚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96-2397,T001,共3页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10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10-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10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10-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4针,实验分为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NGF(5mg/L共20μl)和生理盐水(20μ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MEP)损伤后30d观察,治疗组(5.8±1.7)ms,对照组(17.5±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P<0.05,t=43.5)。感觉电位(SEP)损伤后30d观察,治疗组(9.4±2.8)ms,对照组(19.1±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P<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坐骨神经离断 病理变化 神经营养因子 吻合术 运动功能 生理盐水
下载PDF
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4 位作者 周毅 陈孝跃 郭宇飞 刘兆宇 方鹏飞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8-354,共7页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newtypeviralenteritis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newtypeviralenteritis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感染 雏鹅 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 形态发生 宿主细胞 结构变化 病理变化
下载PDF
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肠黏膜超微病理变化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东 汤黎明 +3 位作者 李文 苏云普 张红卫 薛长贵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人芽囊原虫人工感染后对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方法将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一组为空白对照,其它四组分别经口感染104、204、304、404剂量的虫体。7天后处死动物,取回盲部,用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扫描电镜和透射... 目的探讨人芽囊原虫人工感染后对肠黏膜的损伤情况。方法将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一组为空白对照,其它四组分别经口感染104、204、304、404剂量的虫体。7天后处死动物,取回盲部,用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未发现虫体寄生,肠黏膜结构正常。感染104、204剂量的小鼠有少量的虫体寄生,黏膜上皮细胞破损,部分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局部水肿,嵴排列紊乱。感染304、404剂量的小鼠可见有大量虫体侵入肠黏膜,黏膜上皮细胞破损严重,呈网状,蜂窝状,并有成片的肠黏膜脱落。线粒体膜开始溶解,嵴断裂、扭曲、黏连,呈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囊泡变,黏膜表面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融合。结论人芽囊原虫对回盲部肠黏膜有损伤作用,且与感染剂量有关,随感染剂量的增加病理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芽囊原虫 病理变化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利华 朱华 +4 位作者 姚宏 赵永和 邢豫明 冯忠堂 杨润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2期29-31,共3页
应用透射电镜对4例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基底节和延髓进行观察。探讨了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脑区神经细胞呈急、慢性缺氧性变性、坏死,神经纤维数量减少,髓鞘变性、崩解,神经细胞胞浆内线... 应用透射电镜对4例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基底节和延髓进行观察。探讨了海洛因成瘾者中枢神经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脑区神经细胞呈急、慢性缺氧性变性、坏死,神经纤维数量减少,髓鞘变性、崩解,神经细胞胞浆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及细胞器减少。认为海洛因对中枢神经系统超微结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者 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变化 透射电镜 海马 基底节
下载PDF
毒鼠强中毒实质性器官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朱传红 刘良 +1 位作者 刘艳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大鼠实质性器官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染毒,制作大鼠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提取大鼠的脑皮质、脑干桥脑部、心、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大鼠实质性器官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染毒,制作大鼠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提取大鼠的脑皮质、脑干桥脑部、心、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不同浓度的毒鼠强可对心肌细胞、脑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肝细胞造成一定损伤,而对肾、脾组织细胞损伤不明显。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结构模糊,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扩张水肿,且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脑干桥脑部可见多处弥散性软化灶,神经细胞核溶解,神经纤维细胞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间隙出现,脑干损伤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心肌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线粒体弥漫性崩解或肿胀、肌丝断裂溶解、肌溶灶普遍存在等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肝细胞表现弥漫性肿胀,细胞模糊,肝窦狭小,内皮细胞肿胀,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糖原含量减少,与中毒剂量和时间均呈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心、肝可能为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鼠强中毒 变化研究 器官组织 剂量-反应关系 实质性器官 病理变化 组织细胞损伤 心肌细胞坏死 不同浓度 结构模糊 细胞肿胀 脑神经细胞 神经元细胞 神经细胞核 线粒体 中毒模型 生理盐水 健康大鼠 病理观察 神经纤维
下载PDF
不同时程吗啡给药大鼠部分脑区超微病理变化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华 李利华 +3 位作者 杨举伦 蔡琳 赵永和 瞿永强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超微病理结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L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进行观察,并与空...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超微病理结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L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进行观察,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部分神经细胞肿胀或固缩,神经毡灶性水肿,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分离,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轴突、树突灶性水肿,细胞器稀疏,突触小泡密集并向活性区聚集。空白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变化 时程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吗啡依赖 相关脑区 给药 神经纤维髓鞘 线粒体肿胀 多聚核糖体 退行性改变 结构变化 大鼠模型 透射电镜 细胞肿胀 突触小泡 神经细胞 对照组 豆状核 杏仁核 神经毡 内质网 细胞器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者免疫系统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11
作者 李利华 朱华 +2 位作者 冯忠堂 赵永和 邢豫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2期26-28,共3页
应用透射电镜对4例海洛因成瘾者脾脏、淋巴结和胸腺进行观察。探讨了海洛因成瘾者免疫系统超微病理损害。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核内假包涵体形成;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多见细胞凋亡,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核内假包涵体形成;... 应用透射电镜对4例海洛因成瘾者脾脏、淋巴结和胸腺进行观察。探讨了海洛因成瘾者免疫系统超微病理损害。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核内假包涵体形成;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多见细胞凋亡,胞浆内细胞器减少,核内假包涵体形成;胸腺T淋巴细胞胞浆内线粒体肿胀,胞浆成分少,核异染色质少。认为海洛因成瘾者免疫系统存在萎缩和退行性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者 免疫系统 病理变化 脾脏 胸腺 透射电镜
下载PDF
鸭肿头出血症病毒强毒的致病性及感染组织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舍郁 朱德康 +4 位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沈婵娟 李传峰 张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17-1023,共7页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mL和10^-6.4/0.2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 人工感染 鸭胚 雏鸭 致病性 病理变化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及超微病理变化
13
作者 沈玲 张林 +1 位作者 张新年 王丹薇 《交通医学》 1995年第3X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病理变化 肝细胞 光面内质网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南京市 慢活肝 枯否氏细胞 病理改变 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雏鸭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伟 仇铮 +1 位作者 刘明 郑世民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1-648,共8页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天,RT-PCR结果显示,雏鸭各个实质器官内均有AIV分布,但不同组织无论病毒出现时间,还是病毒的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脏和胰脏,检出病毒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显微病理学结果显示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或溶解;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核固缩变形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具有广泛的组织细胞嗜性,其中,肝脏和胰脏是该株AIV复制的主要靶器官,AIV诱导呼吸器官和免疫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可能是H5N1亚型AIV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雏鸭 组织器官 病理变化 病毒抗原分布
原文传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SJ株(天津分离株)感染仔猪的病理学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丁伯良 桑传兰 +3 位作者 鄢明华 李秀丽 王英珍 黄金海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6-459,共4页
选用10~15日龄健康仔猪20头,随机分为攻毒组(15头)与对照组(5头),攻毒组滴鼻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J株,3 mL/头;对照组滴鼻接种无PRRSV的细胞培养物,3 mL/头。攻毒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水肿、打喷嚏、呼吸急促、嗜睡、... 选用10~15日龄健康仔猪20头,随机分为攻毒组(15头)与对照组(5头),攻毒组滴鼻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J株,3 mL/头;对照组滴鼻接种无PRRSV的细胞培养物,3 mL/头。攻毒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水肿、打喷嚏、呼吸急促、嗜睡、体温略升高。攻毒组与对照组在试验开始后24 h、7 d、14 d、21 d、28 d分别剖杀3头和1头仔猪,采集肺、脾、肾、扁桃体及各部位淋巴结作免疫组化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迅速采集肺组织,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试验结果表明,PRRSV SJ株主要感染仔猪的肺脏与脾脏。免疫组化观察,攻毒后24 h^7 d,肺门淋巴结和扁桃体PRRSV抗原阳性反应最强;攻毒后14~28 d,脾脏PRRSV抗原阳性反应最强。攻毒后14~28 d,显微病变可见肺组织发生弥漫性、局灶性或间质性肺炎,肺泡隔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而明显增厚。超微病变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中单核细胞增生,核孔消失,核内有异染色质聚集,Ⅱ型肺泡细胞高度变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仔猪 免疫组化 变化 超微变化
下载PDF
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对小鼠脏器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川 殷中琼 +3 位作者 魏琴 贾仁勇 戴书俊 卢洪可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84-1589,共6页
选择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试验组给予1,8-桉叶油素(21.38、64.15、192.45mg/kg),对照组给予0.5%吐温-80,连续灌胃90d,建立亚慢性中毒模型。灌胃期结束后,剖杀小鼠,采集各组小鼠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 选择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试验组给予1,8-桉叶油素(21.38、64.15、192.45mg/kg),对照组给予0.5%吐温-80,连续灌胃90d,建立亚慢性中毒模型。灌胃期结束后,剖杀小鼠,采集各组小鼠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光镜下,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主要引起小鼠肝脏、肾脏和睾丸组织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电镜下,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睾丸生精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模糊、部分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断裂;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核周间隙增宽。精子细胞顶体囊泡异常,细胞膜失去连续性。结果表明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的靶器官为肝、肾和睾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桉叶油素 亚慢性中毒 小鼠 病理组织学 超微变化
原文传递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on the Silver-stained Nucleolar Cycle of Physarum polycephalum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宪录 焦明大 +2 位作者 王晓光 宋朝霞 郝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680-685,共6页
The dynamic changes of nucleolar ultrastructure in the cell cycle of 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 were studied by an en bloc silver-stain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cleolus was large in size and situated ... The dynamic changes of nucleolar ultrastructure in the cell cycle of 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 were studied by an en bloc silver-stain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cleolus was large in size and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nucleus in late G(2)-phase, and the fibrillar centers, 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s and granular components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nucleolus. During prophase, the nucleolus moved towards the periphery of the nucleus and in late prophase disintegrated near the nuclear envelope. in metaphase, the disintegrated nucleolar components were dispersed in masses and located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hromosomal region of the nucleus. No specifically silver-stained area and argentophilic protein sheath were observed on the chromosomes, but there were some big dispersed silver particles within the chromosomes. During telophase the nucleolar components moved towards the two poles along with the chromosomes and co-existed with the decondensing chromatin in daughter nuclei. The nucleolar components then gradually converged with one another and separated from the chromatin. A big nucleolus was formed in the nucleus about 120 mi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mi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arum polycephalum silver-stained nucleolus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下载PDF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Vascular Cambium in Shoots of Populus tomentosa 被引量:1
18
作者 殷亚方 姜笑梅 崔克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11期1268-1277,共10页
Wood is the product of cambial activity in trees, and the seasonal activity style of cambium directly influences wood biomass production,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va... Wood is the product of cambial activity in trees, and the seasonal activity style of cambium directly influences wood biomass production,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vascular cambium activity of Populus tonientosa Carr. planted in Beijing area were examined in shoot tissues collected during 15 months by mean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Before xylem mother cells reactivated completely, the dividing fusiform cells in cambium and new phloem cells had 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itiation of cambial activity may be related to the bud sprouting and the young leaf growth in shoots. More details about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cambial cells at the onset of cambial activity have been gained. When the large vacuole in active cambial cells divided into smaller ones during the dormant phase, proteinaceous material that disappeared in active cambial cells refilled many of these small vactioles. In addition, lipid droplets and starch granules had the same cycles as proteinaceous material. The plasmalemma invaginations of fusiform cells were observed not only in active phase but also in dormancy. The endomembrane system consisting of nuclear membran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dictyosomes and their secretory vesicles, changed in form and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phases during a cycle and performed important roles at the onset of active cambium and during the wall formation process of secondary xylem cells. The tangential walls remained relatively thin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the radial walls thickened markedly when the cambium was dorma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dormancy to activity, a partial autolysis occurred in the radial walls of the cambial cells, especially at the cell wall junctions. A notable feature of the cells at the onset of cambial activity was the thinning of the radial wa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cambium ULTRASTRUCTURE endomembrane system cell wall seasonal changes Populus tomentosa
下载PDF
人类病毒性肿瘤——传染性软疣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19
作者 洪涛 庞其方 周静仪 《微生物学报》 CAS 1963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人类的良性皮肤赘瘤。有关本病病原的性质曾有过许多研究,其病毒性病因也早已确定。但有关本病的病毒和受侵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还不多,而且意见仍不一致。近年来由于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注...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人类的良性皮肤赘瘤。有关本病病原的性质曾有过许多研究,其病毒性病因也早已确定。但有关本病的病毒和受侵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还不多,而且意见仍不一致。近年来由于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注意,传染性软疣再次被列入研究的内容。由于大量动物病毒性肿瘤的发现,病毒可以引起某些动物肿瘤的问题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但是病毒引起肿瘤的机转,尤其是肿瘤病毒与一般传染性病毒之间的区别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浆 核浆 受染 致密 细胞质 胞核 人类 病毒性 核膜 核被膜 病毒包涵体 类病毒 电镜 病变 薄切片机 病理变化 空泡 电子显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Ultrafine Particles in ER Fluids
20
作者 张少华 夏国栋 魏宸官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1998年第4期395-399,共5页
Aim To obtain a kind of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ind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ethods A new type of dispersed phase── composite ultrafine particle... Aim To obtain a kind of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ind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ethods A new type of dispersed phase── composite ultrafine particles (UFP) was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microemulsion, which was used to mix with silicon oil. aam electroinduced stress and apparent viscosity of the ER fluids with three different volume fractions were test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electric fields and shear rates. Results A series of systematic tests show that the new type of ER fluids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30% possesses obvious ER effect. Conclusion The double layers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R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rheology ultrafine particles double layers pola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