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
2
1
作者
廖选
陈嘉文
+4 位作者
黄苏
梁俊贤
李升红
肖丽玲
刘宏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6-803,共8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能力。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10例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髂腰部脂肪抽吸术患者的废弃脂肪组织,均为女性,年龄20~35岁,利用不同直径的抽脂针和不同大小侧孔的脂肪抽...
目的比较3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能力。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10例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髂腰部脂肪抽吸术患者的废弃脂肪组织,均为女性,年龄20~35岁,利用不同直径的抽脂针和不同大小侧孔的脂肪抽吸器械分别各获取10 ml颗粒脂肪(n=10)、10 ml微粒脂肪(n=10)及10 ml超微粒脂肪(n=10)。酶消化法分离提取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分析3种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的差异,XTT法检测其增殖生长能力,体外细胞创伤模型观察其迁移能力,成脂、成骨诱导实验分析比较其多向分化能力。实验数据以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值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颗粒脂肪、微粒脂肪、超微粒脂肪中ADSCs含量分别为(4.23±0.37)×10^5、(2.29±0.33)×10^5和(1.56±0.16)×10^5,颗粒脂肪中含量最高,其次为微粒脂肪,超微粒脂肪中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533,P<0.001)。XTT法结果示第1和第2代颗粒脂肪中ADSCs增殖能力最高,其次为微粒脂肪,而超微粒脂肪的增殖能力最低,3组间吸光度值呈时间依赖性增长;第3代3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细胞创伤模型显示第1代颗粒脂肪ADSCs迁移能力最好,其次为微粒脂肪,而超微粒的迁移能力最弱,3组间0、12、24 h创面剩余面积比较,F=306.370、1409.907,P值均<0.001;第2代起各组ADSCs迁移能力逐渐自我修复,12 h迁移能力与第1代相似(F=11.410,P<0.001),而24 h迁移能力则无明显差异(F=0.070,P=0.933)。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显示第1代颗粒脂肪和微粒脂肪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比超微粒脂肪强(F=523.532、620.022,P值均<0.001),第2代起则无明显变化(F=2.144、0.866,P=0.137、0.432)。结论超微粒脂肪在脂肪组织抽取的过程中,物理切割等因素会对ADSCs的产量及活性造成影响。而在培养、传代的过程中,其细胞活性、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分化能力均可以通过其自我修复,达到与颗粒脂肪或微粒脂肪相近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颗粒
超微粒脂肪
脂肪
来源干细胞
增殖
分化
迁移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
2
1
作者
廖选
陈嘉文
黄苏
梁俊贤
李升红
肖丽玲
刘宏伟
机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
出处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6-80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1563)
广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508020253,201300000091)
+1 种基金
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科研培育专项基金(20173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1619350)
文摘
目的比较3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能力。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10例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髂腰部脂肪抽吸术患者的废弃脂肪组织,均为女性,年龄20~35岁,利用不同直径的抽脂针和不同大小侧孔的脂肪抽吸器械分别各获取10 ml颗粒脂肪(n=10)、10 ml微粒脂肪(n=10)及10 ml超微粒脂肪(n=10)。酶消化法分离提取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分析3种脂肪来源血管基质成分的差异,XTT法检测其增殖生长能力,体外细胞创伤模型观察其迁移能力,成脂、成骨诱导实验分析比较其多向分化能力。实验数据以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多组样本均值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颗粒脂肪、微粒脂肪、超微粒脂肪中ADSCs含量分别为(4.23±0.37)×10^5、(2.29±0.33)×10^5和(1.56±0.16)×10^5,颗粒脂肪中含量最高,其次为微粒脂肪,超微粒脂肪中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533,P<0.001)。XTT法结果示第1和第2代颗粒脂肪中ADSCs增殖能力最高,其次为微粒脂肪,而超微粒脂肪的增殖能力最低,3组间吸光度值呈时间依赖性增长;第3代3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细胞创伤模型显示第1代颗粒脂肪ADSCs迁移能力最好,其次为微粒脂肪,而超微粒的迁移能力最弱,3组间0、12、24 h创面剩余面积比较,F=306.370、1409.907,P值均<0.001;第2代起各组ADSCs迁移能力逐渐自我修复,12 h迁移能力与第1代相似(F=11.410,P<0.001),而24 h迁移能力则无明显差异(F=0.070,P=0.933)。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显示第1代颗粒脂肪和微粒脂肪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比超微粒脂肪强(F=523.532、620.022,P值均<0.001),第2代起则无明显变化(F=2.144、0.866,P=0.137、0.432)。结论超微粒脂肪在脂肪组织抽取的过程中,物理切割等因素会对ADSCs的产量及活性造成影响。而在培养、传代的过程中,其细胞活性、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分化能力均可以通过其自我修复,达到与颗粒脂肪或微粒脂肪相近的水平。
关键词
脂肪
颗粒
超微粒脂肪
脂肪
来源干细胞
增殖
分化
迁移
Keywords
Granular fat
Nanofa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Migration
分类号
R3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种不同颗粒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能力的比较
廖选
陈嘉文
黄苏
梁俊贤
李升红
肖丽玲
刘宏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