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50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新华 张淑霞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94-195,共2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诊断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灵敏性、准确性。方法将50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心电图组和超声心动图组,比较确诊、漏诊、误诊率及对心肌梗死定位、并发症的检测和评估。结果超声心动图组确诊率(8...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诊断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灵敏性、准确性。方法将50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心电图组和超声心动图组,比较确诊、漏诊、误诊率及对心肌梗死定位、并发症的检测和评估。结果超声心动图组确诊率(84%)明显高于心电图组(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不仅能对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迅速作出准确诊断,还能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心肌受损程度、心肌存活性、左心功能、机械并发症,超声心动图组诊断方法优于心电图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急性 声心动图 心电图
下载PDF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和心电图表现(二)--心电图表现、电生理机制和临床诊断要点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勇娟 葛海燕 李忠杰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2期130-136,共7页
1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和发生机制 1.1 Q-TC间期延长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Q-TC间期是动作电位复极期的外向离子流(主要为钾电流Iks、Ikr )减少和(或)内向离子流(钠、钙电流)增加,从而导致A PD延长。其机制可能与... 1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和发生机制 1.1 Q-TC间期延长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Q-TC间期是动作电位复极期的外向离子流(主要为钾电流Iks、Ikr )减少和(或)内向离子流(钠、钙电流)增加,从而导致A PD延长。其机制可能与局部心外膜温度下降、阻抗变化、局部酸中毒和钠内流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电图表现 电生理基础 电生理机制 临床诊断 Q-TC间期延长 细胞 动作电位复极
下载PDF
ST-T轻度改变揭示超急性期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慧 于亚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39-43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STI 心电图诊断 持续性胸闷 心肌酶谱 窦性心律 aVF AVL
下载PDF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和心电图表现(一)——心肌细胞电生理基础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勇娟 李忠杰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阻塞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生的急性心肌缺血。因心肌缺血发生在很早期,其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十分微小且不典型,因此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的识别也变得十分不易。时间就是心肌,体表心电图其简便...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阻塞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生的急性心肌缺血。因心肌缺血发生在很早期,其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十分微小且不典型,因此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的识别也变得十分不易。时间就是心肌,体表心电图其简便、快捷和高度特异性是其他检查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正确识别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对临床及时有效地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改善患者预后和节约医疗成本意义重大。本文现就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心电向量和相关的心电图表现作一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电图表现 电生理基础 心肌细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阻塞 心电图变化
下载PDF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1例分析
5
作者 王超英 陈咏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3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急性心肌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中医证型与血浆HCY、LDL-C的关系
6
作者 张玲端 王颖 《中国中医急症》 2009年第7期1105-1106,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将184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阳虚寒凝四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与健康...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将184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阳虚寒凝四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气滞血瘀型血浆HCY及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气滞血瘀型血浆HCY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异常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血浆HCY及LDL-C水平显著增高且呈正相关可作为中医证型气虚血瘀型的辨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心肌急期 中医证型 血脂
下载PDF
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转运
7
作者 张秀兰 马光山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492-492,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转运 2004年6月 急性心肌 院前急救处理 2002年 院前抢救 并发症
下载PDF
巨R型ST段抬高与超急性期心肌梗死 被引量:2
8
作者 吕英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29-22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ST段抬高 R型 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 严重心律失常 振幅增高 主要表现
下载PDF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符合de Winter ST-T改变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玲玲 唐士敏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9-150,共2页
心电图能快速、简便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就可以发生改变,此时心肌酶学可能还尚未升高。本文报道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de-winter改变一例,此种心电图改变出现于前降支完全或次全闭塞的早期,在临床上比... 心电图能快速、简便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就可以发生改变,此时心肌酶学可能还尚未升高。本文报道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de-winter改变一例,此种心电图改变出现于前降支完全或次全闭塞的早期,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WINTER 心电图 急性心肌 非ST段抬高型心肌
下载PDF
低血钙导致超急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晁红民 《黑龙江医学》 2007年第5期398-399,共2页
关键词 急期急性心肌 低血钙 急性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痉挛 特殊心电图 急性
下载PDF
11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及早期不典型心电图分析
11
作者 刘友知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5期265-265,共1页
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电图可出现典型的、据此可以作出诊断的变化。但在超急性期病理性Q波尚未出现,心电图诊断有一定难度。分析其超急性期心电变化规律对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975年Schamiroth提出AMI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理论之后... 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电图可出现典型的、据此可以作出诊断的变化。但在超急性期病理性Q波尚未出现,心电图诊断有一定难度。分析其超急性期心电变化规律对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975年Schamiroth提出AMI早期超急性损伤期理论之后,对其心电图改变有了较统一的认识。有如下表现:(1)急性损伤阻滞:①对应梗死导联的R波升肢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不典型心电图 R波切迹 T波 伪性改善 R波振幅 病理性Q波 导联轴 类本位 心电变化
下载PDF
易于漏诊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进展
12
作者 梁坚 孙中波 +1 位作者 陈晓婕 黄燕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2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关键词 漏诊 急性心肌 诊断进展 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 急期急性心肌 AMI 等位性Q波 预激综合征并发症
下载PDF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周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83-85,共3页
分析研究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病程在2h以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病程>2h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 分析研究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病程在2h以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病程>2h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连续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心电图阳性改变及效能指标,观测观察组患者ST抬高情况心电图诊断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心电图的阳性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数据更高(P<0.05);ST段和T波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比Q波高;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阳性变化率明显高于ST段未抬高的心肌梗死(P<0.05)。结论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诊断出患者的病情状态,为后期治疗提供了巨大帮助,有利于促进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值得广泛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心肌急性 诊断
下载PDF
以上腹痛为表现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丹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1期84-85,共2页
患者男,41岁,因上腹痛3 h余,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1 h余入院。心肺复苏后常规心电图检查示:QRS波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除V4导联外,其余导联QRS波均与其后ST-T波融合呈一个大R波,R-R间期不规则。部分大R波类似墓碑状,但不典型。心肌酶... 患者男,41岁,因上腹痛3 h余,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1 h余入院。心肺复苏后常规心电图检查示:QRS波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除V4导联外,其余导联QRS波均与其后ST-T波融合呈一个大R波,R-R间期不规则。部分大R波类似墓碑状,但不典型。心肌酶谱检查示: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酸激酶增高,肌钙蛋白I弱阳性。经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上腹痛 急性心肌 室性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溶栓治疗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完全复原12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晓宁 《中国实用医刊》 2009年第5期66-66,共1页
目的观察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与溶栓时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胸痛及其他临床症状迅... 目的观察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与溶栓时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胸痛及其他临床症状迅速消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CK—MB峰值提前至14h内。结论若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0min内静脉溶栓,有望使病人心电图完全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急性心肌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16
作者 于德爱 宋会伟 《医学信息》 2020年第10期157-158,共2页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超早期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超早期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凝血功能指标、再通率、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前后PT、TT、FIB、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PT、TT、FIB、APTT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AMI疗效确切,临床不良反应少,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可实现良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诊溶栓 早期急性心肌
下载PDF
左房黏液瘤——急性胸痛伴晕厥的病案讨论
17
作者 杨中苏 那开宪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第4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左房黏液瘤 思考病案 病案讨论 急性胸痛 急性心肌 心电图特点 晕厥 胸前导联
下载PDF
伴巨大高耸T波的肥厚型心肌病1例
18
作者 陶迎东 张亚玲 孙艳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 T波高耸 急性心肌 心电图示 呼吸困难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诊断 动态观察
下载PDF
早期复极综合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17期190-191,共2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但在临床心电图中易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等,故近年来引起临床及心电图医师的重视,如诊断错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很重...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但在临床心电图中易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等,故近年来引起临床及心电图医师的重视,如诊断错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心电图诊断及鉴别诊断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早期复极综合征 急性心肌 急性心包炎 变异型 心绞痛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 chron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model in rabbit 被引量:4
20
作者 Cang-Song XIAO Chang-Qing GAO Li-Bing LI Yao WANG Tao ZHAO Wei-Hua YE Chong-Lei REN Zhi-Yong LIU Yang W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a cost-effective and reproducible procedure for induction of chron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in rabbits. Metho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as induced in 35 rabbits via conc...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a cost-effective and reproducible procedure for induction of chron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in rabbits. Metho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as induced in 35 rabbits via concomitant liga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coronary artery and the circumflex (Cx) branch at the middle portion. Development of AMI was co n-firmed by ST segment elevation and akinesis of the occluded area. Echocardiography, pathological evaluation, and agar i n-tra-chamber casting were utilized to validate the formation of LVA four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pressure (LVESP) and diastolic pressure (LVEDP) were measured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four weeks after ligation. D i-mensions of the ventricular chamber, thickness of the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IVS)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LVPW)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LVEDV) and systolic volume (LVESV), and ejection fraction (EF) were recorded by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Thirty one (88.6%) rabbits surviv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6 of them developed aneurysm (83.9%). The mean area of aneurysm was 33.4% &#177; 2.4% of the left ventricle. LVEF markedly decreased after LVA formation, whereas LVEDV, LVESV and the thickness of IVS as well as the dimension of ventricular chamber from apex to mitral valve annulu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VESP immediately dropped after ligation and recovered to a small extent after LVA formation. LVEDP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after ligation till LVA formation. Areas in the left ventricle (LV) that underwent fibrosis included the apex, anterior wall and lateral wall but not IVS. Agar intra-chamber cast showed that the bulging of LV wall was prominent in the area of aneurysm. Conclusions Ligation of LAD and Cx at the middle portion could induce develo pment of LVA at a mean area ratio of 33.4%&#177;2.4%which involves the apex, anterior wall and lateral wall of the 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tt ventricular aneurysm Animal model RABBIT Intra-chamber ca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