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晓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32,共8页
自笛卡尔创立现代形而上学以来,首先体会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并把它道说出来的是费尔巴哈。他以"感性"的存在论纲领与超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并把对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仅... 自笛卡尔创立现代形而上学以来,首先体会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并把它道说出来的是费尔巴哈。他以"感性"的存在论纲领与超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并把对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仅只与"作为神学的哲学"处于外部对立中,所以它最终又复归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中去了。就最终结果而言,施蒂纳以及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命运大抵也是如此。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核心之点是"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由于它彻底洞穿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即意识的内在性),所以不仅整个地改变了存在论设定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而且为对超感性世界神话学(即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马克思而言,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科学"都是从其深刻的存在论革命发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存在论 超感性世界 神话学 意识形态批判
下载PDF
审美的超感性与即感性以及艺术的品性
2
作者 杨春时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49,113,共5页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从而体现了审美的本质。同时,审美的两重性也产生了文艺的雅俗之别,两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应充分尊重两者的自身规律,不可过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超感性 感性 艺术品性
下载PDF
超感性世界的本质特性
3
作者 朱灏 曾祥云 《兵团党校学报》 2017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尽管超感性世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但其同样不是一个纯粹想象中的虚幻世界,其不是现存的却是现实的,尽管其时刻都离不开感性世界,却又竭力试图超脱感性世界而独自实现永恒的自我持存,在其所闪耀的虚假永恒光芒下,遮蔽的是其试图不... 尽管超感性世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但其同样不是一个纯粹想象中的虚幻世界,其不是现存的却是现实的,尽管其时刻都离不开感性世界,却又竭力试图超脱感性世界而独自实现永恒的自我持存,在其所闪耀的虚假永恒光芒下,遮蔽的是其试图不让人察觉的种种特质。如果说阶级性是超感性世界的本质,虚伪性是超感性世界的特质,颠倒性是超感性世界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同一性则是其所幻想建立的理想世界。超感性世界的种种特征决定了理性的僭越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而这种僭越不仅仅是不合理的,更是充满危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感性世界 自我 统治
下载PDF
超感性世界理论研究综述
4
作者 朱灏 曾祥云 《实事求是》 2017年第6期51-55,共5页
超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如同一对命运双生子,因而对超感性世界概念的理解关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进而影响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然而学界目前对其直接研究并不多,其有望在将来成为学术生长热点。在此,本文就其研究价值、... 超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如同一对命运双生子,因而对超感性世界概念的理解关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进而影响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然而学界目前对其直接研究并不多,其有望在将来成为学术生长热点。在此,本文就其研究价值、理论历史和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感性世界 感性世界 实践
下载PDF
超感性世界的逻辑支撑——一种二元化的结构关系
5
作者 朱灏 曾祥云 《甘肃理论学刊》 2017年第4期109-113,共5页
依据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超感性世界的关键是依托一种二元化的结构所形成的统治关系,不论是通过理性、信仰亦或道德甚至科学,无论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信仰与理性、迷信与科学;生活与理想、现存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理... 依据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超感性世界的关键是依托一种二元化的结构所形成的统治关系,不论是通过理性、信仰亦或道德甚至科学,无论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信仰与理性、迷信与科学;生活与理想、现存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其本质不过一丘之貉。由于超感性世界源自这种狭隘的对立,其力量来自统治性的二元关系,整个世界为其所撕裂而不可弥合,其在今天愈演愈烈,并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所轻易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感性世界 二元化结构 统治
下载PDF
超感性世界的当代镜像——消费社会的繁荣与超感性世界的终结
6
作者 朱灏 曾祥云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98-104,共7页
伴随世界历史的发展,虚无主义并没有摧毁超感性世界,相反,依托资本的不断革新,超感性世界呈现出所谓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然而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表象之下,所遮掩的本质是:非理性主义是理性主义的真正完成,女权主义是男权主义的最后完成,后... 伴随世界历史的发展,虚无主义并没有摧毁超感性世界,相反,依托资本的不断革新,超感性世界呈现出所谓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然而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表象之下,所遮掩的本质是:非理性主义是理性主义的真正完成,女权主义是男权主义的最后完成,后现代是现代性的最终完成,"性感"的消费社会是超感性世界的彻底完成。这意味着,超感性世界再也无力维持而不得不借助感性的外壳苟延残喘,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狂暴的欢愉必将有狂暴的结局。"消费社会正是超感性的彻底完成,也是最后的狂欢和最后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感性世界 理性 感性力量 消费社会
下载PDF
论超感性世界的起源与终结——读《启蒙辩证法》
7
作者 朱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34-39,共6页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理性与神话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因此理性的超感性世界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由于理性的核心被解读为"自我持存",即为了实现永恒的存在而进行自我束缚与自我异化,所以超感性世界的...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理性与神话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因此理性的超感性世界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由于理性的核心被解读为"自我持存",即为了实现永恒的存在而进行自我束缚与自我异化,所以超感性世界的核心也是自我持存。超感性世界的瓦解意味着僭越的理性之真正归位。然而,终结超感性世界的任务既要靠历史唯物主义对理性真谛的真正揭示,更需要共产主义的现实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理性 神话 超感性世界 自我持存 共产主义
下载PDF
感性形象与超感性意义的直接合一
8
作者 赵宗泽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42-43,共2页
随着心理学发展的逐渐成熟,对直觉的认识也日益趋向一致。这显然为艺术直觉的研究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审美直觉的发生看似一闪而过,实则其内部有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 审美直觉 感性形象 超感性意义 审美形象
下载PDF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 被引量:4
9
作者 劳承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9-139,共11页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道德的象征 学科形态 感性 超感性 道德目的论
下载PDF
康德“自然天体史”视野中的先验哲学与美学——由“原初物质”至“道德神学”之目的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劳承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30,共15页
康德先验哲学的最大秘密是"现象—物自身"二重关联结构中的物自身。这在第三批判导论中又称为"超感性基体",它是自然界与人界背后之隐秘物。康德在自然天体史理论的大视野中,揭示了从"原始物质"(世界最... 康德先验哲学的最大秘密是"现象—物自身"二重关联结构中的物自身。这在第三批判导论中又称为"超感性基体",它是自然界与人界背后之隐秘物。康德在自然天体史理论的大视野中,揭示了从"原始物质"(世界最高智慧的设计与安排)开始,途经目的论之大系统,以道德神学为归宿的"超感性基体"及其演化之全程。故"现象"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的物化显象;"物自身"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之设计师,也就是原初物质"造化"智慧之本身。"自然天体史理论—大千自然界(含人界)目的论—道德神学",是康德先验哲学跨越亘古时空的三级跳。其中,开端环节(自然天体史理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往往被论者忽视,故缺少康德自然天体史之大视野是无法读懂第三批判的,乃至于无法读懂整个批判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初物质 最高智慧 超感性基体 目的论 道德神学
下载PDF
从“做的哲学”谈文人音乐传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瑾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7-41,共5页
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文人音乐强调修身养性功能就是典型。诸如"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移情"、"素琴实践"、"自况"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这些表现体现了... 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文人音乐强调修身养性功能就是典型。诸如"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移情"、"素琴实践"、"自况"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这些表现体现了超感性和超主体性的特点。相关文献中的许多文辞源于实践又导向实践,也体现了"做的哲学"精神。挖掘这种哲学精神,对中华美学的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当代音乐研究、民间传统和教育实践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的哲学 文人音乐 自况 超感性 主体性 归一返道
下载PDF
经纬交织铸文化 工艺传承育品行——安溪县第二十小学竹藤编特色的校本实践
12
作者 陈育全 苏巧丽 《新教师》 2019年第11期25-26,共2页
校本实践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凸显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鲁洁教授《德育论著精要》中提到:生活论的道德观认为,道德、道德的意义不能到远离生活实践的、超感性的第一世界中去寻找,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去领会。
关键词 校本实践 工艺传承 德育 经纬交织 办学特色 安溪县 办学宗旨 超感性
下载PDF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3,共6页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者具有魅力。艺术品之超越有限物的特点 ,还能使它在不同观赏者那里和在不同时代的人那里不断更新、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和含义。本文所强调的超越有限 ,不止于超越感性的东西 ,以表现典型概念 ,而且更着重于超越作为感性物与理性物相统一的有限在场者以显现无限的不在场者 ,这不在场者也是感性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越有限 无限 感性 超感性
原文传递
审美认知:美学研究的第二条路径——康德《判断力批判》新解读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志宏 张蕊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有史以来的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柏拉图开辟的本体论路径,已被事实和逻辑证明是不可行的;另一条是康德开辟的鉴赏判断(审美认知)路径,不是追问"美是什么",而是追问人以怎样的心灵机能把事物看成美的。虽然康德... 有史以来的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柏拉图开辟的本体论路径,已被事实和逻辑证明是不可行的;另一条是康德开辟的鉴赏判断(审美认知)路径,不是追问"美是什么",而是追问人以怎样的心灵机能把事物看成美的。虽然康德美学在当时没能彻底解决美学基本问题,但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显现出了充分的合理性、可行性,具有光明的前景。康德推想的"超感性基体"概念已经触及审美和人类认知活动的深层结构,其判断力中的"先验"概念应是指当下知识经验之前的经验,不是与人类认知经验完全无关的"先天"存在。将康德美论的哲学化表述加以科学化的注解,可以完整揭示人类审美认知活动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感性基体 先验 认知模块 认知美学 审美认知
原文传递
认知模块说:美学科学化阐释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志宏 王延惠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年第4期72-81,128,共11页
审美认知路径在现代脑科学促进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发现了事物及其形式与大脑神经系统中认知模块之间的对应匹配关系。认知模块是在事物功利价值的中介作用下由脑内知觉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连接而成的结构体,对外连接着客观事物的形式信息... 审美认知路径在现代脑科学促进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发现了事物及其形式与大脑神经系统中认知模块之间的对应匹配关系。认知模块是在事物功利价值的中介作用下由脑内知觉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连接而成的结构体,对外连接着客观事物的形式信息,对内连接着身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能够一见到相应的事物形式就直觉地产生美感。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审美的奥秘:美感不是被对象事物中的"美"所引发,而是被与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及其形式所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本质 认知美学 认知模块 超感性基体
原文传递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22,共8页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智慧 哲学 形而上学 超感性 面向事情本身 澄明 哲学的非哲学化
原文传递
新消息
17
《汽车自驾游》 2021年第7期141-141,共1页
宋PLUS DM-i5大性能给你不一祥的驾乘体验2021年6月3日,“千媒公测,纵行万里”宋PLUS DM-i领航劲擎之旅陕西站活动正式开启,活动当天来自比亚迪厂家领导以及陕西媒体代表一起驾乘比亚迪宋PLUS DM-i跑山过弯征战骊山之巅、纵览古今探访... 宋PLUS DM-i5大性能给你不一祥的驾乘体验2021年6月3日,“千媒公测,纵行万里”宋PLUS DM-i领航劲擎之旅陕西站活动正式开启,活动当天来自比亚迪厂家领导以及陕西媒体代表一起驾乘比亚迪宋PLUS DM-i跑山过弯征战骊山之巅、纵览古今探访华清宫阙,最终以车队实测油耗最低成绩4.5L/100km完美收官,整个测试过程惊喜不断,“快、顺、静、稳、准”5大超感性能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清宫 比亚迪 测试过程 超感性 陕西媒体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双重批判
18
作者 周露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5期200-200,共1页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绕不开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从哲学批判的视角澄清了虚无主义的哲学性质,并通过经济学的科学分析论证了虚无主义的存在空间与历史限度,具体展示出虚无主义就是负载于资本逻辑之上的意识...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绕不开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从哲学批判的视角澄清了虚无主义的哲学性质,并通过经济学的科学分析论证了虚无主义的存在空间与历史限度,具体展示出虚无主义就是负载于资本逻辑之上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并未简单停留于“超感性世界塌陷”的价值论否定或存在论批判,而是深入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双重批判 哲学批判 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哲学性质 意识形态 超感性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