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以为“超”?对韩炳哲“超文化”的批判考察
1
作者 罗枭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韩炳哲的“超文化”是他对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形态的判断,他认为技术与媒介的发展让“超文化”不同于过去的“间性文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而是一种去居处、非在地、无边界、去实事性、不限时空并且加速集聚的新文化。但是,韩... 韩炳哲的“超文化”是他对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形态的判断,他认为技术与媒介的发展让“超文化”不同于过去的“间性文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而是一种去居处、非在地、无边界、去实事性、不限时空并且加速集聚的新文化。但是,韩炳哲的“超文化”存在更侧重于哲学愿景而非现实文化形态考察的倾向,在消解文化光晕的同时,构造了理想的“超文化旅行者”,却忽视了具体的人才是文化缔造者和受众。韩炳哲的后续思想,以精神政治替代行动政治,从外在突围到心灵内转则可视为“超文化”愿景的无奈退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超文化 全球化 当代
下载PDF
超文化视角下原创家具品牌的融合创新路径
2
作者 张明 贾路思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I0006-I0006,1-7,共8页
在深度全球化语境中,为了探讨中国原创家具品牌适应新一代用户需求,并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内文化与跨文化视角存在的问题,指出超文化视角引入家具设计领域的必要性;依照家具设计领域问题的特殊性,归纳总结出建立超... 在深度全球化语境中,为了探讨中国原创家具品牌适应新一代用户需求,并实现国际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内文化与跨文化视角存在的问题,指出超文化视角引入家具设计领域的必要性;依照家具设计领域问题的特殊性,归纳总结出建立超文化认知并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超文化视角对于家具品牌适应国内需求以及开拓海外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原创家具品牌在开阔国际视野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坚定的民族立场,在“认知、选择、转换、内化、传播”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 原创家具品牌 家具设计 文化全球化
下载PDF
自媒体文化表征与传播:“超文化”多元异质性剖析
3
作者 王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互联网工具的微型化和私人化,使得文化概念在雷蒙·威廉斯所下的社会文化定义基础上,又扩展出个人化及全球化的超文化内涵。超文化文本将普通网民的个人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文化资源,与传统的国家民族话语秩序下的国际传播行为形成... 互联网工具的微型化和私人化,使得文化概念在雷蒙·威廉斯所下的社会文化定义基础上,又扩展出个人化及全球化的超文化内涵。超文化文本将普通网民的个人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的文化资源,与传统的国家民族话语秩序下的国际传播行为形成了良好互补。然而,如李子柒的自媒体视频作品这类超文化文本,又因其内容和媒介的个体化和自由化色彩,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碎片性和混杂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媒介表演倾向,使得其传播的文化生活与“真实生活”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最终在其媒介受众中引起或褒或贬的多重反响。多重异质性的超文化文本因此充斥了较多不断变化的个体性文化冲动和偶然选择,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共存的文化反讽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 日常生活 媒介表演 多重接受 文化反讽
下载PDF
“超文化回声室”视域下中国国际传播的理念转型 被引量:8
4
作者 姬德强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1,33,共7页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回声室” 平台化 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 社交媒体
下载PDF
跨文化教育的超越之维——全球化视域下超文化能力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任裕海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2,共5页
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其旨在超越文化群体间的被动共处,更多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交流。虽然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包含了与文化他者的理解沟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文化间性仍是其教育理念的主要依据。面... 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其旨在超越文化群体间的被动共处,更多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交流。虽然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包含了与文化他者的理解沟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文化间性仍是其教育理念的主要依据。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关系具有超文化性特点的现实语境,有必要在跨文化教育中加强学习者的文化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超越文化模式和疆界的限制、获得与文化他者的良性互动、汲取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超文化能力。从认知、交际、伦理、认同、创造等方面探讨超文化能力的发展路径,意在对此"超越"维度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教育 超文化能力
下载PDF
超文化教学模式下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5-86,共2页
在超文化教学模式下,文化教学包括具体文化知识学习、抽象文化理解、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增强。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关注外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
关键词 外语教学 超文化教学模式 文化身份认同
下载PDF
“第三空间”视域下超文化交际能力多维培养探赜
7
作者 徐佳 鞠芬 赵荣荣 《成才之路》 2020年第22期8-10,共3页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向“超文化”交际能力方向发展。文章基于“第三空间”理论,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四个方面提出超文化交际能力多维培养的理论框架,为高校文化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以...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向“超文化”交际能力方向发展。文章基于“第三空间”理论,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四个方面提出超文化交际能力多维培养的理论框架,为高校文化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超文化交际能力,超越自身文化达到成功交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超文化交际能力 多维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超文化身份的多模态建构: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伊蕾 邹甜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6-78,共13页
在全球化时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会融合,形成超越国别或区域限制的文化杂糅,即超文化(transculturality)。超文化同时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产物。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大众化、日常化、多模态化。在此背景... 在全球化时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会融合,形成超越国别或区域限制的文化杂糅,即超文化(transculturality)。超文化同时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产物。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大众化、日常化、多模态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中超文化身份的多模态建构,提出将超文化身份视为包括性格、能力、品德等维度的态度意义,并提出分析视频语篇中身份建构的多模态理论框架。基于该框架,本文对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上的108个视频进行标注,归纳出其身份特征以及多模态资源的使用特点。研究认为,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融会中外、贯通古今的超文化身份策略对构建多模态中国话语体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身份 身份建构 多模态 YouTube视频 国家文化软实力 短视频 李子柒 视频话语分析
下载PDF
超文化艺术的思想穿越——法国画家方索“意外出现”水墨展
9
作者 于硕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第3期30-35,共6页
方索,1981年毕业于法国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2006年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自2004年开始在中国举办展览,其油画和水墨创作实践引发了思想艺术界的极大兴趣,并就中西方对超文化艺术的创新展开了丰富的对话和深入的思考。2016年12月24... 方索,1981年毕业于法国国家高等装饰艺术学院,2006年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自2004年开始在中国举办展览,其油画和水墨创作实践引发了思想艺术界的极大兴趣,并就中西方对超文化艺术的创新展开了丰富的对话和深入的思考。2016年12月24日,法国画家方索“意外出现”水墨展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暨学术研讨会及整个展览过程,呈现艺术的人类性和精神性,展开对“超文化方索现象”的分析理解,追寻中国水墨在21世纪人类理解中的普世意义。艺术作为一种象征,是心灵的延展,通过此在,感知多维和可逆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共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 方索 水墨 意向
下载PDF
公共艺术,作为超个体与超文化的一种实践
10
作者 唐心韵 《上海艺术家》 2014年第6期54-56,共3页
倘若将“公共”放在驳杂多端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便可发现,它在最初与私人相对而言的时候获得自己的原初规定性,它区别于具有强烈的排斥个体的含义的“集体”,区别于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形态上相当松散和不定性的“群众”,在汉娜·... 倘若将“公共”放在驳杂多端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便可发现,它在最初与私人相对而言的时候获得自己的原初规定性,它区别于具有强烈的排斥个体的含义的“集体”,区别于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形态上相当松散和不定性的“群众”,在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中,它甚至也区别于劳动社团主导的社会.“公共”还有一重特殊的语境,当现代性将人从各种压迫中释放出来,最终却以从前所未有的集权主义暴行示人,主体性在悲观和虚无的信仰中激发出的怯懦和残忍,西方文明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当代意义上的公共概念,与其说诞生于西方民主制的前行与反思,毋宁作为对工具理性一主体性的二元化危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个体 超文化 实践 时代语境 社会结构 西方文明 经济形态
下载PDF
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
11
作者 苗丽瑶 乔丹秋 战盈 《科教导刊》 2020年第20期73-74,共2页
参考任裕海教授有关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分析和论述,本文构建了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文章首先通过对多元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的对比比较,阐释了超文化、超文化能力和超文化认知能力的概念,然后重点从知识讲授、课堂实践、分析思辨... 参考任裕海教授有关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分析和论述,本文构建了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文章首先通过对多元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的对比比较,阐释了超文化、超文化能力和超文化认知能力的概念,然后重点从知识讲授、课堂实践、分析思辨和创新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了外语教学中超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能够超越文化疆界限制,与文化他者开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国际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认知能力 培养模式 外语教学
下载PDF
国际传播与全球文化新秩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与探究
12
作者 何洋 麻争旗 何丹宁 《对外传播》 2024年第4期39-42,共4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文化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文化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新形态。东西方文化观的差异化重塑了新东方主义,为全球文化新秩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共同文化到超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实践转向,精准回应了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文化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文化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新形态。东西方文化观的差异化重塑了新东方主义,为全球文化新秩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共同文化到超文化空间共同体的实践转向,精准回应了文化具有跨越国界的普遍适应性。在不脱离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语境下,谋求全球文明共识,构筑超文化空间的共同体理念,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应通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力、影响力,开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秩序 文化共同体 超文化空间 国际传播
下载PDF
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德禄 郝兴刚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3,96,共8页
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适用于外语人才培养的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对超文化交际能力与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结合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和Maton的合法化符码理论,从知识讲授、实践... 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适用于外语人才培养的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对超文化交际能力与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结合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和Maton的合法化符码理论,从知识讲授、实践教学、批评思辨、应用与创新四个方面构建了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还需更多的教学实践来检验、优化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化 超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模式 多元读写能力
原文传递
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管理研究——儒家文化的提升与超越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湘 李宝山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7年第2期64-68,共5页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其利弊互现。通过对一个家族企业的管理文化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说明在传统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家族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凸显...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其利弊互现。通过对一个家族企业的管理文化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说明在传统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家族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也凸显其文化提升及整合方面的缺失,反映出企业进行“再创业”的必要性。“超文化多维模型”对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企业 中国传统文化 超文化多维模型
下载PDF
超文化比较诗学的建构——蔡宗齐《比较诗学的结构》评介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策策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2,共4页
“比较诗学”一词自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艾金伯勒(艾田伯)在《比较不是理由》中首倡以来,比较诗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就跨越不同民族的隔堑,波及到全世界。艾金伯勒认为,不能“将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 “比较诗学”一词自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艾金伯勒(艾田伯)在《比较不是理由》中首倡以来,比较诗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就跨越不同民族的隔堑,波及到全世界。艾金伯勒认为,不能“将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超文化 评介 结构 60年代 20世纪 诗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内文化、跨文化与超(个体)文化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宗齐 周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26,共10页
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并解释作者近著《比较诗学的结构:以内文化、跨文化及超文化视角看中西文学批评》中提出来的三个新的批评视角。提出这些视角,主要是为了使作者的比较研究免受东方主义或"西方主义"话语的负面影响。这三... 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并解释作者近著《比较诗学的结构:以内文化、跨文化及超文化视角看中西文学批评》中提出来的三个新的批评视角。提出这些视角,主要是为了使作者的比较研究免受东方主义或"西方主义"话语的负面影响。这三个批评视角对于其它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文化视角 文化视角 超文化视角 中西文学批评 东方主义“西方主义”
下载PDF
从超文化工业看当代艺术馆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怡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156,共15页
自1960年代以来,文化商品化与时尚化、越来越向"服务业"靠拢的艺术家、近似大型综艺演出的复合式作品,以及艺术、设计、时尚与建筑合体混搭等当代艺术愈演愈烈的特质,使当代艺术经由消费实践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 自1960年代以来,文化商品化与时尚化、越来越向"服务业"靠拢的艺术家、近似大型综艺演出的复合式作品,以及艺术、设计、时尚与建筑合体混搭等当代艺术愈演愈烈的特质,使当代艺术经由消费实践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当欧美当代艺术馆一方面因应上述趋势而挪用"体验经济"的概念,同时却坚持艺术作品的独一性与真实性之时,台湾当代艺术馆在艺术逻辑与商业逻辑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上却显得动向不明。本文论述了"超文化工业",并以法国两个当代艺术馆为案例,彰显当代艺术馆扮演着使我们未来生活彻底产生质变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馆 超文化工业 生活美学 体验经济
原文传递
《孔子》字幕中超语言文化能指的翻译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秋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1,共2页
"超语言文化能指"是指"通过属于特定文化的任何语言表达获得的能指"。作为一部情景化的儒学典经,《孔子》台词古典儒雅,哲学韵味浓,含有大量的超语言文化能指。译者以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策略为主,采用抽象译法、替换译法(包括文化替... "超语言文化能指"是指"通过属于特定文化的任何语言表达获得的能指"。作为一部情景化的儒学典经,《孔子》台词古典儒雅,哲学韵味浓,含有大量的超语言文化能指。译者以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策略为主,采用抽象译法、替换译法(包括文化替换和释义替换)和省略译法,处理字幕中的超语言文化能指,使译文简明流畅,可读性强,较好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化 语言文化能指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魏书生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透视
19
作者 于源溟 李冲锋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7-50,共4页
"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的理解是关涉到如何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成就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到语文教育许多根本性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材教学的本体内容观,实现了语文教学向学... "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的理解是关涉到如何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成就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到语文教育许多根本性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材教学的本体内容观,实现了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转向;革新了分析、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观,实现了向言语实践教学方法观的转变。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暗合了当代哲学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的大势,也符合当代课程改革的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生 语文教学文化 本体内容 生活世界 言语实践
下载PDF
不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美学学科“类”定位的超理性文化思考
20
作者 张立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属于理性掌握世界的方式。然而美恰恰不在理性所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美是超越了人的感性欲望、冲动、社会的理性价值、异化限定后的一种超理性存在。因此,美学所面对的是不可实证的对象。当形而上或形而下美学不顾及这... 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属于理性掌握世界的方式。然而美恰恰不在理性所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美是超越了人的感性欲望、冲动、社会的理性价值、异化限定后的一种超理性存在。因此,美学所面对的是不可实证的对象。当形而上或形而下美学不顾及这一思维类型上的范围差异,而以哲学和逻辑的方式思考美时,美便被纳入了永不可解的悖论之中。认识美只有跳出形而上与形而下所圈定的思维窠臼,建立一种与其它认知方式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认识美的思维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哲学 学科定位 理性文化 形而上 形而下 认知方式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