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进展与启示
1
作者 黄福喜 汪少勇 +6 位作者 李明鹏 欧阳婧琳 刘超 刘航宇 曾繁迪 范晶晶 贾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在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领域勘探持续获得突破,形成了一批规模储量区,展现出了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未来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方向,在对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在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领域勘探持续获得突破,形成了一批规模储量区,展现出了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未来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方向,在对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发展形势和新进展分析的基础上,将深层、超深层重点勘探突破进行了领域细分,并系统梳理了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勘探重点区带并开展了排队优选研究,最后总结了各领域的勘探经验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超深层领域可细分为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复杂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深层页岩气4大领域;②向深层进军寻找突破是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中国石油油气勘探的重点,应分层次、突出重点部署,积极寻找规模新发现和大突破;③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4大领域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根据目前勘探进展,初步梳理出40个未来油气勘探重点区带,其中石油地质资源量为39.4×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39.6×10^(12)m^(3),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是规模油气发现的重大现实领域,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和新领域的探索力度、不断创新理论认识、突破技术瓶颈是加快深层、超深层油气规模勘探开发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进展 启示 勘探方向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攻关方向
2
作者 李闯 韩令贺 +3 位作者 杨哲 闫磊 丰超 王振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9,共12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区、轮南地区轮探1井在8200 m深度以下获得工业油气流,碳酸盐岩勘探迅速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迈进,向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分析了超深层复杂波场地震成像理论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在超深层储层预测关... 随着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区、轮南地区轮探1井在8200 m深度以下获得工业油气流,碳酸盐岩勘探迅速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迈进,向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分析了超深层复杂波场地震成像理论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在超深层储层预测关键技术方面,分析了由地震数据结构表征识别小断裂、基于数字岩心的孔隙结构定量化预测方法等现状;从勘探地质需求的角度,提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与流体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和重点攻关方向,以期为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提供借鉴。获得以下认识:①针对超深层低信噪比地震数据,Q叠前深度偏移和TTI介质RTM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成像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基于波动理论的层间多次波压制、各向异性Q⁃RTM、最小二乘Q⁃RTM及各向异性全方位角度域成像技术是重点攻关方向。②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存在欠缺理论依据、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亟待加强理论方法探索和技术攻关。③地震岩石物理实验与储层地质的深度融合以及基于双相介质波动特征(频率、频散与衰减等)的储层敏感属性精细化地震预测技术、人工智能碳酸盐岩储层定量预测及流体检测技术等均是重要发展方向,“可靠的深层地震资料、多学科联合的储层高精度表征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海相碳酸盐岩 地震成像 断裂识别 岩石物理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气藏开发关键技术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贾爱林 闫海军 +2 位作者 唐海发 王忠楠 刘群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中国在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已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建成两大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生产基地,但目前仍存在制约此类气藏高效开发的核心问题。为促进深层、超深... 中国在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已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建成两大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生产基地,但目前仍存在制约此类气藏高效开发的核心问题。为促进深层、超深层气藏实现高效开发,回顾了中国石油在不同类型深层、超深层典型气藏的开发实践历程,系统梳理了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深层、超深层气藏开发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了深层、超深层岩溶型碳酸盐岩气藏小洞微缝储层量化表征技术和裂缝—孔隙型碎屑岩气藏多尺度裂缝动静态描述技术,实现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量化表征和不同尺度裂缝的精细刻画与空间预测,提高了开发井的成功率,确保了储量高效动用;②形成了开发单元划分与水侵通道刻画技术和裂缝非均匀水侵动态评价技术,实现了不同开发阶段水侵动态评价和水侵状况准确预报,为不同开发单元制订差异化的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基础;③建立了岩溶型碳酸盐岩气藏全生命周期递进式控水开发模式和裂缝—孔隙型碎屑岩气藏控排水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实现了气藏均衡开发,整体提高了气藏采收率。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气藏地质、工程环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需进一步加强气藏前期评价、布井模式攻关、不同区块水侵规律等方面研究,且需做好气田群协同开发的整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深层 岩溶型碳酸盐岩气藏 陆相碎屑岩气藏 开发实践 关键技术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中国石化超深层钻完井关键技术挑战及展望
4
作者 赵金海 张洪宁 +2 位作者 王恒 臧艳彬 杨枝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超深层是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针对超深层勘探开发需求和高温高压及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工程挑战,中国石化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钻完井基础理论和方法、钻完井装备、高温井筒工作液、耐高温井下工具仪器和完井测... 超深层是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针对超深层勘探开发需求和高温高压及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工程挑战,中国石化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钻完井基础理论和方法、钻完井装备、高温井筒工作液、耐高温井下工具仪器和完井测试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进展,保障了120口超8 000 m油气井的安全钻探,钻深能力突破9 000 m,助推塔里木盆地顺北大型超深油气田建设、四川盆地海相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突破,为保障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更深层推进,技术升级转型需求日益迫切,需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基础,突破耐高温关键工具仪器和井筒工作液,加快推进钻完井工程技术向数智化转型,为保障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和加快技术升级转型提供工程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钻完井工程 高温高压 数智化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超深层钻井技术进展及难题探讨
5
作者 王春生 王哲 +3 位作者 张权 卢俊安 陈凯枫 张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9,共11页
当前,塔里木油田以超深特深层为代表的深地油气资源开发对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塔里木油田创新形成了超深复杂井井身结构设计、超深难钻地层钻井提速、超深大斜度井水平井钻井、超深复... 当前,塔里木油田以超深特深层为代表的深地油气资源开发对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塔里木油田创新形成了超深复杂井井身结构设计、超深难钻地层钻井提速、超深大斜度井水平井钻井、超深复杂地层钻完井液、超深复杂地层固井、高温高压井完整性、超深复杂井井控等一系列超深层钻井技术,保障深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并创造多项纪录。伴随超深井数量持续增加,工程地质条件更加复杂,井下环境更加苛刻,超深层钻井过程势必面临新的工程难题和挑战,严重制约深地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为此,通过概括塔里木油田钻井工程技术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深地钻井工程技术取得的主要技术进展,并结合新的勘探开发形势与油气开发要求,指出了塔里木油田钻井工程技术从超深层迈入特深层新时期的焦点问题及攻关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深地复杂油气井安全高效钻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超深层深层 高温高压 钻井工程技术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
6
作者 曾联波 巩磊 +1 位作者 宿晓岑 毛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将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个级别。不同尺度裂缝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小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和储集作用,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作用。在地层埋藏过程中的应力体制演化决定了不同时期天然裂缝的类型、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大小、岩石力学层的力学性质和厚度差异控制了多尺度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其发育程度。构造变形导致不同构造部位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分布产生差异,增强了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逆冲断层通过控制其上盘地层变形控制了“裂缝域”的分布规律;走滑断层的组合样式、活动方式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相关裂缝的三维空间展布。裂缝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开启-闭合规律决定了裂缝的储集空间,记录了裂缝有效性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结构 有效性演化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致密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中若干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高德利 黄文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I0001,共13页
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具有“垂深大与水平延伸远”的双重特征,受到复杂地层、高温高压、超长裸眼等多重因素约束,其安全高效作业面临着更大的全方位技术挑战。为此,着眼于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的提速提效问题,系统总结了定向钻井的发展... 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具有“垂深大与水平延伸远”的双重特征,受到复杂地层、高温高压、超长裸眼等多重因素约束,其安全高效作业面临着更大的全方位技术挑战。为此,着眼于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的提速提效问题,系统总结了定向钻井的发展概况与技术特点,选取了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中力学方面的几个重要基础问题,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深层、超深层定向钻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小偏差融合控制算法兼顾了井眼轨迹的控制精度、光滑度等多目标约束,适应于深层、超深层条件下井眼轨迹实时控制要求;②合理优化振动减阻工具个数、安放位置及其激励力幅值,可显著降低井下管柱摩阻,并有效提高机械钻速;③基于误差补偿机制的机械钻速融合预测模型既保留了机理模型的可解释性,又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④套管复合磨损预测模型突破了经典“单月牙”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复合模式下套管磨损形状与深度的同步预测。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定向井和水平井是未来油气井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加强多因素耦合机理、钻井延伸极限、机理与数据融合驱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推动复杂油气井工程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深层、超深层钻井工程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工程 定向钻井 钻井力学 基础研究 钻井延伸极限 设计控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超深层钻完井技术进展及其对万米特深井的启示
8
作者 佘朝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四川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是寻找特大型油气田、开拓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超深层钻完井面临地层条件更加复杂、井筒环境更加极端等工程技术挑战。为进一步指导万米特深井的安全高效钻探,通过梳理超深层钻完... 四川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是寻找特大型油气田、开拓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超深层钻完井面临地层条件更加复杂、井筒环境更加极端等工程技术挑战。为进一步指导万米特深井的安全高效钻探,通过梳理超深层钻完井技术难点,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超深层钻完井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下步钻完井技术的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的超深复杂地层三压力预测监测技术精确预测了复杂地层压力系统及地应力场分布,准确刻画断层、裂缝、溶洞等展布规律,结合非常用井身结构拓展技术,提高了井身结构设计应对复杂地层钻探的能力;②形成的钻—测—固—完全过程精细控压技术,解决了超深井、特殊复杂井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导致“溢漏共存”、固井质量低等难题;③研发的高效钻头与大扭矩螺杆、扭力冲击器等抗高温提速工具,解决了深部难钻地层钻井钻头易磨损、破岩效率低的工程难题;④研发的抗高温钻井液体系提升应对高温深井的钻井液技术保障能力,升级第二代韧性水泥,解决了工作液抗高温能力不足等难题,保障超深井建井质量。结论认为,超深层钻完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 m已经成为现实,形成的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四川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对于万米特深层科学钻探和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拓展具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深层 钻完井技术 技术进展 万米特深井 难题与挑战 发展建议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9
作者 汪泽成 赵振宇 +3 位作者 黄福喜 施亦做 徐洋 张帅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33-48,共16页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 随着油气工业发展,向深层超深层领域进军已成为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与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指出中西部叠合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基岩及火山岩3大领域是未来超深层油气勘探重点领域,超深层元古界是值得勘探重视的潜在领域,并指出超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研究表明:(1)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以多套海相烃源岩、白云岩和断控型缝洞体等规模储集层、3类有利成藏组合,是寻找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2)前陆盆地下组合发育以煤系为主的湖相优质烃源岩、(扇)三角洲砂体为主的规模储集层、大型构造圈闭,是寻找碎屑岩大油气田的重点领域;(3)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的基岩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源岩-基岩接触型成藏组合最有利,紧邻生烃凹陷及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基岩潜山是深层-超深层基岩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4)中新元古界受超大陆裂解及全球冰期影响,发育受陆内裂陷控制的优质烃源岩,资源潜力较大,未来勘探地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油气成藏 构造分异 基岩油气藏 深层碎屑岩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对油气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冠杰 张滨鑫 +6 位作者 徐珂 沈传波 张辉 尹国庆 王海应 王志民 刘敬寿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6,共12页
天然裂缝是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对库车坳陷博孜区块油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在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厘定... 天然裂缝是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对库车坳陷博孜区块油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在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厘定了天然裂缝对油气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储层构造裂缝发育,其中主要发育未充填-半充填的高角度剪切缝,局部发育半充填-全充填张性缝,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主要发育N-S向和NW-SE向天然裂缝,部分呈近EW向;裂缝是研究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通过成像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构建了裂缝发育系数和裂缝有效系数用以定量表征裂缝对油气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这两项表征参数和油气产能的定量评价图版,通过验证说明裂缝发育系数和裂缝有效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研究区裂缝的有效性,实现了通过裂缝参数对裂缝性储层品质的分类预测。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提供了一个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对油气产能影响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产能 裂缝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超深层
下载PDF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产能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王璐 罗瑞兰 +4 位作者 张林 俞霁晨 邹瑞 邹润 张一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8,共11页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储集介质多样、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典型特征,且普遍采用斜井开发,导致气井产能评价难度大。考虑该类气藏的多重储集介质、应力敏感性、非线性渗流、阈压效应和井斜等因素,基于Forchheimer气相微分方程、应力...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具有储集介质多样、非均质性强和高温高压等典型特征,且普遍采用斜井开发,导致气井产能评价难度大。考虑该类气藏的多重储集介质、应力敏感性、非线性渗流、阈压效应和井斜等因素,基于Forchheimer气相微分方程、应力敏感和气相渗流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三项式产能预测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气井产能进行预测,并分析上述因素对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隙型和低渗透孔洞型储层受阈压效应的影响,缝洞型和高渗透孔洞型储层受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此三项式产能预测模型更适合储层类型多样的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不同类型储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力敏感性和非线性渗流特征,需进行各类储层岩心的物理模拟实验确定产能方程所需的各项参数;井斜会产生负表皮因子影响气井产能,当井斜角大于55°时,各类储层的气井产能开始快速提升,且对缝洞型储层的改善效果最明显;阈压效应的产能抑制作用在低压差阶段很强,而应力敏感性和非线性渗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压差阶段;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系数分别为0.01~0.048MPa/m和10^(9)~10^(12)m^(-1)时显著抑制气井产能,而应力敏感造成的产能损失较稳定;影响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是表皮系数和地层系数,而开发阶段的非线性渗流效应对高渗透储层以及阈压效应对低渗透储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碳酸盐岩 非线性渗流 阈压效应 应力敏感 产能预测模型 产能影响因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
12
作者 李清瑶 尹成明 +5 位作者 高永进 徐大融 曹崇崇 白忠凯 刘亚雷 程明华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 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优化制定了塔东尉犁西1区块勘探部署方案,实现了8000 m以深地质层位设计和实钻对比“零”误差,取得了信源1井、信源2井、信源3井超深层油气重大发现。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超深层地质体识别精度,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明确了缝洞型储层发育区,形成了2亿t级规模超深层油气富集新区。新机制新模式开辟了“十四五”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奠定了塔东油气资源接续基地建设基础,推进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东地区 尉犁西1区块 超深层 油气资源接续基地
下载PDF
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
13
作者 陈思芮 鲜本忠 +4 位作者 纪友亮 李嘉奇 田荣恒 王鹏宇 唐禾元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开展前陆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清水河组依次经历了“...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开展前陆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清水河组依次经历了“缓慢浅埋”、“构造抬升”、“渐进深埋”与“快速深埋”4个埋藏阶段。“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不仅能够缓解储层颗粒间的机械压实作用,还有利于长期保持开放型的成岩体系;既能够促进大气淡水对储层易溶组分的充分溶解,还能够抑制溶蚀产物的沉淀。晚期“快速深埋”过程促成流体超压的发育,一方面有效地抑制压实、胶结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促进储层微裂缝的大量发育,提高了晚期有机酸充注产生的溶蚀效果。基于孔隙度演化史的定量恢复,证实长期“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过程对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晚期“快速深埋”过程,“渐进深埋”过程则几乎没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碎屑岩储层 成岩作用 埋藏方式 下白垩统清水河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东部超深层压裂测试管柱结构优化设计及应用
14
作者 张冬雪 邱森 +2 位作者 曹鹏飞 王晓通 李雅媛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78-80,共3页
南海东部X井为一口定向探井,储层埋深4687~4967m,地层破裂压力高达85MPa,采用常规射孔测试压裂一体化管柱地面施工泵压高,封隔器承受压差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压裂排量、降低地面施工压力,从而解决封隔器密封稳定性问题、以及平台作... 南海东部X井为一口定向探井,储层埋深4687~4967m,地层破裂压力高达85MPa,采用常规射孔测试压裂一体化管柱地面施工泵压高,封隔器承受压差大。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压裂排量、降低地面施工压力,从而解决封隔器密封稳定性问题、以及平台作业空间、地面设备能力对压裂规模的限制,是保证本井作业成功的关键。X井通过设计优化管柱尺寸及结构,首次采大通径压裂管柱,减小传统“射孔-压裂-测试”一体化管柱的小直径附件工具节流的影响,降低管柱摩阻,通过较低泵压,实现了对南海东部超深层储层的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泵压 摩阻 压裂测试管柱
下载PDF
临河坳陷北部古近系临河组超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
15
作者 张锐锋 陈树光 +12 位作者 冯广业 师玉雷 胡延旭 孙瑞娜 万照飞 武函 田思思 张宇飞 汪关妹 周然然 罗玉财 王孝超 张晰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近年来,通过加大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晚期油气成藏地质认识研究,在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实现了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基于对临河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热模拟、钻录试井资料及成储成藏演化分析,主要形成3点地质认识:(1)临河坳陷北部古... 近年来,通过加大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晚期油气成藏地质认识研究,在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实现了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基于对临河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热模拟、钻录试井资料及成储成藏演化分析,主要形成3点地质认识:(1)临河坳陷北部古近系发育富含树脂体(陆源)和藻类体(水生)的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在低演化阶段开始大量生排烃,具有生烃强度大、生烃窗口宽的特点,淖西洼槽带超深层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油气资源潜力大;(2)发育远源水浅坡缓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广覆式分布,受低地温、晚深埋、高石英含量、弱压实、弱胶结等弱成岩因素影响,形成了以弱成岩保孔主导、叠加后生超高压改造扩缝的成储新机制,储层物性好,极大拓展了超深层油气勘探空间;(3)生烃期早充注、持续沉降深埋热演化、加速生排烃和持续充注形成过饱和与超高压油气藏,而超高压一旦超过储源交互体破裂压力,形成缝孔连通、源储同聚、连续型大面积展布的常规油气成藏新认识,有力提高了超深层常规油气藏勘探潜力。临河坳陷北部古近系临河组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有利勘探区规模大,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超深层碎屑岩晚期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对类似盆地尤其是万米超深层的源内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河坳陷 古近系 超深层 高压 千吨井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为例
16
作者 史原鹏 刘占国 +7 位作者 王少春 伍劲 刘喜恒 胡延旭 陈树光 冯广业 王标 王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9,共12页
基于岩心、钻井和测井等新资料,结合大量岩矿测试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异常高孔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异常高孔... 基于岩心、钻井和测井等新资料,结合大量岩矿测试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异常高孔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异常高孔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抗压实能力强的物质组构基础、弱压实成岩动力场和流体弱压实-弱胶结成岩环境等3大有利成岩要素耦合利于原生孔大量保存;(2)临河组碎屑岩先存物质组构优越,石英、长石和刚性岩屑总含量平均值可达90%,抗压实能力强;(3)临河坳陷地温梯度低,仅为(2.0~2.6)℃/100 m,与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共同形成弱压实成岩动力场环境;(4)咸化湖盆沉积地层的成岩环境中,成岩流体产生的压实作用弱,同时古盐度具有分异性,低盐度区胶结作用弱,利于原生孔保存;(5)沉积水动力条件、咸化湖盆古水体盐度分异和砂体厚度等3大因素共同控制临河组优质储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 深层超深层 异常高孔 储层成因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取心技术进展与未来解决方案
17
作者 杨柳青 陈文才 曾欣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发展深层超深层取心技术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号令的具体行动,是探索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取心收获率、密闭率、保压成功率等重要指标是评价取心作业是否成功的关键,上述指标受地层岩性、取心工具材料、结构设... 发展深层超深层取心技术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号令的具体行动,是探索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取心收获率、密闭率、保压成功率等重要指标是评价取心作业是否成功的关键,上述指标受地层岩性、取心工具材料、结构设计、取心工艺以及现场作业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文章针对深层超深层取心面临的井筒温度高、循环压力大、地层岩性破碎易堵心、岩心定位区分难度大等挑战,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深层超深层取心技术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典型问题,对比国外同类型取心工具的结构及成功应用案例,进而提出未来我国深井超深井取心技术的发展建议,并研究适用于深层超深层的系列取心工具和配套取心工艺技术,为“取全、取准”深层超深层地质资料,推动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深层 钻井取心 取心工具 收获率
下载PDF
中东超深层碳酸岩稠油油藏MA开发技术研究
18
作者 苏崇华 戴卫华 +3 位作者 刘晖 谢文胜 翟广福 祁成祥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了评价中东生产近50年的超深层碳酸岩稠油油藏是否具有开发潜力,储备该类稠油开发生产技术,做好油田管理,本文分析了中东MA油藏的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了评价井测试及产能特点,原油粘温变化规律,找到了产量下降原因,完成了开发方案,为开... 为了评价中东生产近50年的超深层碳酸岩稠油油藏是否具有开发潜力,储备该类稠油开发生产技术,做好油田管理,本文分析了中东MA油藏的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了评价井测试及产能特点,原油粘温变化规律,找到了产量下降原因,完成了开发方案,为开发超深层稠油油藏储备了掺油降粘、电潜螺杆泵、电加热等开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碳酸岩 超深层 开发方式 稠油 电潜螺杆泵 掺油降粘 举升工艺 增产技术 电加热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精细地质建模技术进展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治亮 赵向原 +11 位作者 张文彪 吕心瑞 朱东亚 赵峦啸 胡松 郑文波 刘彦锋 丁茜 段太忠 胡向阳 孙建芳 耿建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3,共18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如何精准刻画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空间展布及储集参数分布特征,是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对储层地质分析、测井评价、地震预测、地质建模等相关技术发展现...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如何精准刻画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空间展布及储集参数分布特征,是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对储层地质分析、测井评价、地震预测、地质建模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面临资料少、品质差、精度低,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难题,深入开展了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研发集成了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的关键技术系列,包括:(1)多尺度、多属性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知识库构建技术;(2)地质分析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储层地质观测分析技术,储层微区原位沉积、成岩环境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储层发育机理与过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新技术——基于全域测井仿真的储层类型识别与参数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微相识别技术;(4)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新技术——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岩石物理引导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技术;(5)深层碳酸盐岩地质建模新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技术,人工智能地质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面控、断控、相控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技术流程,并选择塔里木盆地塔河、顺北油气田和四川盆地元坝气田进行了有效应用,为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提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未来攻关方向:(1)升级储层地质知识库,提高对建模的支撑力度;(2)扩充基于地质过程的建模技术,完善应用研究;(3)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物理解释、预测技术,提升复杂储层刻画能力;(4)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建模新方法,不断提高储层表征精度和模型的可靠性;(5)创建深层储层地质模型的快速更新技术,不断提高模型更新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知识库 储层地质分析 储层测井评价 储层地震预测 人工智能建模 精细地质建模 碳酸盐岩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旭升 胡宗全 +8 位作者 李双建 郑伦举 朱东亚 刘君龙 申宝剑 杜伟 俞凌杰 刘增勤 皇甫瑞麟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4期461-474,共14页
从全球油气勘探发展趋势来看,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已经成为化石能源勘探未来的主战场。不仅常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领域,非常规的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领域也进入深层—超深层勘探阶段。前期,我国在深层天然气勘探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 从全球油气勘探发展趋势来看,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已经成为化石能源勘探未来的主战场。不仅常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领域,非常规的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领域也进入深层—超深层勘探阶段。前期,我国在深层天然气勘探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了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发现,提升了我国能源的保障能力。但同时在面向更深层的勘探目标时,还面临着新的地质、工程等方面的挑战,还有很多世界级难题需要攻关。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碎屑岩、页岩气、煤层气等领域勘探中取得的成就,重点总结了深层—超深层不同领域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的研究进展,从资源评价、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油气成藏与富集规律、地球物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以期能为加快我国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天然气 碳酸盐岩 碎屑岩 页岩气 煤层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