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部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0
1
作者 谷志东 殷积峰 +4 位作者 袁苗 薄冬梅 梁东星 张航 张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周缘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对区内逾6×104 km2地震资料进行深层构造精细解释,刻画川东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层平面展布,探讨川东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近期有利勘探方向。川东... 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周缘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对区内逾6×104 km2地震资料进行深层构造精细解释,刻画川东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层平面展布,探讨川东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近期有利勘探方向。川东深层中下寒武统发育两套区域展布含膏盐岩层,其是川东区域性滑脱层,滑脱层之上发育断层相关褶皱,之下发育宽缓背斜;盐下发育6~7排北北东、北东向展布大面积构造圈闭。川东深层盐下具备良好天然气成藏条件,生储盖空间配置好:发育陡山沱组、灯三段与水井沱组3套烃源岩,以水井沱组为主;发育灯二段、灯四段与石龙洞组3套风化壳岩溶与颗粒滩型储集层;发育中下寒武统膏盐岩与水井沱组区域性盖层。川东深层盐下勘探应首选灯四段,石龙洞组与灯二段居次,首选油气运聚指向区、埋深适中且远离盆缘区域,红花店—华蓥山北、凉水井—蒲包山—雷音铺、大天池等3排构造是近期最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深层超深层勘探 膏盐岩 盐下油气藏 震旦系 寒武系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认识 被引量:58
2
作者 王招明 李勇 +1 位作者 谢会文 能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3,共7页
库车前陆盆地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在盐下6500m至8000m埋深的碎屑岩储层内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大型天然气田。地质认识的进步至关重要,为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方向。(1)在顶蓬构造的减压作用下,盐下超深... 库车前陆盆地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在盐下6500m至8000m埋深的碎屑岩储层内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大型天然气田。地质认识的进步至关重要,为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方向。(1)在顶蓬构造的减压作用下,盐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有效储层,储层孔隙度达到3%~9%;构造强挤压应力在盐下断背斜内形成“应力中和面”效应,控制储层垂向分层特征,构造顶部发育高产储层。(2)前陆冲断带强烈挤压作用在盐下形成多排冲断带,断背斜圈闭规模发育,成排成带展布。(3)古近系一新近系巨厚膏盐岩盖层因构造挤压呈塑性流动加厚,叠置于断背斜圈闭之上,具有效封挡作用。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广阔的勘探前景,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有望成为超深层油气勘探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超深层勘探 天然气 地质认识 盐下断背斜圈闭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3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及其油气藏示踪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树根 李泽奇 +5 位作者 邓宾 孙玮 李智武 丁一 宋金民 吴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2,共11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灯影组四段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高石1井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特征,揭示了其与油气成藏关键性事件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四段深层—超深层储层固体沥青具有两类赋存形态特征,第一类为储层沥青呈环边状附着于孔隙洞壁上或呈黏连枝状赋存于孔隙中间(如川深1井、高石1井),该类沥青有较明显的原地热解形成的收缩缝和残余孔隙,结合流体包裹体与埋藏热史等,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保存至今;第二类为储层沥青呈颗粒状、条带状散乱的分布于孔隙内新生矿物晶体晶内、晶间(如马深1井、五探1井),并且沥青碎裂边界明显,它们揭示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泄压、气逸散,新生流体矿物进入储层堵塞孔隙的过程。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深层油气勘探 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灯影组 沥青形态 (古)油气藏示踪作用
下载PDF
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波场特征与观测系统优化研究
5
作者 林文龙 倪良健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S01期104-104,共1页
塔北寒武系发育优质烃源岩、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和膏质盖层最优生储盖组合。寒武系储层反射特征不明确,无法建立寒武系储层地震识别模式。通过模型正演明确寒武系不同储层类型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地震响应识别模式。岩石物... 塔北寒武系发育优质烃源岩、良好碳酸盐岩储层和膏质盖层最优生储盖组合。寒武系储层反射特征不明确,无法建立寒武系储层地震识别模式。通过模型正演明确寒武系不同储层类型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地震响应识别模式。岩石物理参数统计及系列正演模拟表明,膏质云岩盖层主要对应强波谷反射,石膏含量越高地震波反射强度越大。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不发育时为空白反射,当顶部发育白云岩储层时对应中强波峰反射,随白云岩厚度或云质含量增加,顶部反射增强,并伴随复波出现。中寒武台缘多期进积体发育生物礁滩在礁顶具“亮点”反射特征。通过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观测系统退化分析,初步形成适合寒武系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勘探的观测系统参数。据资料退化情况,面元与叠前偏移空间分辨率无直接联系,目前15 m×15 m面元满足采样无假频和噪音压制需求;面向寒武系储层勘探较为合适的炮道密度约80×10^(4)道/千米^(2);为提高寒武系白云岩储层边界识别,满足超深层速度分析要求,最大偏移距应不低于7000 m;横纵比越大储层特征越明显,横纵比低于0.57时,对寒武系储层边界识别影响较大。通过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波场响应特征分析与观测系统退化研究,对塔北超深层勘探进行初步探索,为后续勘探目标优选及观测系统设计和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寒武系 超深层勘探 白云岩储层 波场响应特征 观测系统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块新元古代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在天然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39
6
作者 谷志东 汪泽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10-2220,共11页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克拉通西北部,川中地块是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蒲江-巴中、华蓥山深大断裂之间的坚硬块体,这一块体一直被认为是扬子克拉通最古老、最稳定的核心,基底均一、硬化程度高.本文应用覆盖范围达5万余平方公里高分辨率地震并结...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克拉通西北部,川中地块是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蒲江-巴中、华蓥山深大断裂之间的坚硬块体,这一块体一直被认为是扬子克拉通最古老、最稳定的核心,基底均一、硬化程度高.本文应用覆盖范围达5万余平方公里高分辨率地震并结合大比例尺航磁资料,通过对川中地块深层构造的精细解释,发现川中地块新元古代发育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展布规模不等的8支伸展构造,这改变了川中地块为统一块体的传统认识.这些伸展构造纵向剖面发育一期或两期伸展作用,其内充填厚达3000-5000 m的弱磁性物质.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基底A型花岗岩与川西苏雄组双峰式火山岩的发育均证实川中地块新元古代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初步讨论了新元古代伸展构造对川中地块烃源岩、有利沉积相带展布,储层发育及天然气成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块 新元古代 伸展构造 深层-超深层勘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