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柴静事件”看社会范畴化和理性的目的
- 1
-
-
作者
王静
-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
出处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3期82-86,共5页
-
文摘
"柴静事件"为社会范畴化提供了即时背景,"柴静事件"的关注者迅速范畴化为"捧柴"与"劈柴"两个群体。随着增强原则和自我范畴化的作用,这两个群体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态势。两个群体间充满了客观竞争和社会竞争,两类竞争冲淡了最初的主题。雾霾的"全民公敌"角色在"柴静事件"后出现了转变,人们原本的"理性"思考受到了质疑,社会直觉主义模型认为理性只是为人们作出的判断提供合理化的解释。"捧柴"与"劈柴"之间摆事实讲道理的争论不仅很难改变彼此的最初判断,还会积攒对彼此的负性情绪。客观地认识社会范畴化、充分地认识"理性"的目的性,是我们从容面对当今公共问题讨论的认知准备,做好了这些基础准备才能有效地引导讨论,使其向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
关键词
柴静事件
社会范畴化
超然目标
社会直觉主义
理性
-
Keywords
Chai Jing Event
social categorization
super-ordinate goals
social intuitionism
reason
-
分类号
C912.6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