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性和超真实性:混合动画的美学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曦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0-152,共3页
混合动画,从动画的制作方法演变成混合艺术的形式,其表现范畴、结合方法、视觉形式在不断扩展.基于混合关系和转化过程,从生态结构和生成机制两方面探讨了混合动画的美学特征:"空间性"体现为从时间转变为空间的高密度、包容... 混合动画,从动画的制作方法演变成混合艺术的形式,其表现范畴、结合方法、视觉形式在不断扩展.基于混合关系和转化过程,从生态结构和生成机制两方面探讨了混合动画的美学特征:"空间性"体现为从时间转变为空间的高密度、包容性、多重性的构成关系;"超真实性"体现为对可信的虚拟非现实的运行逻辑.并从技术的视角,对混合动画的本体属性提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 真人实景 混合 空间性 超真实性
下载PDF
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吗?——兼论现代技术与后现代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孔明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1,共6页
鲍德里亚是否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论者,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在鲍德里亚思想是否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背后,它反映的人们对现代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 鲍德里亚是否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论者,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在鲍德里亚思想是否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背后,它反映的人们对现代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仿真社会或超真实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的认识。澄清并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鲍德里亚思想的理解。为此,本文从现代技术的特征,即技术的仿真、仿像和超真实性等特征出发,对现代技术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鲍德里亚是一个以原始的"象征交换"为原则,对现代性进行激进批判的理论家和预言者,一个具有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性特征的学者,一个后现代性的超论者。当然,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必须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加以给予必要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交换 仿真 仿像 超真实性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历史的终结
下载PDF
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戴阿宝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本文从鲍德里亚对麦克鲁汉的媒介思想的批判入手,着重分析了鲍德里亚在建构自我的超真实社会中对媒介及其内爆作用的剖析。媒介不仅内爆了意义,而且内爆社会。在媒介的现实运作中,冷媒介的文化控制、媒介的模型化导致了整个社会性质的改... 本文从鲍德里亚对麦克鲁汉的媒介思想的批判入手,着重分析了鲍德里亚在建构自我的超真实社会中对媒介及其内爆作用的剖析。媒介不仅内爆了意义,而且内爆社会。在媒介的现实运作中,冷媒介的文化控制、媒介的模型化导致了整个社会性质的改变:真实和意义的瓦解,“阶级”被“大众”所替代,异化被统计所替代,民意测验成为控制社会的主导性模型,“沉默”作为社会大众抵抗媒介暴力的新的策略和自救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法国 让·鲍德里 《生产之镜》 超真实性 媒介内爆 媒介文化 大众抵抗策略
原文传递
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越红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本文论述了数字时代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受众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是一种理性的积累,四维影像中的声音是感知的听觉刺激,基于感性,慢慢升华至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使受众对电影声音的设计有了深... 本文论述了数字时代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受众对电影声音的审美是一种理性的积累,四维影像中的声音是感知的听觉刺激,基于感性,慢慢升华至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使受众对电影声音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知,也形成了受众新的审美意象,为声音创作者更好地进行声音设计提供了有利参考资料。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当前数字化时代四维影像中的电影声音进行设计,增加受众观影现场的沉浸感与真实体验,达到艺术鉴赏中"超越""自我"的佳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影像 认知 超真实性
原文传递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斌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77,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弥合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超越技术本身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试图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这门艺术提供视角与路径,从虚拟现实的媒介数字本体性出发,阐释了其非物质... 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弥合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超越技术本身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试图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这门艺术提供视角与路径,从虚拟现实的媒介数字本体性出发,阐释了其非物质性审美特征;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沉浸性、交互性三大特征入手,归纳了虚拟现实艺术超真实性审美、沉浸性审美、非线性审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性审美特征 超真实性审美特征 沉浸性审美特征 非线性审美特征
原文传递
美国的后现代政治 被引量:1
6
作者 约翰.福瑞 高千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8,共6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经历了一次转型——从现代政治范式转向了后现代政治范式。后现代政治中形象的运用,在情感色彩上与公民、伪事件、超真实场景等联系起来。随着身份团体数目的增长与党派之争的日益增强,政治已开始变得支离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经历了一次转型——从现代政治范式转向了后现代政治范式。后现代政治中形象的运用,在情感色彩上与公民、伪事件、超真实场景等联系起来。随着身份团体数目的增长与党派之争的日益增强,政治已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实现两党的合作与构筑彼此的共识已出现困难。这些似乎与民主并不相容。虽然后现代政治为公民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参与政治带来了希望,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希望还没有成为现实。后现代政治的这种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向使决策变得更不透明与不负责任,并把公民的角色异化为消极被动的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政治 超真实性 碎片化 公民参与 民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