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的消失:当代文学中的乡土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郑迦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6-188,共3页
"五四"新文学时期既开创了乡土文学的类型,也奠定了乡土文学的三个基本叙事品格。而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乡土小说",在对乡土社会的文学还原中,其实探讨了"乡土社会"内核失却的原因,基于乡村"... "五四"新文学时期既开创了乡土文学的类型,也奠定了乡土文学的三个基本叙事品格。而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乡土小说",在对乡土社会的文学还原中,其实探讨了"乡土社会"内核失却的原因,基于乡村"超稳定文化结构"的瓦解和改变。考察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乡土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在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叙事的两端,剩下的是作家回望中的忧虑和焦虑,乡土想象被非虚构的纪实性乡村描写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乡土叙事 超稳定文化结构
下载PDF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68
2
作者 孟繁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100,共7页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主流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出现了两次转折: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思想倾向上,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移,发生于80年代初期。这一转向,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这两次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原文传递
《蘑菇圈》:乡村挽歌的诗意书写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学清 《阿来研究》 2018年第2期66-73,共8页
阿来在《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中自述,在《遥远的温泉》之后已有十年未曾写过中篇,但是在2015年先后创作了《三只虫草》(《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蘑菇圈》(《收获》2015年第2期)和《河上柏影》三部中篇小说,在2016年人民文... 阿来在《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中自述,在《遥远的温泉》之后已有十年未曾写过中篇,但是在2015年先后创作了《三只虫草》(《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蘑菇圈》(《收获》2015年第2期)和《河上柏影》三部中篇小说,在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时命名为'山珍三部'。所谓'山珍',是藏地的三种珍奇物产:虫草、松茸、岷江柏,它们并非藏人生活的必需品,它们成为'山珍'也并非历史和文化使然,而是纯粹由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需求推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村 蘑菇圈 消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现代性 红卫兵 情感共同体
原文传递
《我的母亲喜进花》
4
作者 马金莲 《全国新书目》 2021年第7期57-57,共1页
本书收录了五个优秀中短篇小说,包括《人妻》《我的母亲喜进花》《义诊》《底色》《冯家堡子》。从照片中的母亲喜进花,到《人妻》中迈出家门、走向小镇的腊东掩,到《底色》里漂亮女人张桂香的爱恨情仇,再到《义诊》中那个令男人想入非... 本书收录了五个优秀中短篇小说,包括《人妻》《我的母亲喜进花》《义诊》《底色》《冯家堡子》。从照片中的母亲喜进花,到《人妻》中迈出家门、走向小镇的腊东掩,到《底色》里漂亮女人张桂香的爱恨情仇,再到《义诊》中那个令男人想入非非的气质女人陈墨梅,处处是作者个体生活的记忆,铺陈描绘出一幅当代乡村众生百态图。温情的文字表达,再现了乡村社会生活中的超稳定文化结构和现代化浸染下的乡土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色》 爱恨情仇 我的母亲 张桂香 文字表达 超稳定文化结构 想入非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