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存·密码·超越存在——解读雅斯贝斯的三种“密码”语言
1
作者 孙秀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207,共5页
作为"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密码"成为雅斯贝斯生存形而上学的运思枢纽。依"超越存在"在"密码"中向"生存"显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雅氏把"密码"语言分为三种:... 作为"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密码"成为雅斯贝斯生存形而上学的运思枢纽。依"超越存在"在"密码"中向"生存"显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雅氏把"密码"语言分为三种:"超越存在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普遍的语言"、"思辨的语言"。这三种语言也未尝不可理解为"密码"的三个层级,由前至后,距作为根源的"生存"愈来愈远,与此同时,作为依据的"超越存在"的显现也愈来愈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斯 生存 密码 超越存在
下载PDF
永远激荡的创造性流动——评《超越存在:洪迪诗集》
2
作者 王自亮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5-64,共10页
洪迪诗歌为百年中国新诗奉献了一片并不显赫却独一无二的诗美天地。其风格深沉而幽微,兼具强烈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意识、宏大叙事的铺陈与玄妙的诗思运行。就其诗思的开阔、深沉与超越等特质来说,洪迪足可厕身思想勇士与智者的行列。... 洪迪诗歌为百年中国新诗奉献了一片并不显赫却独一无二的诗美天地。其风格深沉而幽微,兼具强烈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意识、宏大叙事的铺陈与玄妙的诗思运行。就其诗思的开阔、深沉与超越等特质来说,洪迪足可厕身思想勇士与智者的行列。洪迪更非"枝叶诗人"而是"根部诗人"。在诗美建构中追求一种大美,天问式的究诘,亦不乏在溪流边与空明中极难追捕的感觉与思絮之片段,常常漫步于吉词的爆破与深默的边缘,致力于诗歌的"大用"而非雕虫末技,构建圆融的诗美创造主体,而渐臻于完美的境地。洪迪的诗歌实践、诗学观念和人格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诗 超越存在 洪迪诗集》 洪迪
下载PDF
超越存在的生命自由和生命辉煌
3
作者 张金印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邓一光的小说《狼行成双》。一对狼夫妻在森林雪野奔徙觅猎 ,面对困境和危难的生命挑战 ,双双赴死。透过寓言文本 ,经由象征主义艺术通道 ,可以体悟到“超越存在”
关键词 《狼行成双》 象征主义 超越存在 生命自由 小说 生命辉煌 文学评论 邓一光
下载PDF
超越存在与存在的高贵化--一场列维纳斯与赵汀阳之间假想的对话
4
作者 孙向晨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3期35-37,共3页
“西方哲学”以其本源性起点、普遍性追问、理性化反思为特点,很多人以为“哲学”只能以那样的形态演进。但列维纳斯把“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归为一类--一种源自希腊的传统。思想的“起点”决定了特定的哲学方向。列维纳斯借助希伯... “西方哲学”以其本源性起点、普遍性追问、理性化反思为特点,很多人以为“哲学”只能以那样的形态演进。但列维纳斯把“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归为一类--一种源自希腊的传统。思想的“起点”决定了特定的哲学方向。列维纳斯借助希伯来文化努力从“西方哲学”话语中走出来。在此意义上,赵汀阳与列维纳斯是“同道”,他们都思考“本源性问题”,努力探索哲学“新”的可能性。他们“之间”应该有一场深入“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文化 列维纳斯 超越存在 赵汀阳 巴门尼德 本源性 形态演进 西方哲学
原文传递
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 被引量:196
5
作者 鲁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1,29,共7页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当今的教育是一种病态性适应的教育,它背离了超越性的期待,把学生紧紧捆绑在应试等不合理教育体制之中。面对这种病态的教育,我们每个当事者都不能违避道德上的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性 超越性的存在 教育的期待 病态适应 道德问责
下载PDF
“我—你”关系中的人:“超越的存在”——20世纪西方“人学”的宗教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素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8-42,共5页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你 超越存在 人学的宗教观
下载PDF
人的超越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 被引量:2
7
作者 孙静静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7-63,共7页
人的超越性存在是与人的现实性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实现创造性生活对适应性生存、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类存在对个体生命存在、无限对有限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改造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提... 人的超越性存在是与人的现实性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不断实现创造性生活对适应性生存、精神与意义对物质与现实、类存在对个体生命存在、无限对有限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改造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方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内容付诸现实、实现其时代价值的关键环节。客观性、有效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而创新是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主体在继承和借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最近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原来不完善的或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径的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人的超越性存在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哲学生存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实践生存论存在论”的革命性变革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守奎 罗晓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64,共3页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q...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存在 实践生存论存在 此在存在
下载PDF
“存在论”格义及其流变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守奎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存在论内在地包含着本体论和生成论两个方面,传统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方面,"奠基论"意义的存在论则把两个方面更好地结合了起来。根据表现形态及内在特征可以把存在论划分为"超越论存在论"、"实践生存论存在... 存在论内在地包含着本体论和生成论两个方面,传统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方面,"奠基论"意义的存在论则把两个方面更好地结合了起来。根据表现形态及内在特征可以把存在论划分为"超越论存在论"、"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和"此在存在论"三种可能的典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逻各斯 超越存在 实践生存论存在 此在存在
下载PDF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萨特的存在主义
10
作者 王路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57-61,共5页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把存在规定为自我存在,认为自我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从而建立了他自己的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萨特怎样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向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转变的呢?对此,本文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把存在规定为自我存在,认为自我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从而建立了他自己的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萨特怎样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向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转变的呢?对此,本文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同志们。萨特扬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 自我存在 意向性 本体论哲学 超越存在 认识者 批判哲学 “我思故我在” 个人体验 绝对物
下载PDF
基于人的存在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兼谈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11
作者 秦清芝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1期129-131,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效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将"人的现实性存在"作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基于人的现实性存在"作为出发点,将培养民众健康人格和帮助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效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将"人的现实性存在"作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基于人的现实性存在"作为出发点,将培养民众健康人格和帮助民众实现社会化从而帮助民众具备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作为首要和基础的功能;还要基于"人的超越性存在",将为民众提供超越现实的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精神家园作为重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要进行理念变革,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为条件、同时使内容手段及目标具有层次性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人的现实性存在 人的超越存在
下载PDF
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对反本质主义文学观的考察与反思
12
作者 范永康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qu... 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在其起源语境中就遮蔽了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体验性、超越性等特性。文学本质问题要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肌质上来探讨。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借鉴存在论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这三个层面为文学情感的生存体验性、生命交往性和精神超越性寻得本体论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情感肌质 存在 “此在-生存” “共在-交往” 存在-超越
下载PDF
文学言语的存在论根基——“语言学转向”后的文学语言问题之应对
13
作者 范永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72-76,共5页
在"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特别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文论使文学语言失去了生活和诗意的根基。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 在"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特别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文论使文学语言失去了生活和诗意的根基。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个层面,为文学言语的现实性、生命感、交往性、诗意性、超越性等特点寻得本体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言语 存在 “此在-生存” “共在-交往” 存在-超越
下载PDF
存在的天平——从亚伯拉罕到约伯
14
作者 李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79-80,共2页
亚伯拉罕和约伯都是《圣经》里面的人物,历来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存在主义的理论,重点探讨亚伯拉罕与约伯的存在性境遇、存在性选择、存在性超越。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期望更好地理解亚伯拉罕和约伯这两个《圣经》人物,挖掘出... 亚伯拉罕和约伯都是《圣经》里面的人物,历来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存在主义的理论,重点探讨亚伯拉罕与约伯的存在性境遇、存在性选择、存在性超越。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期望更好地理解亚伯拉罕和约伯这两个《圣经》人物,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解读内容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伯拉罕 约伯 存在性处境 存在性选择 存在超越
下载PDF
“生存”:雅斯贝斯“生存人学”的价值主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1,共6页
雅斯贝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那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价值主体,那由内蕴于"生存"之中的"良知"所默识的"超越存在"是其超越维度。
关键词 雅斯贝斯 生存 超越存在 良知
下载PDF
M·海德格尔对解释学的哲学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共11页
引进了解释学的现象学(Phaenomeno-logie),就不再是"学(logie)",不是"逻辑(logik)"的"学";这一点,M.海德格尔已经做到了,而且是在超越存在论的基础上做到的。本文侧重从解释学的哲学发展角度,通过思辨神... 引进了解释学的现象学(Phaenomeno-logie),就不再是"学(logie)",不是"逻辑(logik)"的"学";这一点,M.海德格尔已经做到了,而且是在超越存在论的基础上做到的。本文侧重从解释学的哲学发展角度,通过思辨神学对他的影响,从"存在物"到"存在"、"有"再到"无"等等的思想进展,粗线条地追寻了他把解释学引进现象学的路径。本文特别批评了那种对M.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误解” 透彻的思想 解释学特性 超越存在 现象学不是“学” 现象学基本词的新解读
下载PDF
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神学—形而上学。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走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首先,它认为主体性只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交互主体性相对于主体性而言是更本原的存在,这样它就避免了唯我论。其次,它对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的肯定是通过对我思所具有的陌生经验的反思与解释而揭示出来,这样它就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而具有从我思出发的明见性。最后,它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超越论的存在领域"加以揭示,认为构造自然和世界的本原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单个主体,这就保证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世界的认同是先天可能的。所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对近代三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综合与超越:它是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存在论上的莱布尼茨主义,而其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真正实现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胡塞尔 交互主体性 哥白尼式转向 超越论的存在领域
下载PDF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庆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共7页
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囿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之内探讨社会财富增长的机制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可逾越的界限——阶级关系,从而实现了科学术语的革命,将单纯的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 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囿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之内探讨社会财富增长的机制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可逾越的界限——阶级关系,从而实现了科学术语的革命,将单纯的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资本论》揭示了物掩盖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并找到了一条解放何以可能的现实道路。《资本论》不仅破解了资本的秘密,也破解了存在的秘密。因此,《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并非一种经济学超越,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社会关系 存在超越
下载PDF
论雅斯贝尔斯的生存思想
19
作者 欧阳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7-19,共3页
关于生存的思考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核心内容。从什么是生存、生存是如何澄明自身以及生存的超越三个方面,介绍了雅斯贝尔斯的生存思想。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生存 生存澄明 生存的记号 超越存在
下载PDF
春秋战国与古希腊审美观对比研究初探
20
作者 陈辰 《人文天下》 2016年第11期70-76,共7页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时代,虽然中国与希腊分处两地,但在中西方相继产生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如柏拉图、孔子、亚里士多德等,反映了人类早期较为成熟的意识形态。这些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审美观...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大爆炸的时代,虽然中国与希腊分处两地,但在中西方相继产生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如柏拉图、孔子、亚里士多德等,反映了人类早期较为成熟的意识形态。这些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审美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审美观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主体对美的总体看法,是不同体系的哲学家根据其观点阐述"美是什么、美源于什么、美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而形成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点阐述 伊壁鸠鲁派 超越存在 轴心时代 《吕氏春秋》 美学观 犬儒派 恩培多克勒 普洛丁 普罗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