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南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易发程度研究
1
作者 林金鑫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通过开展地面沉降易发程度评价,研究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发生概率及其分布情况。分析梳理研究区地面沉降相关资料,选取了全新世潜水含水层厚度、全新世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全新世-更新世弱透水层厚度、更新世承压含... 通过开展地面沉降易发程度评价,研究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发生概率及其分布情况。分析梳理研究区地面沉降相关资料,选取了全新世潜水含水层厚度、全新世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全新世-更新世弱透水层厚度、更新世承压含水层厚度、更新世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等作为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易发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分别两两比较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并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计算了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评价。最终将全区易发程度划分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较高易发区、中易发区、较低易发区、低易发区等5个级别,并提出了地面沉降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易发程度 越南红河三角洲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越南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建国 皇甫岗 +2 位作者 谢英情 Phan Trong Trinh 刘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9-400,共12页
通过中越两国对越南红河断裂带开展的联合野外考察,获取了地震、地质、地貌和年代学等反映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相关证据。综合研究表明,越南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右旋走滑活动延续和保持了在中国境内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总体趋势。其第四... 通过中越两国对越南红河断裂带开展的联合野外考察,获取了地震、地质、地貌和年代学等反映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相关证据。综合研究表明,越南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右旋走滑活动延续和保持了在中国境内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总体趋势。其第四纪主要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且总体活动水平明显低于中国云南境内部分,特别是自晚更新世以来越南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已表现得十分微弱。结合断裂现今地震活动和区域GPS大地形变特征分析认为,自晚第四纪以来,来自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出"动力作用对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方面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文中还探讨了造成这一有限影响可能的大地构造和深部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红河断裂带 活动时代 累积位错 大地构造 深部构造
下载PDF
越南红河三角洲近五千年来的几个降温事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珍 臧家业 +4 位作者 SAITO Yoshiki 徐小薇 王永吉 MATSUMOTO Eiji 张志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53,共11页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 AMS14 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 530 cal. aBP, 2 100 cal. aBP和620 cal. 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 530 cal. ...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 AMS14 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 530 cal. aBP, 2 100 cal. aBP和620 cal. 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 530 cal. aBP和620 cal. aBP降温事件可与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中的“新冰期(Neogla cial)”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相对应,可能与由北大西洋地区几个短期变冷事件的全球气候响应机制有关。3 340 cal. aBP以来,人类干扰性植物成分的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改造作用增强,因此,本研究中气候的降温事件不排除人类影响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红河三角洲 全新世 变冷事件 孢粉学
下载PDF
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中乔 吴莹 +2 位作者 李珍 宋兵 DANG Xuan Phong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7-583,共7页
采用总有机碳(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及木质素方法,对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结合粒度数据,分析其有机物分布以及来源。结果表明,红河口表层沉积物的(C/N)mol在2.7—18.7之间;有机碳(OC%)和总氮(T... 采用总有机碳(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及木质素方法,对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结合粒度数据,分析其有机物分布以及来源。结果表明,红河口表层沉积物的(C/N)mol在2.7—18.7之间;有机碳(OC%)和总氮(TN%)在近岸粒径大的站位含量低,粒度小的站位含量高;δ13C(‰)在22.8—25.9之间;Λ8(mg/100mgOC)在0.2—4.9之间。使用简单二端元模型计算后发现陆源有机物在表层沉积物中占的比例在3.7%—89.5%,并且与粒径大小有关,粒径大陆源有机物比例低,粒径小陆源有机物比例高,说明水动力分选是控制陆源有机物分布的主要因素。C/V和S/V分别为0.29±0.13和0.87±0.18,表明该区域的陆源有机物来源于被子植物的草本和木本部分混合。V系列的酸醛比(Ad/Al)v在0.38—2.43之间,平均值为0.70,说明该区域陆源有机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红河 表层沉积物 有机物 木质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