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周越系鸟虫书造型艺术研究
1
作者 陈梦 李芃 《艺术科技》 2022年第5期137-139,共3页
为丰富文化语汇、梳理汉字艺术在形式中蕴涵的设计思维,文章以探索鸟虫书造型艺术规律为基础,进行浅要的研究分析。通过探究东周越系鸟虫书造型艺术特征,盘点越系鸟虫书构型艺术表现及意蕴,比较鸟虫书地域文化圈的共性与差异。总结出越... 为丰富文化语汇、梳理汉字艺术在形式中蕴涵的设计思维,文章以探索鸟虫书造型艺术规律为基础,进行浅要的研究分析。通过探究东周越系鸟虫书造型艺术特征,盘点越系鸟虫书构型艺术表现及意蕴,比较鸟虫书地域文化圈的共性与差异。总结出越系鸟虫书造型特征如下:第一,笔画装饰多采用鸟形为基础,突出表现在嘴部呈尖角形,且整体特征较为写实;第二,以几何线条化的装饰笔画(或者说是简化的鸟、虫形装饰笔画)来取代写实的鸟饰。越系鸟虫书装饰因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图腾崇拜取向愈加明显,且在历史的潮流中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越系 鸟虫书 字体 造型
下载PDF
广府民系、越海民系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上) 被引量:4
2
作者 潘莹 施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4-246,共3页
本文以越海民系创造的江南水乡和广府民系创造的岭南水乡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从聚落外部的自然人文环境差异到聚落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路径,揭示了外部环境系统对聚落形态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广府民 海民 水乡传统聚落 形态
下载PDF
越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一个香榧传说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锡诚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60,15,共12页
会稽山地区的香榧树群是第三纪古生物孑遗,围绕着香榧树的果实香榧子,形成了种种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承载、体现、延续了农耕文明条件下会稽山周边地区世居农民、手工业者等人群的宇宙观、生命观、... 会稽山地区的香榧树群是第三纪古生物孑遗,围绕着香榧树的果实香榧子,形成了种种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承载、体现、延续了农耕文明条件下会稽山周边地区世居农民、手工业者等人群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穿越时空,传承了上千年之久而不衰,时至今日,成为当今现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笔文化遗产的发掘,为碎片化了的古"越系文化"展露出了一片新的景观。调查发现,香榧传说在其传承传播中形成了一个以会稽山周边地区(如诸暨、绍兴、嵊州、东阳等)为中心,包括范围更大一些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贵州等一些地区在内的传说圈。香榧传说是继人参传说、葫芦传说之后,被发掘现世的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在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对香榧传说在科学理念指导之下的普查和忠实记录,是"活态保护"之外的另一种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系文化 香榧 传说群
原文传递
纯红荧烯器件中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与高能三重态激子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消失”的原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辉耀 宁亚茹 +6 位作者 吴凤娇 赵茜 陈敬 朱洪强 魏福贤 吴雨廷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3-273,共11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电致发光磁效应(MEL)是一种能够揭示多种激发态微观过程的探测工具.最新研究成果(Tang X T,Pan R H,Zhao X,Jia W Y,Wang Y,Ma C H 2020 Adv.Funct.Mater.5765)表明:将低浓度的红荧烯(Rubrene)分子掺杂在一定主...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电致发光磁效应(MEL)是一种能够揭示多种激发态微观过程的探测工具.最新研究成果(Tang X T,Pan R H,Zhao X,Jia W Y,Wang Y,Ma C H 2020 Adv.Funct.Mater.5765)表明:将低浓度的红荧烯(Rubrene)分子掺杂在一定主体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存在一种高能三重态激子(T_(2,Rub))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HL-RISC,S_(1,Rub)←T_(2,Rub)).但本文发现:以Rubrene作为纯发光层且其两边的载流子传输层也不存在T_(2,Rub)激子的能量损失通道的OLEDs中,在室温下只观察到单重态激子(S_(1))的分裂过程(S_(1)+S_(0)→T_(1)+T_(1)),却没能观察到该T_(2,Rub)激子的HL-RISC过程;而且,最基本的因电子和空穴在纯Rubrene发光层中直接注入形成极化子对(polaron-pair,PP_(1)和PP_(3))的系间窜越过程(ISC,PP_(1)→PP_(3))也没有被观察到.为了揭示该反常现象背后的微观物理机制,以纯Rubrene分子和质量分数为5%的Rubrene掺杂主体作为发光层来制备器件,并对两种器件的MEL进行变温实验.对所得实验结果比对分析后发现:室温下PP态的ISC和T_(2,Rub)激子的HL-RISC产生的MEL正好完全相互抵消,这是采用MEL在纯Rubrene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同时观察不到ISC和HL-RISC的物理原因,这种如此巧合的物理现象在文献中还未曾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荧烯 磁电致发光 间窜 高能态反向间窜
下载PDF
Bodipy电子给受体化合物电荷转移及系间窜越研究
5
作者 侯玉琦 董羽 +2 位作者 肖霄 张雪 赵建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07-308,共2页
三重态光敏剂一般是指具有强可见光吸收、高效系间窜越(ISC)以及长寿命三重态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光催化、光伏、光动力治疗、光子上转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传统的三重态光敏剂要依靠重原子效应来增强ISC过程,但因此也带来了合... 三重态光敏剂一般是指具有强可见光吸收、高效系间窜越(ISC)以及长寿命三重态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光催化、光伏、光动力治疗、光子上转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传统的三重态光敏剂要依靠重原子效应来增强ISC过程,但因此也带来了合成成本高、化合物不稳定、三重态寿命短等问题。近来人们发现有机小分子电子给受体化合物的电荷分离和电荷复合可促进ISC。该课题组近几年制备了一系列此类有机电子给受体体系,特别是具有垂直正交构型的分子,在这些化合物中观察到了高效的系间窜越。通过使用各种稳态光谱和纳秒瞬态吸收光谱、飞秒瞬态吸收光谱以及时间分辨顺磁共振波谱等,对这些有机小分子电子给受体体系的电荷分离、电荷复合、ISC以及电子自旋极化(ESP)等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新的实验现象,对研究该类化合物的ISC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分离 电荷复合 间窜 三重态 光敏剂
下载PDF
激基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系间窜越和反向系间窜越过程的非单调电流依赖关系
6
作者 赵茜 陈敬 +4 位作者 彭腾 刘俊宏 汪波 陈晓莉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29-237,共9页
激基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exciplex-bas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EB-OLEDs)中自旋对态(spin-pair states)的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和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SC,RISC)是重要的自旋混合过程.它们通常展示正常的电... 激基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exciplex-bas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EB-OLEDs)中自旋对态(spin-pair states)的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和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SC,RISC)是重要的自旋混合过程.它们通常展示正常的电流依赖关系,即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弱.本文利用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作为指纹式探测工具,在具有不同电荷平衡的EB-OLEDs中观察到多种电流依赖的ISC和RISC过程.它们有趣的表现为:随着器件注入电流增大,非平衡器件中电流依赖的MEL曲线呈现从正常ISC(1-25μA)向反常ISC(25-200μA)过程的转换,而平衡器件中电流依赖的MEL曲线则展示从正常ISC(1-5μA)→反常RISC(10-50μA)→正常RISC(50-150μA)→反常ISC(200-300μA)过程的转换.通过拟合和解析MEL曲线,发现非平衡和平衡器件中的ISC和RISC过程随着电流增大都先增强后减弱.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转换可归因于增大电流时自旋对态增加的数量与其减短的寿命之间的竞争.此外,平衡器件中的RISC过程比非平衡器件中的更强,从而导致平衡器件的外量子效率比非平衡器件的更高.显然,本文不但加深了对EB-OLEDs中电流依赖的ISC和RISC过程的理解,还为设计制作高效率EB-OLEDs提供了清晰的器件物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基复合物 磁电致发光 间窜 反向间窜
下载PDF
激基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平衡载流子增强电荷转移态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
7
作者 王辉耀 魏福贤 +4 位作者 吴雨廷 彭腾 刘俊宏 汪波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11-319,共9页
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1)和CT^(3))态的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CT^(1)←CT^(3))过程是提高激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精准利用该过程对于制备高效率激基复合物型(exciplex-type)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 电荷转移(charge transfer,CT^(1)和CT^(3))态的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CT^(1)←CT^(3))过程是提高激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精准利用该过程对于制备高效率激基复合物型(exciplex-type)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基于m-MTDATA:Bphen的典型激基复合物由于其内部高的RISC速率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验上仅从瞬态光致发光谱中推测存在该RISC过程,这不利于全面认识并运用该过程设计高性能的光电器件.本文通过精确调控发光层(x m-MTDATA:y Bphen,x,y为质量分数)中给体与受体的共混比例和流过器件的载流子密度,获得了载流子平衡与非平衡的激基复合物器件,采用特征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MC)响应曲线可视化了平衡激基复合物器件中CT态间的RISC过程,且相比于非平衡器件,该器件具有更高的电致发光效率.本工作不仅能加深对于激基复合物器件中给体/受体共混比例影响载流子平衡的理解,还为最优利用RISC过程制备高效率光电器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TDATA:Bphen 激基复合物 给体/受体的共混比例 磁电导 反向间窜过程
下载PDF
供电子基团修饰对NNI-R系列分子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8
作者 林桂锋 郭景富 +1 位作者 何腾飞 任爱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7-1286,共10页
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供电子基团的N-苯基-1,8-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NNI-R),对它们在二氯甲烷和气相中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室温磷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在二氯甲烷极性溶剂中,NNI-R系列分子的最低单重激发态(S1)有2个异构体,分别表现为... 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供电子基团的N-苯基-1,8-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NNI-R),对它们在二氯甲烷和气相中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室温磷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在二氯甲烷极性溶剂中,NNI-R系列分子的最低单重激发态(S1)有2个异构体,分别表现为局域激发(LE)和电荷转移激发(CT).具有弱给电子体(R=OMe,OH)时的NNI-R分子,其S 1态为LE结构,给体和受体间二面角垂直,其总能量远低于CT结构,会抑制系间窜越(ISC)的发生,不会发生磷光现象.在气相下,NNI-R系列分子的S 1态只有一种稳定的CT结构,该特征能显著抑制荧光发射,并有效促进系间窜越,使NNI-R系列分子的室温磷光发射成为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磷光 供电子基团 电荷转移激发 荧光速率 间窜速率
下载PDF
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共存体系中Dexter能量传递导致的负磁效率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雨廷 朱洪强 +6 位作者 魏福贤 王辉耀 陈敬 宁亚茹 吴凤娇 陈晓莉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71-281,共11页
因具有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在低成本就可实现高效率发光,激基复合物(exciplex)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微观过程通常表现为极化子对的系间窜... 因具有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在低成本就可实现高效率发光,激基复合物(exciplex)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微观过程通常表现为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ISC)过程占主导,引起的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 MEL)效应和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 MC)效应都是正值,且MEL幅值大于MC幅值;由于在一般电流(I)范围内存在线形关系EL∝η·I,对应的磁效率(magneto-efficiency, Mh)也是正值.本工作却在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electroplex)共存的器件中发现:虽然在小电流下MEL值也大于MC值,但是电流增大后MEL值逐渐小于MC值,即Mh值由正变成负.通过对比该型器件与纯激基复合物型器件中不同的物理微观过程发现:激基复合物与电致激基复合物共存器件中存在从激基复合物到电致激基复合物的Dexter能量转移(Dexter energy transfer, DET)过程,此过程会增强电致激基复合物的RISC过程,且DET过程会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导致器件在大电流下表现为RISC过程主导的负Mh.本工作有助于认识激基复合物型OLEDs中激发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也为制作高效率发光器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效率 电致激基复合物 Dexter能量传递 反向间窜
下载PDF
卤代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光动力灭活作用
10
作者 李雨薇 赵淑怡 +3 位作者 洪高博 张宾 焦龙 张晓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24,共6页
为提升姜黄素(curcumin,Cur)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效果,合成新型卤代姜黄素衍生物(X-cur,X=F、Cl、Br)。通过测定X-cur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比X-cur的单线态氧(^(1)O_(2))生成能力并辅助激发态理论... 为提升姜黄素(curcumin,Cur)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效果,合成新型卤代姜黄素衍生物(X-cur,X=F、Cl、Br)。通过测定X-cur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比X-cur的单线态氧(^(1)O_(2))生成能力并辅助激发态理论计算结果,分析筛选出具有PDI潜力的姜黄素衍生物。结果表明:随着非金属重原子卤素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其自旋耦合作用逐渐增强,导致Br-cur具有最小的单重激发态(S_(1))和三重激发态(T_(3))能级差ΔE_(st(S1-T3))(0.140 eV)和最大的自旋轨道耦合值(0.642262 cm^(-1)),说明Br-cur最容易发生系间窜越过程进入到T_(3);此外,Br-cur相比于Cur和其他卤代姜黄素具有最小的S_(1)和基态(S_(0))间能级差(3.260 eV);以上两因素导致Br-cur极易被光激发且具有最高的^(1)O_(2)生成能力;在对水产品中典型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PDI实验中,Br-cur的PDI作用依赖于其使用浓度和光照时间,且PDI效果显著高于Cur对照组,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PDI光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姜黄素 光动力灭活 重原子效应 间窜 副溶血性弧菌
下载PDF
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 被引量:26
11
作者 施瑛 潘莹 《南方建筑》 2011年第3期70-78,共9页
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广府民 海民 江南水乡 岭南水乡 传统聚落形态
下载PDF
利用磁致发光曲线研究Rubrene器件中激子分裂和湮没过程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秋松 袁德 +6 位作者 贾伟尧 陈历相 邹越 向杰 陈颖冰 张巧明 熊祖洪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4-341,共8页
为了研究Rubrene分子中激发态的能量共振和分子间π-π共轭的特性对有机磁效应的影响,本文制备了基于不同浓度和厚度的Rubrene有机发光器件,并在不同温度下测量了器件的电致发光磁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实验发现,发光层... 为了研究Rubrene分子中激发态的能量共振和分子间π-π共轭的特性对有机磁效应的影响,本文制备了基于不同浓度和厚度的Rubrene有机发光器件,并在不同温度下测量了器件的电致发光磁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实验发现,发光层中Rubrene的厚度和浓度均可以对器件中的MEL产生较大的影响,室温下MEL的高场值随Rubrene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30 nm之后逐步趋于饱和;随着Rubrene分子的浓度和测量温度的降低,MEL高场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甚至在低温时出现高场下降.通过对实验曲线进行数值拟合,认为Rubrene分子之间形成的π-π共轭结构有助于双分子相互作用的发生,单重态激子分裂、三重态激子之间的湮没和单一三重态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三种过程在器件中相互竞争导致了所得MEL的变化.本工作有助于加深对有机光电子器件内部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重态分裂 三重态湮没 间窜 电致发光磁效应
下载PDF
气相中Co^+催化N_2O与C_2H_6循环反应催化剂活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晶晶 王永成 +3 位作者 蔡君 金燕子 王环江 甘延珍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9-589,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方法对Co+在三重态及五重态势能面上催化N2O与C2H6进行循环反应的两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Harvery方法优化了两自旋态势能面5个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计算了MECP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采用Landau-Zener公式...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方法对Co+在三重态及五重态势能面上催化N2O与C2H6进行循环反应的两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Harvery方法优化了两自旋态势能面5个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计算了MECP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采用Landau-Zener公式计算了自旋翻转处的系间窜越几率,各MECP处均可发生有效系间窜越.通过应用Kozuch提出的能量跨度模型,Co+催化N2O与C2H6在298K下反应生成CH3CHO时有最大的TOF值3.35×10–2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二氮 乙烷 循环反应 密度泛函 两态反应 间窜 能量跨度 转化频率
下载PDF
Au^+(~1S,~3D)与N_2O(~1∑^+)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玲玲 王永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5-269,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O和N用6-311+G*基组,Au+用赝势基组(8s7p6d)/[6s5p3d],研究了Au+(~1S,~3D)离子和N2O(~1∑^+)分子的反应机理.报道了在基态单重态和激发三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结果表明,两个主...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O和N用6-311+G*基组,Au+用赝势基组(8s7p6d)/[6s5p3d],研究了Au+(~1S,~3D)离子和N2O(~1∑^+)分子的反应机理.报道了在基态单重态和激发三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结果表明,两个主反应通道Au+(1S)+N_2O(~1∑^+)→1NA-Complex-1→1NA-TS1→1NA-Complex-2→1NA-Crossing→[3OAuNN]+和Au+(1S)+N2O(~1∑^+)→1NB-Complex→1NB-Crossing→[AuNN(1∑+)]++O(3P)都需经过反应交叉势能面,出现“系间窜越”.用内禀坐标单点计算垂直激发态的方法确定了势能面交叉点,并用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自旋翻转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1S 3D) N2O(^1∑^+)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间窜
下载PDF
说“瓯”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学功 《管子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07-109,118,共4页
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 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系,百越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瓯越文化遗址群在浙南之温州、台州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至迟在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毋庸置疑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之族 文化遗址群 文明社会形态因子
下载PDF
3CzIPN分子热活化延迟荧光机制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续更 朱秋玲 《化学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416-420,共5页
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在以苯为溶剂的可极化连续模型(PCM)下,研究了2,4,6-三(9-咔唑基)-间苯二腈(3CzIPN)分子发生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反应机制.计算结果表明,3CzIPN分子的单-三态能量差非常小,仅为0.124 eV,这对反系... 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在以苯为溶剂的可极化连续模型(PCM)下,研究了2,4,6-三(9-咔唑基)-间苯二腈(3CzIPN)分子发生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反应机制.计算结果表明,3CzIPN分子的单-三态能量差非常小,仅为0.124 eV,这对反系间窜越(RISC)非常有利.此外,3CzIPN分子的RISC速率达到了104数量级,表明3CzIPN分子可能是一个潜在的TADF发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热活化延迟荧光 间窜 间窜跃
下载PDF
反向系间窜越和三重态激子湮灭共存体系的有机发光磁效应
17
作者 邹越 贾伟尧 +6 位作者 陈秋松 袁德 陈历相 向杰 陈颖冰 张巧明 熊祖洪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利用具有反向系间窜越(RISC)特性的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制备了掺杂型有机发光器件,并在20~300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器件的磁致发光曲线(即m... 利用具有反向系间窜越(RISC)特性的荧光材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in-4-yl-vinyl)-4H-pyran(DCJTB)制备了掺杂型有机发光器件,并在20~300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器件的磁致发光曲线(即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实验发现,这些MEL曲线表现出奇特的线型:先在低场部分(〈10 m T)小幅度地快速下降,再随着磁场的增加大幅度地缓慢下降,最终低场和高场都表现为负的MEL,这与具有系间窜越的激子型器件的MEL明显不同.另外,MEL曲线在低场和高场的下降幅度都受注入电流和工作温度的调控.通过分析三重态激子参与的自旋相关过程,认为这些负的MEL是由RISC与三重态激子湮灭(TTA)过程共同引起的,并且三重态激子的寿命是影响RISC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磁效应 反向间窜 三重态激子湮灭
原文传递
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活化丙烯分子多态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英文)
18
作者 吕玲玲 朱元成 +2 位作者 左国防 袁焜 王永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对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活化丙烯分子多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氢原子抽取过程遵守单态反应机制,主要在基态高自旋七重态势能面进行,且具有较低活化能(ΔG~≠=65.6 k J·mol^(-1)),非血红素铁超...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对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活化丙烯分子多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氢原子抽取过程遵守单态反应机制,主要在基态高自旋七重态势能面进行,且具有较低活化能(ΔG~≠=65.6 k J·mol^(-1)),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可以作为有效氧化剂抽取氢原子。单态反应机制可能归因于近来建议的交换-加强反应原则(EER,铁中心具有较大交换稳定作用)。对于O-O键的活化,在CASSCF(10,8)/6-31+G(d)//TZVP水平下,势能面交叉区内,高自旋七重态(S1)和五重态(Q0)的自旋-轨道耦合(SOC)常数分别为2.26和2.19 cm^(-1)。轨道分析表明两条发生翻转自旋轨道具有相同空间组成(π*sub),SOC禁阻,因此通过SOC作用反应体系不可能有效地从七重态(S=3)势能面系间穿越到五重态(S=2)势能面,系间穿越可能发生在反应最后的退出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 多态反应机理 间窜 自旋轨道耦合
下载PDF
Mo活化NH_3的自旋禁阻反应机理
19
作者 刘玲玲 王永成 张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9-526,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UB3LYP方法,计算研究了气相中Mo活化NH3的反应机理。为了理解由Mo活化NH3过程中自旋翻转行为,对自旋态分别为七、五、三和单等4个反应势能面进行了计算研究,其结果表明,Mo活化NH3的过程是通过各自旋态势能面交叉产生...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UB3LYP方法,计算研究了气相中Mo活化NH3的反应机理。为了理解由Mo活化NH3过程中自旋翻转行为,对自旋态分别为七、五、三和单等4个反应势能面进行了计算研究,其结果表明,Mo活化NH3的过程是通过各自旋态势能面交叉产生的典型的自旋禁阻反应,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s)附近的系间窜越导致2步H转移和脱H2反应能垒降低。此外运用自然键(NBO)轨道理论分析了反应中较为重要的几个物种的成键特性。通过计算在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s)附近不同自旋态之间的自旋-轨道耦合常数,再运用Landau-Zener跃迁几率公式估算了MECPs处系间窜越几率。所确定的最低能量反应路径为:7Mo+NH3→7IM1→7/5MECP1→5TS12→5IM2→5/3MECP2→3TS23→3IM3→3TS34→3IM4→3HMoN+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活化NH3 自旋禁阻反应 最低能量交叉点 自旋-轨道耦合 间窜几率
下载PDF
C-S Activation of CS2 by Nb+ in Gas Phase
20
作者 宋小利 高立国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97-302,340,共7页
The reaction of Nb+ with CS2, producing cationic transition-metal sulfide and CS, was taken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to elucidate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reactions of second- row early transition metal ions with ... The reaction of Nb+ with CS2, producing cationic transition-metal sulfide and CS, was taken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to elucidate the overall mechanism of reactions of second- row early transition metal ions with CS2. The reactions in both triplet and quintet state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UB3LYP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 with the Stuttgart pseudo potentials and corresponding basis sets for Nb+ and the standard 6-311+G(2d) basis sets for C and S. The geometries for reactants, the transition states, and the products were completely optimized. All the transition states were verified by vibrational analysis and intrinsic reaction coordinate calc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niobium ion and CS2 is an insertion-elimination mechanism. Intersystem crossing may occur in the reaction Nb+ with CS2 and a minimum energy crossing point was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row early transition metal ion Reaction mechanism Intersystem crossing Minimum energy crossing poi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