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荀子为性趋恶论者,而非性恶论者——兼论人性发展三境界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光连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的分野在于荀子以生言性,他的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情性,其伦理境界表现为质朴的德性发展的本质和潜能,这是对告子老庄思想的批判、继承;在道德生活中,"悖于性而反于情"的伪使之复归于善。对荀子的人性不... 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的分野在于荀子以生言性,他的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情性,其伦理境界表现为质朴的德性发展的本质和潜能,这是对告子老庄思想的批判、继承;在道德生活中,"悖于性而反于情"的伪使之复归于善。对荀子的人性不能以非善即恶的绝对的、既定的价值角度来考察,而需以动态的、层次的、发展的视域来观察人性的总体趋向。荀子性朴—趋恶—善伪的知性发展理路与黑格尔伦理——教化——道德的致思路径是相契的,反映了中西方性恶伦理思想在精神上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趋恶 知性 黑格尔
下载PDF
人性的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失衡成因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基月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7,共7页
人性是人具有的对其思维活动及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特有属性,它包括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两方面。人性在二者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之下,于善恶间摇摆不定,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可称之为人性的失衡,这正是暴力性犯罪产生的根源。在一些外在客观... 人性是人具有的对其思维活动及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的特有属性,它包括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两方面。人性在二者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之下,于善恶间摇摆不定,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可称之为人性的失衡,这正是暴力性犯罪产生的根源。在一些外在客观因素作用下,人性趋恶本源性和制约引导性的冲突和斗争所形成的隐性失衡,犹如火山爆发般猝然地显性化,并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甚而使之趋于极端化时,因此将这个过程称之为隐性失衡的显性化,将这些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称之为外刺激,而暴力性犯罪正是人性的趋恶本源性与制约引导性不断冲突和斗争所导致的人性失衡在非良性外刺激作用下由隐性转为显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犯罪心理 趋恶本源 引导性 攻击性 利性 人性隐性失衡 外刺激
下载PDF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友广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基于回应和解决荀子人性论这一理论问题,本文首先对关于荀子人性论所提出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考量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郭店简《性自命出》中的“心”“性”范畴,以老庄道家和孟子思想作为重要参照,重点研究《荀子》文本所呈... 基于回应和解决荀子人性论这一理论问题,本文首先对关于荀子人性论所提出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考量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郭店简《性自命出》中的“心”“性”范畴,以老庄道家和孟子思想作为重要参照,重点研究《荀子》文本所呈现的心、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朴欲趋恶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善说 性朴 性朴欲趋恶
下载PDF
性朴欲趋恶论视域下的荀子政治哲学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友广 《管子学刊》 2022年第4期81-91,共11页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朴欲趋恶 天人相分 大清明之心 圣人观
下载PDF
“他们全都是罪人”——康德对“趋恶的倾向”的普遍性的证明 被引量:1
5
作者 袁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93,共6页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趋恶的倾向,却没有为这种倾向的普遍性提供明确的证明。他的人类学观察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善恶源于理智世界的意念,判断意念的根据在于现象世界是否存在抵抗德性的感性阻碍。根据批判哲学理智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趋恶的倾向,却没有为这种倾向的普遍性提供明确的证明。他的人类学观察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善恶源于理智世界的意念,判断意念的根据在于现象世界是否存在抵抗德性的感性阻碍。根据批判哲学理智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人的认识局限于现象世界,因此人类学只能观察到经验世界中抵抗德性的感性阻碍,不能观察到理智世界善的意念,因此人类学经验中的每个人都有抵抗德性的感性阻碍,由此可以推知每个人都有趋恶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趋恶的倾向 人类学 道德判断
下载PDF
人性异化趋恶是腐败的根源
6
作者 毛自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立足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人性可以善可以恶,从腐败者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异化论证了贪官人性异化趋恶是腐败的根源。
关键词 人性 异化 趋恶 支配 约束
下载PDF
论康德人性论系统中的趋恶倾向
7
作者 夏志伟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1,共6页
在康德那里,人的本性具有向善禀赋和趋恶倾向两个方面。在这个人性论系统中,康德着重地论述了人的本性中的趋恶倾向,指出这种趋恶倾向(最高层次意义上的)在于人颠倒了道德法则与偏好之间的主从次序。关于趋恶倾向,康德一方面指出它以自... 在康德那里,人的本性具有向善禀赋和趋恶倾向两个方面。在这个人性论系统中,康德着重地论述了人的本性中的趋恶倾向,指出这种趋恶倾向(最高层次意义上的)在于人颠倒了道德法则与偏好之间的主从次序。关于趋恶倾向,康德一方面指出它以自由任意为基底,另一方面指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是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之中的。然而康德却没有为趋恶倾向的普遍性提供任何证明。趋恶倾向的普遍性证明问题可以通过康德对于人的感性和理性双重本性的区分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性 趋恶倾向 自由任意 生而具有 普遍性 证明
原文传递
康德论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学源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0-158,共9页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趋恶倾向 自由 双重本性 康德
原文传递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荀子的应对之道——论荀子哲学体系对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9
作者 李友广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0,166,167,共14页
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 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援法入礼弱化宗法伦理、以性朴欲趋恶导向制度建设、圣王合一尊君王权威四个方面建构起了适应和助推周秦之变的哲学体系。从荀子到韩非之间的这种弱私门、张公室、强君权的思维理路,既是战国时期家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难以调和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前在思想领域发出的有力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变 天人相分 援法入礼 性朴欲趋恶 圣王合一
下载PDF
康德论人性中的善恶共居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凤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4,共8页
在康德的人性观念上,学界侧重于揭示人格中的人性对于定言命令式的意义以及对人性中善恶两种属性进行静态考察。但康德的人性观念还可以从动态的和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在这种视角中,人性基于善恶两种属性的内在对立而自我驱动和自我完善... 在康德的人性观念上,学界侧重于揭示人格中的人性对于定言命令式的意义以及对人性中善恶两种属性进行静态考察。但康德的人性观念还可以从动态的和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在这种视角中,人性基于善恶两种属性的内在对立而自我驱动和自我完善;人格中的人性则是人性发展的最后和最完美的状态。但善恶在人性中并不具有相同权重,趋恶的倾向乃至一切恶习只是嫁接或附着在向善的禀赋上。这决定了,向善被设想为人类历史的正轨,趋恶则是对善的偏离。唯有如此,善才能在与恶的持续对立中逐渐战胜后者,并使人性的发展趋向于一种纯粹理性的道德目的。康德在其人性思想上所具有的历史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虽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普遍方法论,但却是对其先验思维方式的辅助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性 向善的禀赋 趋恶的倾向
下载PDF
论荀子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奚社新 赵国付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127,共4页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学思想 天人相分 人性趋恶 礼法
下载PDF
张爱玲与毛姆小说主题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蕊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两人作品主题都表现出人性趋恶的共同指向。这其中不但留下了他们童年生活的深深烙印,更与他们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本文即从作家的创作思想入手,来分析探讨这一共通主题,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两人作品主题都表现出人性趋恶的共同指向。这其中不但留下了他们童年生活的深深烙印,更与他们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本文即从作家的创作思想入手,来分析探讨这一共通主题,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张爱玲创作中所受的外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毛姆 创作主题 人性趋恶
下载PDF
政治视域下的道德因素考量——荀韩哲学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友广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1,共9页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政治是先秦诸子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在这当中,儒法两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最令人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与哲学理论。作为各自学派集大成者的荀子和韩非,在儒法思想构成互补关系的战国...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政治是先秦诸子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在这当中,儒法两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最令人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与哲学理论。作为各自学派集大成者的荀子和韩非,在儒法思想构成互补关系的战国晚期,具有可比较的价值与意义。道德是否具有工具性,能否作为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是荀韩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因立场的差异而使荀韩政治哲学思想分别呈现出道德于政治领域的弱化和政治的去道德化两种理论倾向与特征。这种既有继承又有推进的复杂关系,充分彰显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由周制向秦制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历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关系 性朴欲趋恶 政治与道德
下载PDF
浅析荀子之人性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超男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35-36,共2页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之性 人性趋恶 化性起伪
下载PDF
儿童体适能锻炼的评价体系及其功能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涛 朱星宇 范湘波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第24期111-113,共3页
本文就人们关注儿童成长困惑及其体质趋恶居高难下问题,阐述家庭助以体适能专业干预的必要性、评价体系的技术保障作用;从运动对孩子生长期生化反应、生物电力学作用、情绪影响、平衡性发展等来论述对其成长发育的深远意义。并建议试建... 本文就人们关注儿童成长困惑及其体质趋恶居高难下问题,阐述家庭助以体适能专业干预的必要性、评价体系的技术保障作用;从运动对孩子生长期生化反应、生物电力学作用、情绪影响、平衡性发展等来论述对其成长发育的深远意义。并建议试建助于儿童体质达标的反馈辅培机制,完善对这一弱势群体体质达标的长效监督责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体质趋恶 专业干预 评价体系保障 锻炼的功能 长效机制
下载PDF
TEMPORAL TRENDS IN ETIOLOGY AND IN-HOSPITAL OUTCOM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ERICARDIAL EFFUSION:10-YEAR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ER
16
作者 孙寅光 沈卫峰 +1 位作者 毛原飞 Farouk Mookadam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9年第1期32-38,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volution of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of pericardial effusions in the recent decade. 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during h...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volution of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of pericardial effusions in the recent decade. 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Hospital Inpatient System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December 2005.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echocardiographic and treatment features,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by using a standardized data collection form.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ifry-three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Mild, moderate and large pericardial effusion occurred in 61 (40%), 52 (34%) and 40 (26%)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most frequent etiologic diagnoses were tuberculous pericarditis ( n = 50, 33% ) , malignancy ( n = 36, 24% ) and idiopathic pericarditis (n = 35, 23% ). Large effusions were mo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y (P 〈 0. 01 ).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5 years (from 1996 to 2000) , 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us effusion was decreased but neoplastic effu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ecent 5 ),ears (from 2001 to 2005 ). Forty-four patients underwent percardiocentesis (tuberculous in 23, neoplastic in 16, and others in 5) and 28 patients required pericardectomy (tuberculous in 11 and neoplastic in 17). One patient with tuberculous and 3 patients with neoplastic pericardial effusion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onclusion Tuberculosis remains the major cause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but neoplastic pericardial effusions are on the rise. Pericardial drainage or pericardectomy are often required for symptomatic relief in those with malignancy-caused pericardial e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cardial effusion malignancy tuberculosis management
下载PDF
康德的根本恶理论与作为潜能的自由 被引量:7
17
作者 吕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4,共11页
本文将康德根本恶理论的核心概念“趋恶倾向”解释为一种向恶潜能。这一潜能属于人类种族,并可在个体意念中现实化。基于这种解释,可以建立对根本恶理论的核心命题———人本性上是恶的———的准-先验论证。该论证将经验中违背道德的... 本文将康德根本恶理论的核心概念“趋恶倾向”解释为一种向恶潜能。这一潜能属于人类种族,并可在个体意念中现实化。基于这种解释,可以建立对根本恶理论的核心命题———人本性上是恶的———的准-先验论证。该论证将经验中违背道德的行为追溯到它们在人类本性中的先验根据。康德的人类自由概念,也将由个体在善恶间选择的自由,扩展到种族向善、向恶两种潜能,这两种潜能为个体现实的善恶选择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 趋恶倾向 善的禀赋 意念
原文传递
康德与根本恶 被引量:5
18
作者 乐小军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3,共7页
康德在18世纪80年代把自由意志视为一种善的意志,认为自由的同时又是恶的意志是不存在的。后来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拒绝了这种看法,认为人身上有一种内在于自己Willkür的对恶的普遍倾向,即根本恶。这种根本恶从动机... 康德在18世纪80年代把自由意志视为一种善的意志,认为自由的同时又是恶的意志是不存在的。后来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拒绝了这种看法,认为人身上有一种内在于自己Willkür的对恶的普遍倾向,即根本恶。这种根本恶从动机二元论角度也可以表述为人在采纳道德法则和幸福作为准则的动机时颠倒了它们之间的道德次序,禀赋在动机二元论中体现为道德法则和幸福,而倾向是对这两个动机之间的等级关系的表达。所有特殊的恶的准则都有一个最高的准则即Gesinnung,这个概念使根本恶成为既是与生俱有的,又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从而使根本恶可以被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根本 Willkür[选择能力] Gesinnung[意念] 趋恶倾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