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布迪厄对康德趣味判断的批判
1
作者 杨璐滢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22期82-84,89,共4页
布迪厄把康德提出的“纯粹趣味”与“感官趣味”的对立上升为资产阶级与民众的阶级矛盾,此后又进一步批判康德美学的本质主义、反历史性。该文作者认为,布迪厄在批判康德美学的过程中混淆了纯粹趣味判断与艺术趣味判断,将康德纯粹审美... 布迪厄把康德提出的“纯粹趣味”与“感官趣味”的对立上升为资产阶级与民众的阶级矛盾,此后又进一步批判康德美学的本质主义、反历史性。该文作者认为,布迪厄在批判康德美学的过程中混淆了纯粹趣味判断与艺术趣味判断,将康德纯粹审美经验中的无功利愉悦等同于无现实利益,也混淆了趣味普遍性与经验意义上的趣味普遍有效性,把趣味的区分等同于阶级区隔,忽视了康德讨论艺术审美判断时对艺术品内容、审美经验、历史语境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康德 趣味 趣味判断
下载PDF
文化区隔与趣味判断: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及其美学批判 被引量:8
2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181,共7页
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文化区隔理论。这种文化区隔理论将美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融为一体,在美学研究中植入文化趣味、文化需要、审美配置等社会属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状貌。布尔迪厄的文... 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文化区隔理论。这种文化区隔理论将美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融为一体,在美学研究中植入文化趣味、文化需要、审美配置等社会属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状貌。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在当代美学视野中重新提出趣味批判观念,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理论的反拨和新的“大众”美学的重新建构,展现了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新的走向与理论形态。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和趣味判断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资本和审美配置的再生产机制而言的,文化资本研究本身包含了生产、审美、政治与伦理等多重理论意涵,文化资本从生产传播机制融入文化心理、情感与经验,已经演变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式。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体验形式正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区隔的作用更加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连接的,体现出当代社会审美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恰恰是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也是布尔迪厄提出的所谓重建一种“大众”美学的希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 文化区隔 趣味判断
下载PDF
论趣味判断第一契机中的“生命感”——介入康德美学的新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宸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14,共7页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生命感”是趣味判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出趣味判断的生命维度与情感维度,勾连起“愉快”“表象”与“游戏”等核心质素。首先,趣味判断的愉快是“人的生命”被促进的自由之感,它既不同于动...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生命感”是趣味判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出趣味判断的生命维度与情感维度,勾连起“愉快”“表象”与“游戏”等核心质素。首先,趣味判断的愉快是“人的生命”被促进的自由之感,它既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舒适,也不同于精神性的理性愉悦,而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其次,主体在趣味判断中将对象之表象想象为生命的有机形式,这种形式既是主体自我生命状态的投射,又是主体假定趣味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的根据;最后,趣味判断让人在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中体验到生命得以自我保持的愉快情感,这种情感折射出无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让人在游戏一般跌宕起伏的生命状态中获得安稳的家园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力批判 趣味判断 生命感 愉快 表象 游戏
下载PDF
审美趣味的演绎与变迁——兼论布尔迪厄对康德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10
4
作者 翁冰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4,共8页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一改古希腊以来的审美传统,引发了美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独立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布尔迪厄批判康德阐述的"趣味判断"及其契机,尤其针对其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的观念,突出了以阶级阶层为核心的"趣味区隔"、以场域为架构的"主体性趣味",旨在建立"科学的社会学"。但是,布尔迪厄以社会学理论来阐释审美趣味,把审美等同于意识形态和一般社会文化产品,也产生了把美学视角和审美的超越性排斥在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趣味判断 趣味区隔 主体性趣味 布尔迪厄
下载PDF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的当代美学观照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文华 陆道夫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美国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以媒介受众为核心,以媒介体验为旨趣,超越了传统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态度,倡导并颂扬大众文化的创造性、能动性、反抗性,甚至一味为大众文本的浅白性和贫瘠性而辩解,强调大众... 美国著名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以媒介受众为核心,以媒介体验为旨趣,超越了传统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态度,倡导并颂扬大众文化的创造性、能动性、反抗性,甚至一味为大众文本的浅白性和贫瘠性而辩解,强调大众鉴识力是对现代美学霸权的拒斥和抵制。菲斯克这种不加批判的文化民粹主义,固然有着某方面的进步意义,但其对大众趣味的过分迎合,必然导致高雅艺术的困顿和审美价值的缺失,使得大众逐渐失去对精英文化和审美艺术的鉴赏力。因此,当代美学语境之下,重新反思菲斯克对趣味判断的拒绝,重新评估审美教育的价值和功用就显得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民粹主义 趣味判断 审美教育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中西文理论术语的“汉译”及其界定——以布尔迪厄《区隔》中的classe、jugement和habitus为例
6
作者 贺昌盛 王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6,共7页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思想在进入当下的汉语语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种种的误读,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成于现代性语境中的汉语语汇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取向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布尔迪厄的无价值倾向的"阶级/阶层...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思想在进入当下的汉语语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种种的误读,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成于现代性语境中的汉语语汇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取向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布尔迪厄的无价值倾向的"阶级/阶层(classe)"被打上了明显意识形态的印迹,"趣味判断(jugement)"则被直接对应于康德的"判断力",而作为具有本体意味的"生存样态"出现的"habitus"也只是被定位在"习性/习得"的层面上。"新学语"的输入建构着全新的知识范型与思维结构,而既有的汉语语汇,特别是对关键性核心理论术语的表述却又潜在地误导我们对诸多原创性思想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清理和界定汉语理论术语的基本内涵也许是"复活"中国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 阶级/阶层 趣味判断/判断 习性/生存样态
下载PDF
康德的美感特性论体系述评
7
作者 杨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第4期44-50,共7页
康德是从性质、数量、目的关系和愉悦样态四个角度展开其美感特性论体系的。被论及的趣味判断的特性分别是:非实利的愉悦性、普遍有效的个体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内含必然的偶然性。康德的美感特性论以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在美学史中卓... 康德是从性质、数量、目的关系和愉悦样态四个角度展开其美感特性论体系的。被论及的趣味判断的特性分别是:非实利的愉悦性、普遍有效的个体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内含必然的偶然性。康德的美感特性论以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在美学史中卓然独立,其中的一些观念业已成为经典性的美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感 趣味判断 想象力 理解力 共同感
下载PDF
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机敏问题
8
作者 王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1,共5页
机敏是主体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它以文化共通感为基础,在人文传统中得以教化、培育,并且通过趣味判断表现出来。机敏实际上就是个体如何认识整个文化传统,并依据这个文化传统对具体对象进行审美把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伽达默尔阐... 机敏是主体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它以文化共通感为基础,在人文传统中得以教化、培育,并且通过趣味判断表现出来。机敏实际上就是个体如何认识整个文化传统,并依据这个文化传统对具体对象进行审美把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机敏问题就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康德审美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敏 共通感 教化 趣味判断
下载PDF
布迪厄《区隔》的国内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富瑞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9-63,共5页
布迪厄的著作涉及很多的领域,而且其在这些领域中都颇有建树,目前国内对布迪厄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还比较少,但是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布迪厄的著作涉及很多的领域,而且其在这些领域中都颇有建树,目前国内对布迪厄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著作和文章都还比较少,但是美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中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作为布迪厄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探究布迪厄美学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其至今还没有被翻译成中译本,目前国内对其进行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来说也还比较少,且不够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美学思想 综述
下载PDF
趣味与设计:艺术批评中的两个传统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宏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44,共11页
西方艺术批评中最具生命力的概念是"趣味",无数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专业人士有关它的热烈讨论持续了数百年;换言之,如果按照参与讨论者的学术背景和关注点来区别的话,我们很容易看出业余爱好者与艺术实践者之间有着一条清晰的界... 西方艺术批评中最具生命力的概念是"趣味",无数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专业人士有关它的热烈讨论持续了数百年;换言之,如果按照参与讨论者的学术背景和关注点来区别的话,我们很容易看出业余爱好者与艺术实践者之间有着一条清晰的界线。就业余爱好者而言,他们注重的是"趣味"与伦理学和哲学的联系,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在18世纪的确立;而专业实践者更在乎"趣味"与具体作品和艺术形式的关联,"设计"便是这一路线建构形式分析词汇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印象派之后,这一路线则顺势导向了20世纪以来大行其道的形式主义批评;其代表便是罗杰·弗莱。正是由于弗莱,我们对于现代艺术才有了可资言说的话语体系。本文意在追溯弗莱的话语背景并兼论他对现代艺术批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 艺术批评 趣味判断 设计观念
原文传递
《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和目标 被引量:10
11
作者 H.F.克勒梅 刘作(译) 曾晓平(校)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2,共17页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趣味判断的先天特性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