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下垂助行仪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何可 艾坤 +7 位作者 谭洁 曾序求 刘小卫 李悦兵 邓石峰 朱诗林 戴思佳 张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纳入观察的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踝关节的系列强化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XFT-2001足下垂助行仪治疗,均...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纳入观察的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踝关节的系列强化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XFT-2001足下垂助行仪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的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FMA)、胫骨前肌的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i EMG),并对能够步行的患者通过足印法收集患者的步态资料(步速、步宽、步幅)进行对比。结果:治疗期间两组各有1例患者退出研究,剩余的60例患者均恢复步行能力;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和i EMG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FMA和i EM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i EMG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观察组FMA和i EMG评分的前后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态资料进行分析,治疗后步速和步幅均有明显提升,而步宽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步速和步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步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项步态资料的差值进行比较,观察组步速、步宽、步幅三项指标的前后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功能,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下垂助行仪 脑卒中 踝关节 步态
下载PDF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燕平 罗佳 +2 位作者 杨京辉 马启寿 符卫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1-926,共6页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Z=0,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Z>3.630,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Z=-2.560,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康复机器人 足下垂助行仪 功能
下载PDF
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佩顺 李豪 +2 位作者 李陶韬 黄臻 周海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6期545-546,共2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脑卒中 肌内效贴 足下垂助行仪
下载PDF
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佩顺 李陶韬 +7 位作者 关红丽 闵瑜 张婉容 屈菲 李豪 杨文 黄小华 罗卫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11期670-672,共3页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平板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助行仪组进行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左右步长差和最大主动踝背屈角度等,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胫前肌最大主动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用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步行功能分级分别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步速、左右步长差、最大主动足背屈角度、步行功能分级、下肢FMA评分、胫前肌iEMG值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平板组和助行仪组(均P<0.001)。结论: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和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下垂助行仪 活动平板 脑卒中 下垂 步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