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桂梅 赵桂芹 +1 位作者 陈丽珍 孙华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93,共10页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演进 探索性时空分析 驱动因素 跃迁机制
下载PDF
知识资本化市场准入的跃迁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葛秋萍 曾国屏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20,共4页
知识资本的转化机制包括内转化机制和外转化机制。在组织内部形成而未被市场化动态实施的知识资本,处于暂时静态存贮的虚拟价值状态,它只有经过市场化的外跃迁,并通过包括金融资本、管理、人力资源在内的多种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才能最终... 知识资本的转化机制包括内转化机制和外转化机制。在组织内部形成而未被市场化动态实施的知识资本,处于暂时静态存贮的虚拟价值状态,它只有经过市场化的外跃迁,并通过包括金融资本、管理、人力资源在内的多种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才能最终完成知识资本的现实价值转化。这一过程,是知识的无形价值的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知识的使用价值不断放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资本化 虚拟价值 市场价值 跃迁机制
下载PDF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时空交互特征及跃迁机制
3
作者 李健 刘舒琪 王晓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3-3445,共13页
采取多种空间分析的方法,对2002~20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剖析,通过得到的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模型进行嵌套来探究其跃迁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跃迁机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来考察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不... 采取多种空间分析的方法,对2002~20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交互特征进行剖析,通过得到的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模型进行嵌套来探究其跃迁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跃迁机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来考察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①中国30个省区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在空间上的聚集水平也相对稳定.②ESTDA的时空交互特征表明,西北地区和周边邻接空间单位的关系不稳定,变化和波动较大.而东部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交通运输网络,因此局部空间格局也相对稳定,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时空竞争性.③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可分为4类驱动或制约模式(人口-经济-城镇化制约模式;人口-经济-城镇化-设施制约模式;技术-消费-产业驱动模式和技术-产业-规制驱动模式).大部分省份受低分位制约和高分位驱动两种模式的影响,仅有少部分省份受高分位制约和低分位驱动的作用影响,且绝大多数属于西北或西南地区.④根据得出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跃迁机制进一步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注重多因子的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强度 时空交互 跃迁机制 分位数回归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服务业碳强度时空交互特征及跃迁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峥 程占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70,共17页
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了中国服务业碳强度差异格局、空间关联、动态演化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19年中国服务业... 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了中国服务业碳强度差异格局、空间关联、动态演化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19年中国服务业碳强度的总体差异存在动态收敛趋势,在空间上也呈现显著的聚类现象,且空间集聚水平逐渐趋于稳定。②在服务业碳强度局部空间结构与依赖方向上,西北与东北地区波动性较强,东部沿海地区相对稳定;在碳强度时空跃迁的过程中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或路径锁定特征,其中中部、西部的多数地区始终保持高碳强度属性,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协同减排的关键区域。③服务业碳强度的时空网络格局主要以正向关联为主,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但少数邻接省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竞争。④各地区服务业碳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沿海省份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制约模式的影响,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多数地区主要受技术—规制驱动模式的影响。自东南至西北,中国服务业碳强度的跃迁模式逐渐呈现出“同向制约—反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阶梯递变格局。因此,政府减排政策的制定不仅应统筹考虑各类驱动/制约因素,还需要结合不同碳强度集聚类型与和跃迁路径,强调差异化的服务业减排措施,同时也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协同减排,避免省际间减排政策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碳强度 时空交互 分位数回归 跃迁机制
原文传递
EuCl3.6H2O中Eu^3+的^5D0—^7F0跃迁的“反常”温度效应及其跃迁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琦 李润华 +2 位作者 孟建新 周达君 周建英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503-1508,共6页
研究了EuCl3·6H2O中Eu3+的5D0-7F0“禁戒”跃迁的机制及其“反常”温度效应。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荧光光谱中5D0-7F0跃迁和5D0-7F2跃迁第一条谱线的强度比,发现由于晶格振动,7F2态(主要是... 研究了EuCl3·6H2O中Eu3+的5D0-7F0“禁戒”跃迁的机制及其“反常”温度效应。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荧光光谱中5D0-7F0跃迁和5D0-7F2跃迁第一条谱线的强度比,发现由于晶格振动,7F2态(主要是最低的一个次能级)通过四个频率为245cm-1的声子与7F0态耦合,使7F0态成为混合态,因而使5D0-7F0的跃迁成为可能,并且其振子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很好地解释了EuCl3·6H2O中这一“禁戒”跃迁的机制及其跃迁振子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激光光谱 温度效应 跃迁机制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与“中心-外围”产业格局的重构——兼论山东省的产业发展定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益丰 王淑云 孙文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8,共7页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我国的经济辐射形成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更在于我国能借助该战略摆脱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经济束缚,形成全球价值链(GVC)...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我国的经济辐射形成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更在于我国能借助该战略摆脱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经济束缚,形成全球价值链(GVC)与国内价值链(NVC)的产业整合与经济格局重构。因此突出产业优势,积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高端制造业与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集聚,将成为东部地区嵌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重点。针对山东的产业定位,提出山东省有效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一带一路”战略 跃迁机制 产业集聚
下载PDF
980nm激发下Y2O2S:Ho3+,Yb3+纳米晶可见和红外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楠 付姚 +1 位作者 罗昔贤 邢明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083-12087,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固-气硫化工艺制备出六角晶系结构的类球形Y2O2S∶Ho3+,Yb3+纳米晶,平均粒径约40nm。在980nm LD激发下,系统研究了纳米晶在450~1 500nm宽波段范围内的发光特性。根据上转换(UCL)和下转换(DCL)测试结果,Y2O2S∶Ho3+,Yb3...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固-气硫化工艺制备出六角晶系结构的类球形Y2O2S∶Ho3+,Yb3+纳米晶,平均粒径约40nm。在980nm LD激发下,系统研究了纳米晶在450~1 500nm宽波段范围内的发光特性。根据上转换(UCL)和下转换(DCL)测试结果,Y2O2S∶Ho3+,Yb3+纳米晶发射峰位于545,655和1180nm,分别源于5F4/5S2→5I8、5 F5→5I8和5I6→5I8辐射跃迁。Yb3+离子的掺杂可显著提高Ho3+的上转换发光效率。由于纳米晶表面吸附产生的高能振动量子显著提高了5F4/5S2→5F5和5I6→5I7多声子弛豫的发生几率,使得655nm红光发射很难得到抑制。随Yb3+浓度不断增大,Yb3+→Ho3+能量传递效率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大5F4/5S2和5I6能级的粒子布居数,使绿光和红外光发射增强,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5I6→5I7多声子弛豫过程,间接削弱红光发射强度。但5F5能级的另一布居途径(5F4/5S2→5F5)使得Y2O2S∶Ho3+,Yb3+纳米晶的绿红光荧光分支比(IG/IR)值仅能达到3.75。当浓度高于6%(摩尔分数)时,(5F4/5S2,2F7/2)→(5I6,2F5/2)能量反传递过程导致绿光和红光发射大幅降低,而5I6能级布居数的增大却增强了红外发射强度。上述变化导致IG/IR增势减弱,红外/红光荧光分支比(IIR/IR)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2S∶Ho3+ YB3+ 纳米晶 上转换发光 下转换发光 跃迁机制
下载PDF
稀土离子掺杂钼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朝光 党快乐 李华健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70-8175,共6页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近年来在照明、太阳能电池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通过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NaGd(MO_(4))_(2)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O^(3+)/Yb^(3+)...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近年来在照明、太阳能电池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通过XRD、SEM、光谱分析等手段对NaGd(MO_(4))_(2)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HO^(3+)/Yb^(3+)掺杂对钼酸盐荧光粉发光特性的影响。形貌结构分析表明,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均为纯的四方相结构,颗粒尺寸约为0.4~0.9μm,HO^(3+)/Yb^(3+)的掺杂使NaGd(MO_(4))_(2)荧光粉的晶胞参数变小。光谱分析表明,NaGd(MO_(4))_(2)荧光粉中546 nm处的绿光是来自HO^(3+)的^(5)F_(4)能级跃迁回^(5)I_(8)能级释放出的光子,659 nm处的红光是来自HO^(3+)的^(5)F_(5)能级跃迁回^(5)I_(8)能级释放出的光子;随着HO^(3+)掺杂量的增大,659 nm处的红光发射强度提高,当n(HO^(3+))∶n(Yb^(3+))=2.0∶5.0时,NaGd(MO_(4))_(2)荧光粉的红光发射峰强度最高;HO^(3+)的掺杂比例增大后,样品的CIE色坐标从绿光区域逐渐向红光区域移动。对样品的上转换跃迁机制分析发现,HO^(3+)/Yb^(3+)掺杂的NaGd(MO_(4))_(2)荧光粉在546 nm处的蓝光和659 nm处的红光均为双光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钼酸盐 上转换发光 发射光谱 跃迁机制
下载PDF
Yb:Er:Tm:LiTaO_3的上转换发白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石连升 温猛 +2 位作者 钱艳楠 王锐 郝铭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980 nm脉冲激光激发下,首次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Yb(10%)∶Er(1%)∶Tm(1%)∶LiTaO3(摩尔分数)多晶粉并实现室温上转换白光。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结果表明,Yb∶Er∶Tm∶LiTaO3中的掺杂离子并没有改变晶格结构,以取代的方式存在于钽酸锂晶格... 980 nm脉冲激光激发下,首次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Yb(10%)∶Er(1%)∶Tm(1%)∶LiTaO3(摩尔分数)多晶粉并实现室温上转换白光。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结果表明,Yb∶Er∶Tm∶LiTaO3中的掺杂离子并没有改变晶格结构,以取代的方式存在于钽酸锂晶格中。结合功率曲线测试结果和上转换机制研究发现,产生上转换蓝光的Tm3+离子1G4态的布居主要来自双光子同时吸收过程。而单光子上转换输出的红光,则由Tm3+和Er3+离子之间的交叉弛豫过程产生,即3F2/3(Tm3+)+4I15/2(Er3+)→3H6(Tm3+)+4I9/2(Er3+)。上转换绿光来源于Yb/Er离子对的二次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上转换白光 Yb:Er:Tm:LiTaO3 跃迁机制 稀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