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踝关节跖屈时光弹性应力实验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传铎 秦淑珍 +3 位作者 陈兴华 李海 李润 庄慧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00-203,214,共5页
该实验是采用光弹性应力分析法,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置时,胫骨-距骨负重区的位置,大小以及胫距关节接触应力的分布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踝关节在跖屈7°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最大,压应力最小,且分布均匀;在跖屈大于19... 该实验是采用光弹性应力分析法,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置时,胫骨-距骨负重区的位置,大小以及胫距关节接触应力的分布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踝关节在跖屈7°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最大,压应力最小,且分布均匀;在跖屈大于19°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开始减少,压应力增大;在跖屈大于43°时,接触应力分布面积明显减少,压应力明显增大、从中揭示,从应力观点看,踝关节在跖屈0°~19°时,为最佳负重角度范围;跖屈大于43°时,踝关节应力集中,易发生疲劳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跖屈角度 光弹性应力 骨性关节炎
下载PDF
动踝矫形鞋对脑瘫儿童踝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文静 李慧慧 +1 位作者 谈恩民 王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0-536,共7页
目的: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脑瘫儿童下肢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以及步行周期的影响.方法:于2014-06/2014-07选择深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脑瘫儿童25名,均为下肢步行异常,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2-4岁组(2岁≦年龄〈4岁)5人,4-6... 目的: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脑瘫儿童下肢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以及步行周期的影响.方法:于2014-06/2014-07选择深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脑瘫儿童25名,均为下肢步行异常,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2-4岁组(2岁≦年龄〈4岁)5人,4-6岁组(4岁≦年龄〈6岁)6人,6-8岁组(6岁≦年龄〈8岁)10人,8-10岁(8岁≦年龄〈10)4人.应用美国BIOPAC数据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穿戴踝足矫治鞋前后沿着5米步态测试平台自由步行的踝关节数据,包括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时间周期.结果:25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总体样本,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方差相等.各年龄组参数除各组之间佩戴踝足矫形鞋后时间周期具有显著性差异外(P=0.02〈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体样本在佩戴矫形鞋前左侧时间周期/右侧时间周期为0.989±0.071,变异系数等于7.18%;佩戴踝足矫形鞋后左侧时间周期/右侧时间周期为1.003±0.045,变异系数为4.49%,显示步态具有左右对称性.结论:25名受试者佩戴踝足矫治鞋前后数据差异发生显著变化.1除2-4岁组外,不同年龄组患者赤脚步行踝关节跖屈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小趋势.2除2-4岁组右侧、8-10岁组左侧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佩戴矫形鞋后踝关节跖屈角度均减小;而且各年龄组穿矫形鞋后背伸角度均增大.3除2-4岁组外,不同年龄组儿童穿矫形鞋后时间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踝矫形鞋 脑瘫 踝足跖屈角度 踝足背伸角度 时间周期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斜面着地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法明 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4380-4386,共7页
背景:跳跃动作通过闭环(着地后的神经控制)与开环(着地前的神经控制)机制维持正确关节排列与稳定冲击关节的力量。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着地前后的踝回馈稳定机制较差,目前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神经反应特征目前仍不清楚。目的... 背景:跳跃动作通过闭环(着地后的神经控制)与开环(着地前的神经控制)机制维持正确关节排列与稳定冲击关节的力量。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着地前后的踝回馈稳定机制较差,目前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神经反应特征目前仍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于斜板上着地时踝部运动学及相关肌群的肌电活化表现,揭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无法通过踝关节周边肌肉来回复适当姿势的神经反应机制。方法:共招募到11例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及同等样本数量且年龄相仿的健康女性参与者。以运动图像拍摄与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同步,并利用两大测试配套的分析软件收集2组受试者完成斜板着地测验前、后各200 ms的运动学及肌电参数,运用SPSS 17.0对相关指数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结论:(1)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侧的神经肌肉活化差异比较发现,伤侧腓肠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伤侧平均矢状面跖屈程度显著高于健侧(P<0.05),而其余各方面角度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着地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低于健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两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运动学参数显示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着地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的腓骨长肌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两侧(P<0.05),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伤侧与健康对照组两侧比较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着地后,四块肌伤侧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着地前、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侧的关节角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提示,不论是开环还是闭环机制均不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在斜板上着地,但这种差异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不大,很难区分,故根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开环神经机制功能设计动作控制干扰的评估方法还需要后续学者进一步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脚踝扭伤 肌电图 运动学 活化程度 跖屈角度
下载PDF
踩球法在骨科卧床患者踝泵运动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璐 陈娟 陈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踩球法在骨科卧床患者踝泵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骨科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日期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及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依从人... 目的观察踩球法在骨科卧床患者踝泵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骨科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日期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及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依从人数占比为95%,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踝关节背伸、跖屈角度分别为(26.76±4.83)、(47.68±3.85)°,分别大于对照组的(24.58±3.52)、(43.24±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静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每分钟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踩球法在踝泵运动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骨科卧床患者依从性,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泵运动 背伸角度 跖屈角度 踩球法 血流动力学 股静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