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确定性的诱惑:《堂吉诃德》距离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文敏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5-215,共11页
《堂吉诃德》巧借文本沿革、视角转换等多种叙述技巧,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设置多重阅读障碍,借距离叙事的张力模糊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营造不确定性。本文意在揭示作家这一系列手法的变化使用,探讨小说文本在摇曳变幻的叙述中所衍生出的诸... 《堂吉诃德》巧借文本沿革、视角转换等多种叙述技巧,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设置多重阅读障碍,借距离叙事的张力模糊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营造不确定性。本文意在揭示作家这一系列手法的变化使用,探讨小说文本在摇曳变幻的叙述中所衍生出的诸多不确定性,思考读者的陌生感与阅读好奇是如何被调动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不确定性 距离叙事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小说远距离叙事的译写问题
2
作者 方开瑞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148,共7页
远距离叙事由“讲述”模式构成,在新旧小说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远距离叙事状态下,现当代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放弃传统赋予的权威,降低姿态,进而融于故事和人物,而非深度介入叙事或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本文从叙述者融于故事和人物两个方面... 远距离叙事由“讲述”模式构成,在新旧小说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远距离叙事状态下,现当代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放弃传统赋予的权威,降低姿态,进而融于故事和人物,而非深度介入叙事或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本文从叙述者融于故事和人物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远距离叙事的译写问题,并分别探讨相关的译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距离叙事 译写
原文传递
论影像叙事的声音、距离与认同——对2004年电影叙事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林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1,共6页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我国电影出现了《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以及《可可西里》等佳作。从叙事上说,《天下无贼》显示出对观众的尊重,在实现人物身份的认同方面较为出色;《十面埋伏》重视“看什么”的叙事本文,而忽视了“谁”在看...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我国电影出现了《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以及《可可西里》等佳作。从叙事上说,《天下无贼》显示出对观众的尊重,在实现人物身份的认同方面较为出色;《十面埋伏》重视“看什么”的叙事本文,而忽视了“谁”在看的视点合理性,因而导致一系列的叙事缺陷;而陆川的《西西可里》则以文艺片的模式表达一个主旋律的题材,在叙事上暴露的问题更多。它尽管用低调的叙事声音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塑造,但不经意流露出的对叙事声音道德的潜在不满以及充满古典的自然观,又削弱了题材的主旋律色彩(来自文明世界的援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声音 叙事距离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红字》的叙事距离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家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8-103,112,共6页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叙事距离 反讽 象征手法 陌生化 艺术效果
下载PDF
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叙事距离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燕妹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8-111,共4页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巧妙设置文本的叙述者,通过对处于中介地位的叙述者与其它叙述主体诸要素间复杂关系的控制,形成文本内部、外部的多重对话,成功营造了小说的主题与哲思,突破了传统的讲故事形式,传递了作家独特的...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巧妙设置文本的叙述者,通过对处于中介地位的叙述者与其它叙述主体诸要素间复杂关系的控制,形成文本内部、外部的多重对话,成功营造了小说的主题与哲思,突破了传统的讲故事形式,传递了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叙事距离 叙述者 人物 读者 隐合作者
下载PDF
解读《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 被引量:3
6
作者 郝静迪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2-63,共2页
为分析《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的运用以及其所达到的审美效果和修辞目的,在诠释叙事学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小说《消失的爱人》采用的叙事方式——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并分析作者吉莉安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叙事者与隐含... 为分析《消失的爱人》中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的运用以及其所达到的审美效果和修辞目的,在诠释叙事学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小说《消失的爱人》采用的叙事方式——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并分析作者吉莉安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叙事者与隐含作者、人物之间距离控制,以达到自己的叙事目的,给读者带来多维阅读体验,并传达自己对婚姻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叙事视角 叙事距离 《消失的爱人》
下载PDF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距离叙事之错位审美
7
作者 张啸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X期36-37,共2页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性格扭曲变形的老处女爱米丽小姐身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爱情故事。在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运用了"距离叙事",为阻碍读者探寻词语意义踪迹而有意制造了多义复...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性格扭曲变形的老处女爱米丽小姐身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爱情故事。在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运用了"距离叙事",为阻碍读者探寻词语意义踪迹而有意制造了多义复合的交叉路径。"距离叙事"在文本中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五条:主人公爱米丽小姐与叙述者的距离、判断与事实之间的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南方"与"北方"的距离、道德与审美的距离。正是在这五条距离远与近的错位交织中,这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距离叙事 错位审美
原文传递
废名小说对叙事距离的控制
8
作者 方燕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7-72,共6页
废名的小说侧重叙述,他对小说叙事距离的控制在情感上、思想上、智力上、审美上展示了暗合、实证、间离、侵扰等叙事审美效果,实现了小说的诗性建构,体现了作者"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而在渲染这故事的手法"的创作观,... 废名的小说侧重叙述,他对小说叙事距离的控制在情感上、思想上、智力上、审美上展示了暗合、实证、间离、侵扰等叙事审美效果,实现了小说的诗性建构,体现了作者"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它的故事,而在渲染这故事的手法"的创作观,展示了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隐含作者 叙事距离 叙述者 人物 读者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叙事距离
9
作者 范颖 《湘南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3-45,共3页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关键词 现实作者 隐含作者 叙述者 叙事距离
下载PDF
平衡的诱惑——中国报告文学叙事距离的转变
10
作者 郭志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8-31,共4页
非虚构与虚构的叙述差别彰显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异质性。作为叙述者的作者要处理好"报告"与"文学"间的关系,必须在题材选择的及时与沉淀、叙述者姿态的外显与内隐、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与游移等三个层面的叙事距离选择... 非虚构与虚构的叙述差别彰显了报告文学文体的异质性。作为叙述者的作者要处理好"报告"与"文学"间的关系,必须在题材选择的及时与沉淀、叙述者姿态的外显与内隐、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与游移等三个层面的叙事距离选择上注意分寸,才能既发挥主体性,又不破坏报告文学的文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叙事距离 叙述者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从“叙事距离”看悬疑电影《烈日灼心》
11
作者 武若溪 《艺术科技》 2016年第8期115-,共1页
叙事距离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随着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叙事距离逐渐从一种叙事技巧上升为审美维度,直接影响读者与观众间的情感距离。本文将从悬疑电影《烈日灼心》入手,分析导演对电影中叙事距离的把控,以及观众产生的观看反应,看其所... 叙事距离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随着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叙事距离逐渐从一种叙事技巧上升为审美维度,直接影响读者与观众间的情感距离。本文将从悬疑电影《烈日灼心》入手,分析导演对电影中叙事距离的把控,以及观众产生的观看反应,看其所达到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日灼心》 叙事距离 观众情感距离
下载PDF
从叙事建构视角比较分析许渊冲和宇文所安《木兰诗》英译本
12
作者 石蔓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9期103-105,共3页
叙事不仅仅描述现实,还起着建构现实的作用。每当一种叙事版本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总是会被注入在新语境中传播更广泛的其他叙事元素或者注入个体叙事者或重述者的叙事元素。本文基于Baker的翻译叙事建构理论,比较分析许渊冲和宇文所... 叙事不仅仅描述现实,还起着建构现实的作用。每当一种叙事版本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总是会被注入在新语境中传播更广泛的其他叙事元素或者注入个体叙事者或重述者的叙事元素。本文基于Baker的翻译叙事建构理论,比较分析许渊冲和宇文所安《木兰诗》两译本在叙事时空、叙事距离和体裁三方面对原诗的叙事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诗》 叙事建构 时空建构 叙事距离 体裁
下载PDF
沙汀三十年代短篇小说艺术的叙事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运恒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05-107,共3页
沙汀是一位别具风格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比较典型的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过去我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理论解读分析其艺术风格,而从小说叙事学角度看,沙汀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叙事视角富于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控,透视... 沙汀是一位别具风格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比较典型的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过去我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理论解读分析其艺术风格,而从小说叙事学角度看,沙汀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叙事视角富于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控,透视人物,推动故事的展开;善于通过悬念和“叙事人”情感的控制,在读者和文本之间形成具有间离效果的叙事距离;其小说文本中不少是采用双层结构的方式,这些均可窥见沙汀小说审美风格形成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汀 短篇小说 叙事视角 叙事距离 双层结构
下载PDF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作者叙事权威的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永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Z期79-80,共2页
自作品诞生之日起,隐含作者便问世了,因为作品体现的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稳定和一致的,所以小说文本的隐含作者也是固定不变的,由于隐含作者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对小说人物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定位也相对稳定和一致,这样一种稳定... 自作品诞生之日起,隐含作者便问世了,因为作品体现的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稳定和一致的,所以小说文本的隐含作者也是固定不变的,由于隐含作者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对小说人物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定位也相对稳定和一致,这样一种稳定性和一致性使得小说人物与隐含作者二者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固定不变。在此前提下,审视《弗兰肯斯坦》中处于中介地位的叙述者与人物、隐含作者之间叙事距离的模糊性,探讨作者玛丽·雪莱如何通过叙事距离的模糊性来建构自己的女性叙事权威,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叙事距离 女性作者 叙事权威
下载PDF
主体意识的不确定性与中国现代荒诞叙事
15
作者 范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71-75,共5页
中国现代荒诞叙事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主体意识的不确定性息息相关。主体意识的不确定表现为作者对意义的不确定和对价值秩序的迷茫困惑,从而使中国现代叙事文本在叙事主体、叙事距离、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征。
关键词 主体意识 荒诞叙事 叙事主体 叙事距离 叙事结构 叙事语言
下载PDF
废名小说中的"距离"
16
作者 唐丽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第1期112-113,共2页
在废名早期以故乡为背景的一系列小说中,大多充满着疾病、贫困、死亡等的描写。然而对于他的作品,读者印象最鲜明的却是质朴冲淡的笔调、清幽宁静的环境、诗意盎然的意趣、自然淳朴的人性。这都是废名制造“距离”以追求美的结果。适... 在废名早期以故乡为背景的一系列小说中,大多充满着疾病、贫困、死亡等的描写。然而对于他的作品,读者印象最鲜明的却是质朴冲淡的笔调、清幽宁静的环境、诗意盎然的意趣、自然淳朴的人性。这都是废名制造“距离”以追求美的结果。适当的“距离”不仅可以使读者欣赏他作品中秀美的自然风光,淳厚朴实的人性,更能让读者掩卷沉思,去挖掘那些潜藏在美丽表面之下的文章的深层意义,去细细梳理与反思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哀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双层叙事结构 死亡 哀愁
下载PDF
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叙事
17
作者 史晓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8-90,共3页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叙事特点为:儿童叙事形象鲜明,叙事声音传递童真、善良、美好;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多样化。时间上,成人世界与儿童视角的交织;空间上,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的融合,让鲁迅儿童形象叙事别具风格。
关键词 鲁迅 儿童形象 叙事声音 叙事视角 叙事距离
下载PDF
从叙事学角度看《神秘的陌生人》的叙事瑕疵
18
作者 黄印堆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6-29,共4页
由于其表现的浓厚悲观色彩,学界普遍将《神秘的陌生人》与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区别对待。通过对小说的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叙事距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小说作为叙事文本所存在的瑕疵。
关键词 陌生人 撒旦 叙事逻辑 叙事时序 叙事距离
下载PDF
诡谲的镜面:马洛伊·山多尔《烛烬》中的叙事阐释
19
作者 曾艳华 《雨露风》 2022年第5期18-20,共3页
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是马洛伊“在匈牙利乃至整个欧洲最为出名的作品”。小说充分运用“阻碍”和“延迟”等多种手段,在不确定性和空白之间,宛如有个诡谲的镜面,面... 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是马洛伊“在匈牙利乃至整个欧洲最为出名的作品”。小说充分运用“阻碍”和“延迟”等多种手段,在不确定性和空白之间,宛如有个诡谲的镜面,面面不同,色色相映,给予读者无限的阐释空间。从叙事批评和语义批评的角度分析《烛烬》,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匈牙利民族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精神归属问题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叙事距离 含混 烛烬 叙事阐释
下载PDF
叙事距离的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译写 被引量:4
20
作者 方开瑞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24,共7页
在叙述者、叙事、叙事效果等密切关联的三个要素当中,"叙事"涉及叙事距离。作为叙述者调节信息的主要方式,叙事距离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并直接影响叙事效果。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因文化交流与文艺思想的推动,国际... 在叙述者、叙事、叙事效果等密切关联的三个要素当中,"叙事"涉及叙事距离。作为叙述者调节信息的主要方式,叙事距离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并直接影响叙事效果。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因文化交流与文艺思想的推动,国际国内的小说在叙事距离上发生了现代性变革,这深入影响小说的叙事肌理和格调。本文阐述了叙事距离的内涵与现代性,提出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叙事距离译写上应当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距离 现代性 中国现当代小说 译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