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骨钉板结合中医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
1
作者 乔荣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0期135-136,共2页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多为高处坠落后跟骨受到直接暴力压缩所致,可以造成跟骨严重压缩、破裂和增宽。跟骨骨折特别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4种:功能疗法、闭合复位疗法、
关键词 跟骨 跟骨钉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跟骨钉治疗跟骨骨折的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彭红元 李鹏 +1 位作者 刘亮 向自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055-2058,共4页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骨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直被认为是跟骨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术式”,但这种经典的手术方式可伴随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因而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是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骨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直被认为是跟骨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术式”,但这种经典的手术方式可伴随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因而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是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跟骨钉(Calcanail®)是近来报道的一种用于跟骨骨折微创治疗的交锁钉,取得了良好固定效果,并可有效减少跟骨骨折的软组织并发症。本文就跟骨钉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钉 交锁 跟骨 微创治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德宜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25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选择普通钢板固定手术,微创手术治疗组选择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手术。分析两... 目的:探讨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选择普通钢板固定手术,微创手术治疗组选择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手术。分析两组手术操作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实施时间、治疗前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AOF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微创手术治疗组Bohler角和Gissane角、AOFAS评分、平均出血量、手术实施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手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足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保护跟骨外侧瓣可吸收 跟骨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波 马龙 +2 位作者 刘晨 张兵 吴刚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目的通过与开放手术比较,探讨使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 目的通过与开放手术比较,探讨使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每组20例。微创组患者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宽度、长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及长度)、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微创组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个月;常规组8~12个月,平均10.4个月。微创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发生切口表皮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跟骨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变大,宽度变窄,高度及长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价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影像学评价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以及骨折复位固定可靠、足部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跟骨交锁髓内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龙 刘波 +5 位作者 吴刚强 陈诚 曾辉 张博闻 王宏海 刘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12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观察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21-05—2022-05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透视下经距骨颈和跟骨结节分别置入1枚直径2.5 mm克氏针... 目的观察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21-05—2022-05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透视下经距骨颈和跟骨结节分别置入1枚直径2.5 mm克氏针,然后用特制跟骨牵引装置套入2枚克氏针内,沿一个方向牵引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后,于跟腱下方约1 cm处作长约1 cm切口,由后往前置入1枚导针,根据导针在跟骨中的长度置入1枚直径8.5 mm的钛合金空心钉来控制跟骨长度。空心钉自带螺钉孔,应用配套导向器由外向内置入多枚螺钉来控制跟骨轴向旋转。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1.3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骨折端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松动、切口皮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78~100分,平均91.5分,其中优10例(Ⅱ型7例,Ⅲ型3例),良3例(Ⅱ型2例,Ⅲ型1例),可2例(Ⅲ型2例)。结论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足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Sanders分型 跟骨钉固定系统 内固定
原文传递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locking plate and crossing metallic and absorbable screws fixations for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被引量:14
6
作者 Ming Ni Duo Wai-Chi Wong +2 位作者 Jiong Mei Wenxin Niu Ming Zh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958-964,共7页
The locking plate and percutaneous crossing metallic screws and crossing absorbable screws have been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mechanical difference... The locking plate and percutaneous crossing metallic screws and crossing absorbable screws have been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mecha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calcaneal fractures fixed using a locking plate and crossing screw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s of intact and fractured calcanei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T images of a cadaveric sample. Surgeries were simulated on models of Sanders type III calcaneal fractures to produce accurate postoperative models fixed by the three implants. A vertical force was applied to the superior surface of the subtalar joint to simulate the stance phase of a walking gait. This model was validated by an in vitro experiment using the same calcaneal sample. The intact calcaneus showed greater stiffness than the fixation models. Of the three fixations, the locking plate produced the greatest stiffness and the highest von Mises stress peak. The micromotion of the fracture fixated with the locking plat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fracture fixated with the metallic screws but smaller than that fixated with the absorbable screws. Fixation with both plate and crossing screws can be used to treat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n general, fixation with crossing metallic screws is preferable because it provides sufficient stability with less stress shiel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element analysis in vitro experiment calcaneal fracture plate fixation absorbable screw BIOMECHAN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