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芨多糖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区的影响
1
作者 乐钦 陈荣丽 +4 位作者 熊婧熙 王婷怡 蔡志恒 易秋实 曾心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究白芨多糖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区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白芨多糖生理盐水溶液。手术结扎胸背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保留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 目的探究白芨多糖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区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白芨多糖生理盐水溶液。手术结扎胸背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保留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生长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choke区微血管密度和动脉内径,Western blot检测choke区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7 d,给药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6.1±1.4)%vs(61.3±4.0)%,P<0.0001;给药组髂腰动脉直径更粗,(681.60±35.48)μm vs(446.98±21.61)μm,P<0.0001;血管向皮瓣远端延伸更长,(6.50±0.33)cm vs(5.41±0.38)cm,P<0.0001;给药组choke区微血管密度更高(11.8±1.5)个vs(6.7±1.3)个,P<0.0001;动脉内径更大,(60.14±6.99)μm vs(28.01±5.07)μm,P<0.0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001。结论白芨多糖可促进皮瓣成活,机制与调节choke区血管新生、扩张和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多糖 choke区 跨区皮瓣 血管新生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跨区皮瓣术后血管新生的研究
2
作者 薛兰 毛春迎 +2 位作者 田荆华 张争辉 李岩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5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跨区皮瓣术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通过全骨髓差异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经90%融合后消化传代扩增,至第3代后行CD29^(+)、CD90^(+)、CD34^(-)以及CD45^(-)细胞免疫表型鉴定后待检,选取4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跨区皮瓣术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通过全骨髓差异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经90%融合后消化传代扩增,至第3代后行CD29^(+)、CD90^(+)、CD34^(-)以及CD45^(-)细胞免疫表型鉴定后待检,选取40只体质量为300~350g的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后缝回原处,观察组切取大鼠背部一侧跨3个区皮瓣,缝回原处1h后,以1mL/100g的标准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于尾静脉,浓度:1×10^(6)个/mL。观察两组SD大鼠1w后的皮瓣坏死率、choke血管的管径。结果:第3代SD大鼠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29、CD34、CD90、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98.2%,、0.82%、93.5%和2.22%。术后1wSD大鼠对照组皮瓣坏死率为(29.37±4.08)%,choke血管的管径为(182.17±22.24)μm,观察组SD大鼠皮瓣坏死率为(10.29±3.24)%,choke血管的管径为(225.34±22.19)μm,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提高皮瓣新生率,并具有促进choke血管扩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跨区皮瓣 血管新生
下载PDF
延迟术通过加强血管扩张的方式促进跨区皮瓣存活 被引量:10
3
作者 庄跃宏 梁成 +2 位作者 温福利 谢志平 郑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在小鼠耳上建立耳瓣延迟模型,探究延迟术促进组织存活的原因。方法 ICR小鼠30只,等分入延迟组、非延迟组及分叉以下组。延迟组小鼠先在中间血管体分叉即上水平做一切口,1周后再切开尾侧血管体;非延迟组小鼠在中间血管体分叉即上水... 目的在小鼠耳上建立耳瓣延迟模型,探究延迟术促进组织存活的原因。方法 ICR小鼠30只,等分入延迟组、非延迟组及分叉以下组。延迟组小鼠先在中间血管体分叉即上水平做一切口,1周后再切开尾侧血管体;非延迟组小鼠在中间血管体分叉即上水平剪断尾侧与中间血管体;分叉以下组在中间血管体分叉即下水平剪断中间与尾侧血管体。术后对3组耳瓣的坏死率进行测量,对延迟组与非延迟组耳瓣内不同位置出现显著管径变化的choke血管的数量及管径进行计数与测量。结果延迟组、非延迟组及分叉以下组最终坏死率分别为(7.7±4.8)%、(31.0±12.4)%及(15.4±7.4)%,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3)。延迟组小鼠平均每耳瓣出现(8.8±2.0)根有显著形态学变化的choke血管;非延迟组小鼠平均每耳瓣出现(6.5±1.2)根,显著少于延迟组(t=3.083,P=0.006)。延迟组小鼠耳瓣内choke静脉的扩张幅度显著大于非延迟组,延迟组小鼠耳瓣内平均血管内阻力显著小于非延迟组。结论延迟术通过加强choke血管扩张的方式促进皮瓣的存活。中间血管的类型及处理方式可能对跨区皮瓣的存活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术 跨区皮瓣 choke血管 小鼠
下载PDF
跨区皮瓣切取后choke血管管径的定量分析及MMP-2与MMP-9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永中 黄俊英 +6 位作者 薛兰 张锦裕 刘胜伟 董国强 钱升 蔡俊雄 王燕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讨MMP-2与MMP-9在Choke血管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40只,体重(310±10)g。在大鼠背部一侧切取髂腰动脉穿支为蒂,宽3 cm,长10 cm的皮瓣。术后将皮瓣分如5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切取髂腰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穿支之间的C... 目的探讨MMP-2与MMP-9在Choke血管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40只,体重(310±10)g。在大鼠背部一侧切取髂腰动脉穿支为蒂,宽3 cm,长10 cm的皮瓣。术后将皮瓣分如5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切取髂腰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穿支之间的Choke区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明胶酶谱法及免疫组化对MMP-2与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皮窗技术对Choke血管管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检测表明皮瓣术后MMP-2、MMP-9的表达量均有所增高,MMP-9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明胶酶谱结果显示,术后MMP-9的活性明显增高,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而MMP-2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MMP-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MMP-9主要表达在血管腔内及血管内皮。PGP9.5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皮瓣切取后3d皮瓣内的轴突已经完全退变。结论通过对皮瓣内血管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在形态学上验证了跨区皮瓣术后前3 d静脉血"迷宫式回流",之后主要通过轴型静脉进行回流的假说。在跨区皮瓣术后血管的形态学演变中MMP-9可能扮演比MMP-2更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皮瓣 Choke血管 MMP-2 MMP-9
下载PDF
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对大鼠跨区皮瓣的延迟作用
5
作者 王晖 罗成群 陈容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915-2918,共4页
背景:在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或复杂畸形时,确保皮瓣移植成功的传统方法是进行旷日持久的延迟术,患者需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和2次以上的手术痛苦。目的:探索超大组织皮瓣延迟新方法以提高皮瓣延迟效率。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于... 背景:在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或复杂畸形时,确保皮瓣移植成功的传统方法是进行旷日持久的延迟术,患者需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和2次以上的手术痛苦。目的:探索超大组织皮瓣延迟新方法以提高皮瓣延迟效率。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7-09/2008-03在南华大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取大鼠下背部皮瓣,5cm×1cm大小,跨越中线区2.5cm,双侧主干血管在中线区有着恒定的吻合支。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肾上腺素组和生理盐水组,40只/组,每组皮瓣又分成未延迟组,延迟3,7,14h皮瓣组。手术组:取皮瓣后,彻底止血后原位缝合。肾上腺素组:以左侧髂支为蒂,在皮瓣右侧髂支附近注射1∶400000肾上腺素盐水0.1mL至皮下,原位缝合。生理盐水组:操作同肾上腺素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0.1mL。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的皮瓣乳酸含量、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毛细血管的密度。结果:延迟7,14d时,手术组皮瓣成活率最高,肾上腺素组次之,生理盐水组最低。手术组皮瓣自延迟3d开始,皮瓣中线区血管密度开始增加,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乳酸浓度依次下降,皮瓣成活率依次升高。肾上腺素组乳酸含量在注射7,14d后没有逐渐下降反而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手术组和肾上腺素组的皮瓣成活率、毛细血管密度、乳酸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增高(P<0.05)。结论:局部反复注射肾上腺素与手术方法起到相同的皮瓣延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 跨区皮瓣 延迟
下载PDF
尾静脉注射DMOG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血管区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习珊珊 丁茂超 +4 位作者 郑俊 刘晓琳 毛以华 梅劲 唐茂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血管体吻合区(choke血管区)微循环以及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DMOG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背部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其远端跨越肋间后动脉,延伸至胸背动脉体区,制备9cm×3cm跨区皮瓣。实验组于皮瓣切取前1d、术后即刻、术后1、2、3d尾静脉注射DMOG40mg/kg,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①Choke区术后1、3、7d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同一部位动、静脉管径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②术后7d,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相关蛋白PCNA和HIF—1α表达水平;ELISA检测皮肤PCNA、HIF-1α、SDF—1α和VEGF含量。③术后7d处死大鼠,统计皮瓣成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微血管形态。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皮瓣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96.3±5.1)%和(73.9±5.8)%,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6.528,P〈0.05)。②X线显示实验组髂腰动脉明显比对照组增粗增长,与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3、7d时动、静脉管径逐渐扩大:术后1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1.40±0.01和1.27±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2.20±0.26和1.5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6,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管径扩大倍数为3.67±0.35和2.03±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7,P〈O.05)。③术后7d,实验组皮肤PCNA、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肤PCNA的蛋白含量为(8.95±0.71)ng/mg和(4.15±0.72)ng/mg,HIF—1α的蛋白含量为(5.04±0.50)ng/mg和(2.98±0.29)ng/mg,SDF-1α的蛋白含量(2.91±0.61)ng/mg和(1.39±0.62)ng/mg,VEGF的蛋白含量为(2.17±0.41)ng/mg和(0.95±0.44)ng/mg,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DMOG通过改善皮瓣穿支血管体choke区微循环,减轻皮瓣缺血、缺氧的损伤,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 Choke血管 跨区皮瓣 穿支皮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曦 徐永清 +2 位作者 何晓清 王腾 李国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5,171,共7页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对SD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切取面积约3cm×10cm的背部跨区皮瓣。实验组皮下注射NGF溶液(10 nmol·ml^(-1)·kg^(-1));对照组同法注射0.1...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对SD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切取面积约3cm×10cm的背部跨区皮瓣。实验组皮下注射NGF溶液(10 nmol·ml^(-1)·kg^(-1));对照组同法注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1 ml/kg)。术后第3、7天局部取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检测VEGF及CD34蛋白含量;显微CT微血管三维重建,析因设计分析血管容积及总长度的形态学变化。后术第7天统计皮瓣存活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测血管生长因子受体(KDR)及NGF受体(Trk A)的表达。结果第3天,VEGF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88);实验组CD3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第7天,两种蛋白分子表达,实验组显著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形态学分析示NGF和时间因相互作用增加血管容积(F=33.304,P<0.05)及总长度(F=8.493,P=0.01);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实验组KDR阳性表达较为明显。结论 NGF可促进跨区供血穿支皮瓣的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跨区皮瓣 穿支皮 显微CT 形态分析
下载PDF
新型小鼠跨区供血耳瓣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成 庄跃宏 +3 位作者 郑和平 吴剑威 马雷 谢志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25-29,I0005,共6页
目的:建立一个实时活体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小鼠跨区供血耳瓣模型。方法体重25~30 g清洁级ICR小鼠30只,双耳脱毛后,观察其血管分布情况。小鼠麻醉后,用眼科剪从尾侧向头侧剪断鼠耳基底部尾侧2/3,保留头侧1/3,形成耳前血管蒂跨三... 目的:建立一个实时活体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小鼠跨区供血耳瓣模型。方法体重25~30 g清洁级ICR小鼠30只,双耳脱毛后,观察其血管分布情况。小鼠麻醉后,用眼科剪从尾侧向头侧剪断鼠耳基底部尾侧2/3,保留头侧1/3,形成耳前血管蒂跨三个血管体、二个choke区的耳瓣模型。将小鼠侧卧置于二维图像采集系统的动物承载台上,调节体视显微镜物镜并固定为25倍,设置步进参数,“弓”型路线渐次、局部采集造模后0,1,2,3,5,7,10,14,21,30 d的时间点图像,合成鼠耳全景图。重点观察皮瓣的坏死率、皮瓣内choke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ICR小鼠耳有三个恒定的血管体来供养,从内到外依次为头侧血管体、中间血管体及尾侧血管体。术后5 d,耳瓣坏死面积趋于稳定,坏死率为(15±7)%。内侧血管体与中间血管体之间的choke动静脉的管径出现快速扩增,两者都在第10天左右达最大,choke静脉管径最高峰可达到原来的(3.9±0.5)倍,choke动脉管径最高峰可达到原来的(3.5±0.7)倍。10 d后,choke静脉管径开始减小,21 d后逐渐平稳,而choke动脉管径于术后10 d左右开始平稳,之后无明显减小。结论①跨区皮瓣切取后,静脉扩张是被动扩张,而动脉扩张是主动增值;②跨区皮瓣切取后血流动力学供区与潜力供区之间的choke区参与扩张的choke血管数量及扩张度均小于解剖供区与血流动力学供区之间的choke血管;③小鼠耳瓣模型为研究血管扩张机制及遴选促皮瓣存活药物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耳 跨区皮瓣 choke血管 坏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共聚物缓释微球与兔跨区轴型皮瓣的成活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红炬 林彪斌 +3 位作者 李明 邓颖 罗惠忠 吴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7期8813-8816,共4页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区轴型皮瓣,随机分组:实验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空微球悬浊液,空白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生理盐水。5d后掀起皮瓣原位缝合。结果与结论:①皮瓣成活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②皮瓣组织学变化:实验组新生血管增生明显,以毛细血管为主。③CD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平均血管数目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5d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球可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皮瓣血运,促进皮瓣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微球 跨区皮瓣 生物材料
下载PDF
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莉 徐达传 +3 位作者 何恢绪 吕军 魏革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为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X线造影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6侧阴囊皮瓣血供各来源动脉的分布区域大小、相邻区域之间的血管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囊前动脉布于阴囊外侧前12~13的... 目的:为跨血供区阴囊“L”形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X线造影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6侧阴囊皮瓣血供各来源动脉的分布区域大小、相邻区域之间的血管吻合进行观测。结果:阴囊前动脉布于阴囊外侧前12~13的皮肤。阴囊基底部和后外侧部分别由阴囊后动脉内、外侧支的皮支供养。缝区皮肤的血供来自阴囊中隔血管。上述血管在阴囊皮下和肉膜内相互吻合。结论:阴囊各血管的分布区域之间有吻合,可设计成跨血供区“L”形皮瓣修复阴囊型尿道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囊 血供区皮 L型皮 解剖学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谦 刘光军 +2 位作者 谭琪 杨磊 高志刚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第6期513-514,共2页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微创理念的深入.对机体损害较小的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基于梅劲、徐象党等人对小腿部皮穿支进行形态学分析及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2011...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微创理念的深入.对机体损害较小的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基于梅劲、徐象党等人对小腿部皮穿支进行形态学分析及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2011年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链型供血跨区皮瓣修复胫前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穿支皮 链型供血 跨区皮瓣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足内侧跨供区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虎口创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增涛 蔡锦方 +2 位作者 曹学成 忻向荣 吴立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5,共2页
目的 探索能兼顾功能与外形的修复虎口创面的新方法。 方法 设计足内侧跨越足背与足底内侧 2个皮瓣供区的跨供区皮瓣移植 ,足底皮肤修复手掌侧皮肤 ,足背皮肤修复虎口背侧区皮肤。 结果 临床应用 9例全部成功 ,功能恢复正常 ,外形... 目的 探索能兼顾功能与外形的修复虎口创面的新方法。 方法 设计足内侧跨越足背与足底内侧 2个皮瓣供区的跨供区皮瓣移植 ,足底皮肤修复手掌侧皮肤 ,足背皮肤修复虎口背侧区皮肤。 结果 临床应用 9例全部成功 ,功能恢复正常 ,外形近似正常 ;术后 3年 ,跨供区皮瓣中的足背皮肤外形与手背皮肤相同 ,足底内侧皮瓣完全同化成手掌皮肤并且在原有位置上重新产生了掌横纹。 结论 足内侧跨供区皮瓣移植修复虎口创面 ,既能恢复虎口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内侧区皮 游离移植 修复 虎口创面
原文传递
以腓血管为蒂跨供区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承祺 刘勇 +6 位作者 王剑利 郑浩 郭佳 隋志强 李健 张雪涛 王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对以腓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方法。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取成人下肢标本12例,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氧化铅及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行腘动脉灌注... 目的对以腓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方法。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取成人下肢标本12例,用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氧化铅及红色过氯乙烯-乙酸乙酯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数量、外径、走行及分布,小腿后外侧区皮肤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交通吻合情况,观察腓动、静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之间的血供关系;设计并应用以腓动、静脉为蒂跨供区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9例,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 12侧成人下肢标本中,腓动脉发出穿支共65条,每侧(5.41±1.00)(4~7)条,其穿深筋膜处直径为(1.07±0.36) mm。穿支多集中分布距外踝4.0~11.0 cm、16.0~21.0 cm及24.0~27.0 cm 3个区段内,分别占穿支总数的48%、24%、17%,穿支外径分别为(0.92±0.26)(0.56~1.68) mm、(1.32±0.38)(0.60~2.14) mm和(0.98±0.28)(0.62~1.36) mm,穿支血管蒂长分别为(3.91±0.96)(2.15~5.78) cm、(5.34±0.50)(4.01~5.85) cm和(3.31±1.15)(2.16~5.66) cm。此3个区段穿支恒定出现,且管径均≥0.5 mm,蒂长为(4.19±1.16)(2.15~5.85) cm。小腿后外侧区域皮肤血管网主要由真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层血管网2层血管网构成。小腿后外侧区域深筋膜血管网可看到3条明显纵向链式吻合,包括腓肠内侧神经营养血管链、小隐静脉-腓肠神经交通支血管链及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链,接受来自腓动脉穿支的营养血供,腓动脉穿支链之间也形成纵向与横向吻合。临床应用中9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均得以修复,复合组织瓣成活,无感染及坏死,术后功能及外形良好,供区外观良好。随访12个月~3年,患者行走正常。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优5例,良4例。结论以腓动、静脉为蒂的跨供区皮瓣血供充分,切取面积大,为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 腓血管 区皮 足踝部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模型及实验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栋超(综述) 潘佳栋 章伟文(审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619,共4页
自1989年Koshima[1]最早提出穿支皮瓣的概念以来.穿支皮瓣因其对供区损伤小、对受区修复重建效果好的特点,已被显微外科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对于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单血管体皮瓣往往不能安全有效地覆盖创面.而要切取面积更大的跨区... 自1989年Koshima[1]最早提出穿支皮瓣的概念以来.穿支皮瓣因其对供区损伤小、对受区修复重建效果好的特点,已被显微外科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对于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单血管体皮瓣往往不能安全有效地覆盖创面.而要切取面积更大的跨区供血皮瓣来解决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皮瓣 设计 Choke血管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关于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再探究
15
作者 曹子龙 刘立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4-1541,共8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跨区穿支皮瓣相关文献,对与其相关的穿支体、choke区、动脉超灌注、静脉超引流等概念和研究进行梳理... 目的总结和探讨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远端血流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跨区穿支皮瓣相关文献,对与其相关的穿支体、choke区、动脉超灌注、静脉超引流等概念和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跨区穿支皮瓣由多穿支体构成,各穿支体间的choke区存在不同类型血管吻合,它们对于皮瓣血流动力学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保证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动脉超灌注和/或静脉超引流处理皮瓣,但是对于两种技术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与实验模型皮瓣内部血管分布、穿支体数量和吻合类型不同有关。结论穿支血管位置、管径、轴向性以及穿支体数量及之间的choke区吻合类型,都是影响跨区穿支皮瓣血液动力学的关键因素,需要在术前设计和手术操作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皮瓣 穿支体 choke区 超灌注 超引流
原文传递
choke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海福 方柏荣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传统的穿支皮瓣因面积较小而无法满足大面积创伤修复的需要。因此,包含多个穿支体的跨区皮瓣越来越多地用于创面修复。然而,跨区皮瓣中choke血管的阻力较大,导致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匮乏,易出现坏死。因此,跨区皮瓣远端坏死成为大面积创面... 传统的穿支皮瓣因面积较小而无法满足大面积创伤修复的需要。因此,包含多个穿支体的跨区皮瓣越来越多地用于创面修复。然而,跨区皮瓣中choke血管的阻力较大,导致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匮乏,易出现坏死。因此,跨区皮瓣远端坏死成为大面积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研究choke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重构对改善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choke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重构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降低跨区皮瓣远端坏死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 跨区皮瓣 choke血管 血流动力学 血管重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