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还是“我们”——中美文化模式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跨文化批判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翟石磊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02-106,共5页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维度既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价值和信仰取向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相对性。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突出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主导意义,属于道...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维度既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价值和信仰取向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相对性。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突出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主导意义,属于道德集体主义;由于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人格的社会化独立发展和完善,最终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我利益诉求的膨胀,往往会形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维度强调个体的行为独立性和关系平等性,但这也容易忽视了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和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和物质的援助。自我利益的欲望和价值实现需求的结合会形成基于人格独立和水平社会关系的群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 自我主义 群体主义 跨文化批判研究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阈下英语专业批判性跨文化素养的语义生成模型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应聚力培塑“跨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等批判性跨文化素养,批判性跨文化素养属于个体跨文化语义发展进程的高阶目标,聚焦于评价性语义的解构与建构。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解...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应聚力培塑“跨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等批判性跨文化素养,批判性跨文化素养属于个体跨文化语义发展进程的高阶目标,聚焦于评价性语义的解构与建构。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解读高校英语课程中批判性跨文化素养的思政价值,提炼其评价性语义内涵并构建语义生成模型。该模型以文本的批判性解构、跨文化素养的文本实现以及个体语库增扩三个维度的路径同步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评价性语义,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批判文化素养 语义生成模型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评价系统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定位研究
3
作者 李光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60-164,共5页
大量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均强调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位置在众多... 大量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均强调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位置在众多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中均有所体现。本国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对本国文化的经验和反思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必要方式。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应以批判性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核心,从学习者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升其中国文化知识素养,从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交际课程 文化交际能力 批判文化意识
下载PDF
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启示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先锋 董小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5,共8页
澳大利亚被世界公认为是当代西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最好的国家。在国家多元文化政策、新社会运动、教育改革等因素积极影响下,它走过了四十多年历程。至今,澳洲已形成了系统的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跨文化的批判性教育模式、明晰的媒介... 澳大利亚被世界公认为是当代西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最好的国家。在国家多元文化政策、新社会运动、教育改革等因素积极影响下,它走过了四十多年历程。至今,澳洲已形成了系统的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跨文化的批判性教育模式、明晰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基于澳洲经验,我国可以从宏观上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微观上,强化媒介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在课程标准层面,尽量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开发上,平衡多元文化与不同层次的媒介活动;在教学层面,探索批判式的媒介素养教学模式,从而凝聚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学以及更高水平的教育课程,进一步拓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媒介素养教育 推动因素 跨文化批判模式
下载PDF
从国家意识到批判性跨文化素养——教育语言学视阈下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陆丹云 赵冉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0,96,共9页
挖掘“国家意识”内涵要素、形成以批判性跨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型与实践方案是高校外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本文基于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评价性语义发展为主线的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挖掘“国家意识”内涵要素、形成以批判性跨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型与实践方案是高校外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本文基于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评价性语义发展为主线的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模型。该模型包含个体评价性语库、评价语义系统、话语实例三个模块和个体评价性语库发展、评价性语义解构建构、评价性语义理性实践三个维度的思政教育路径,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具有教学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批判文化素养 外语课程思政 教育语言学
原文传递
西方文化批判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
6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111,共1页
关键词 孙惠柱 《西方文化批判者伏尔泰的文化戏剧》 文化交流 文化沙文主义 宗教信仰
原文传递
“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新动力:成因、核心及启示
7
作者 陈韵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2期90-98,共9页
"挪用"导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符号并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当代艺术人类学因此获得了新动力。"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关键词之一,其折射出一系列重要议题—后殖民批判、跨文化交流、民族身份认同、本土知识... "挪用"导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符号并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当代艺术人类学因此获得了新动力。"挪用"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关键词之一,其折射出一系列重要议题—后殖民批判、跨文化交流、民族身份认同、本土知识再建构等。我们发现,在当代的博物馆和艺术的语境中,"挪用"一方面是持续的后殖民反思路径,另一方面是当代跨文化批判的方法论。透过"挪用"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 艺术人类学 全球化 后殖民反思 跨文化批判
下载PDF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Seeing Ourselves and Seeing Others
8
作者 Karen A. Power Jessica D. Matchett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12期925-943,共19页
This paper is a description of a writing course that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provide first year composition students from two cultures and two countries the opportunity to partner together on writing assignmen... This paper is a description of a writing course that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provide first year composition students from two cultures and two countries the opportunity to partner together on writing assignments.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home culture and target culture issue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assignments which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metacognitive analysis about culture enhanc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breakdown ethnic stereotype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cultural diversity first hand. Success of breaking down cultural barriers was limited, but promising for future endeav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critiqu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CULTURE
下载PDF
methodology of Culture: The Power of (Foreign) Films
9
作者 Julia Khrebtan-Horhage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4期530-538,共9页
This essay critically addresses the cross-cultural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and study-abroad students have to face in the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and metaphorical) world travel and demonstrates how a better interac... This essay critically addresses the cross-cultural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and study-abroad students have to face in the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and metaphorical) world travel and demonstrates how a better interaction and re-connection with culture can be facilitated with the help of authentic foreign films with intercultural topicality.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inematography as powerful means of gaining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moting inclusive cross-cultural dialog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ultural cinematography POWER MARGINALIZATION inclusive dialog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